常態化防控下,普通人如何應對新冠病毒?專家答疑解惑

嶺南名醫 發佈 2020-05-04T16:45:24+00:00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豐西西實習生 郭思琦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應當如何應對?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豐西西
實習生 郭思琦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應當如何應對?日前,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廣東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專家、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蔡衛平,就相關問題答疑解惑。

現階段的感染者更年輕

記者:疫情發展到現在 ,每天報告的無症狀感染者多了,除了和我們加大檢測面和檢測力度有關外,和病毒本身有沒有關係?

蔡衛平:現在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多是正常現象,因為我們比疫情發展初期時更加重視這個群體。疫情初期,我們的流行病學調查鏈條基本上只調查密切接觸者,發現的確診者多,找出的無症狀感染者少。

其實這一群體並不是後面才有的,廣東1月20日首次報告2例無症狀感染者,同時開始對這一群體密切關注。如今的篩查力度比之前更大,覆蓋面也更廣了,所以找出來的無症狀感染者數量較此前更多了。

從傳染病規律來看,一些傳染病病原體在流行到一定階段時,毒力會慢慢減弱,也就是說,病毒會讓宿主活得更好一些,它才能與宿主共存;新冠病毒是不是這樣,還在觀察。

另外,感染者的年齡分布也有所變化。現階段感染的人群結構和疫情開始初期的人群結構並不一樣,一開始重症危重症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年齡較大、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居多;現在收治的感染者平均年齡比之前低,三四十歲以下的人多,有很多是學生、務工者、境外輸入群體等,這些人群身體狀況相對會好很多,基礎病也少。

感染群體年輕,並不意味著沒有重症,年輕群體也會發展為重症,但只是比例比較低。

全民核酸檢測價值並不大

記者:現在核酸檢測覆蓋面大了,也有不少時候要求提供核酸檢測證明,那麼,有沒有必要全民核酸檢測甚至抗體檢測?

蔡衛平:核酸檢測是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並不是評估無症狀感染者比例的依據。核酸陽性的時間其實不會太長,尤其是無症狀感染者,核酸陽性的持續時間相對更短一些。如果不是感染早期去驗核酸,很難測得到。

抗體出現比核酸陽性要晚一些,曾經感染過或現在感染的人都會出現抗體,但即使做抗體檢測,也無法確定檢測者現在是否帶有病毒,因為他很可能已經痊癒了。

所以,抗體檢測意義更多是看前一段時間有多少人感染,核酸檢測是看現在有多少人感染。從防控傳染源的價值來說,核酸檢測的意義更大。核酸陰性代表現在沒有帶病毒,不是傳染源。

但全民檢測核酸的價值並不大,因為即使核酸陰性也可能過後被感染。現在全民做核酸檢測,也無法打消完全不被感染的顧慮。全人群感染率很低,篩查出核酸陽性的少之又少,主要還是針對重點人群。

無症狀感染者「毒性」低於確診病例

記者:在疫情通報里,有的感染者感染源暫時不明確,大家會很擔心,在日常生活中會不會容易遇上無症狀感染者,容易「中招」?

蔡衛平:在目前這一階段,偶爾一例兩例散發病例是有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搞清楚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誰,在沒有搞清楚中間宿主的情況下,有人就有可能接觸到病毒源,就有可能被感染,也就導致一些感染者找不到感染源。但這類群體並不多,大多數情況下能發現感染者的傳播鏈條。有不明感染源的感染者或患者應該是個案。

無症狀感染者有可能成為傳染源,但它作為傳染源存在的價值不如確診病例那麼大,而且無症狀感染者的病毒載量、病毒持續時間都要比確診病例少,相比之下,重症病例的病毒載量、病毒持續時間會更長。

「常陽患者」並不普遍 應深入研究

記者:最近有一個新詞叫「常陽患者」,我們有沒有這類病人?

