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梵谷的畫作,令人神往的生活,梵谷其實是一位偉大的畫家

繪畫視界 發佈 2020-05-04T15:32:14+00:00

《插著中國紫菀和劍蘭的花瓶》1886 年 梵谷美術館 荷蘭阿姆斯特《含著菸斗的自畫像》 1886 年 梵谷美術館 荷蘭阿姆斯特丹 布面油畫《風車磨坊》 約1886 年或1887年 阿根廷國家美術館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面油《蒙馬特的風車》 1886 年 日本普利司通藝術館 日

梵谷的畫作你知道的有哪些?


梵谷將這幅作品的一張手稿縮小版寄給了他的弟弟提奧,以便於讓他知道自己最近的工作內容。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他於1884年10月完成了《紐南附近的白楊樹》的油畫完成稿,但到1886年時,梵谷在巴黎受到了印象派的影響,開始使用較亮的顏色進行創作,此時他又對這幅畫進行了局部的修改,使得畫面色彩更加明亮。

從表面上看無法區分出那些部分是後加上去的,根據色彩的明暗程度推斷,天空中的藍色條紋和樹木上的明亮葉片應該都是在巴黎才加上去的,而且地面上的筆觸也頗具印象派的風格。根據X射線對畫面的掃描結果顯示,畫布最初是繪製了一個教堂塔樓的景觀,也許是梵谷對這一主題不太滿意,因此在同一塊畫布上重新描繪現在畫面中的景象。

在搬到巴黎的蒙馬特地區居住之後,梵谷繪製了大量的風景畫,這是其中一幅。當時,梵谷經常去往蒙馬特山尚未開發的一側進行寫生,在一個採石廠的前面,他創作了這幅作品,記錄了山頂上突出的風車和農舍、山腰的草場、山底的採石廠等風景。

蒙馬特位於巴黎城市和周邊農村的交界處,在這裡可以看到在工業化影響下不斷加劇的城鎮化進程,許多農村的自然風貌都慢慢地被城市工業所改變,而梵谷所關心的正是這些逐漸消失的田間地頭的風光,正如這幅作品中所展現的,原本寧靜自然的蒙馬特山正在漸漸變成為城市提供石礦原料的採石廠,梵谷依賴他藝術家的敏感性對此場景進行了記錄。

《巴黎風景》是梵·高在蒙馬特山上遠眺巴黎市區時所看到的場景,灰濛濛的天空中偶爾透出的藍色象徵著工業發展的情況下對環境的污染,粗狂的筆觸已經帶有了印象派的風格,雖然用色還是帶有灰色調的陰沉感,但跳躍律動的筆觸已經能夠看出畫風的逐步變化。

蒙馬特地區在巴黎是髒亂和貧困的代名詞,也是眾多藝術家的聖地,很多窮困潦倒的藝術家都聚集在這裡,並由此進入巴黎的藝術殿堂。梵·高就是其中之一,他從這裡眺望巴黎,心中帶有對未來和成功的嚮往。






克利奇大道是蒙馬特地區的一條街道,梵谷和他的弟弟提奧就住在這條街附近的公寓里。這條大道在梵谷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鈴鼓咖啡館和紅磨坊就這這裡,梵谷在巴黎的印象派朋友,如約翰·拉塞爾、喬治·修拉和保羅·希涅克也都居住在這裡。


梵谷筆下的蒙馬特鄉村風景,前景中的農田使用較為細緻的筆觸,而天空的背景則使用了較為粗獷的筆觸。在19世紀80年代,蒙馬特在工業化進程中仍然保留了一部分鄉村特徵,有農田、菜園、風車等自然風景。

梵谷和提奧居住在這裡時,梵谷對這些風景十分著迷,描繪了大量相關的作品