蔡衛平:目前我們沒有遇到這樣的患者。在醫學上沒有「常陽」的說法,倒是有「病毒攜帶者」、「帶菌者」的說法。有的是病毒或細菌導致的慢性感染,比如慢性B肝病毒攜帶者,慢性的定義一般是感染以後持續超過半年,如果半年還無法轉陰,才叫這個名字。

現在新冠肺炎患者從感染到現在不到半年,最多的也是四個月左右,很難判斷他們會不會一直都是陽性,一直攜帶病毒,時間還太短了。

從目前的觀察來看,「常陽患者」並不普遍,應當對其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其實也可以查看他們的抗體水平,尤其是中和抗體水平,如果中和抗體比較強的話,應該能夠清除病毒;另外還可以做病毒基因測序、細胞培養,看他們攜帶的是不是完整的病毒顆粒,到底是不是活的病毒。

新冠病毒感染變成慢性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到現在還沒有看到病毒能夠在某一個地方長期生存下來,就像愛滋病毒喜歡「住」在免疫細胞里,B肝病毒最終會整合到肝細胞中一樣。

社會應回歸正常生活和心態

記者:現在都在提疫情防控常態化,您所理解的常態化是什麼樣的?對於醫療機構來說,常態化防控下,會面臨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蔡衛平:常態化防控下,社會應該逐漸回歸正常的生活和心態。如果出現不舒服症狀,及時就醫,儘量減少人員流動。

對於醫院來說,發熱門診應該會持續很長時間,它的關鍵作用是分流人群,把發熱病人和不發熱的病人分開。醫院業務要完全恢復正常。

記者:學校開始陸續復學,孩子們回歸校園後,如何避免校園內聚集性疫情的發生?

蔡衛平:我覺得目前復學準備已經做得很好了,比如要求一米的社交距離、戴口罩、開窗通風、宿舍人數減少、分班上課等,所有的措施已經儘可能把感染的風險降得最低了。不能說絕對沒有風險,但已經努力把傳播的風險降到最低,如果真的發生也能把感染人數降到最少。

從目前收治的患者來看,年輕學生群體中重症的比例其實非常少,特別是死亡的比例更低,家長可以適當地放寬心態。

新冠病毒比非典冠狀病毒更耐熱

記者:最近氣溫逐漸升高,病毒會怎麼樣?

蔡衛平:早期結合流感和非典的經驗,我們認為天氣對病毒是「天敵」,特別是呼吸道病毒多數傳染高峰在冬春季,有可能天氣熱了以後會過流行高峰。

但根據這幾個月的觀察,非洲、南半球、澳洲、東南亞也有流行的,但紐西蘭、澳洲等是比較早控制的國家,他們已經是秋天了,轉涼反而沒有加重,這和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規律不太一致。

不過總體看,這個病毒比非典冠狀病毒更耐熱,目前還沒有發現它在比較熱的地方停止流行的趨勢,但有可能夏天病例會少一些。

下一個冬春季可能發生但規模不會這麼大

記者:我們會和病毒共存嗎?下一個冬春季會怎麼樣?

蔡衛平: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從心態上調整過來,做好長期都會有少量病人出現,甚至有少量家庭聚集病例出現的心理準備,但重症病人的比例應該不會高於年初的時候。

下一個冬春季來臨時,有可能又會來一波,有點類似於流感,在沒有有效的疫苗之前,可能會出現季節性的流行,但規模肯定不會像這次這麼大了。

記者:感染過新冠病毒後還會再感染嗎?

蔡衛平:目前還不清楚,但從RNA病毒的特性來看,變異是必然的,不變才是不可思議的。只不過是變化到什麼程度而已,會不會影響研發的疫苗和之前產生的抗體,這很難估計。

抗體針對變異的病毒還會不會有效,也難以估計。比如登革熱感染後的抗體,會有一段時間發生作用,即使對不同亞型的病毒,不能防止它感染,但不至於會很嚴重。

流感也是這樣,有時候疫苗接種的亞型會預測錯,但即使是接種了毒株不那麼準的疫苗,發生重症的比例也相對較低。

建議在秋天時接種流感疫苗

記者:常態化防控下,您對普通百姓有什麼建議?

蔡衛平:流感疫苗還是要打的,下一個冬春季來臨之前,如果還沒有新冠疫苗的情況下,打了流感疫苗最起碼不會讓兩種病毒混雜在一起。因為這兩種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類似,接種了流感疫苗的人,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時,流感可以先被排除掉。建議在秋天時就接種流感疫苗進行預防。

另一方面,到了冬春季開始時,也要把口罩戴上,減少聚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同時勤洗手,常通風,少揉眼睛、保持有效的社交距離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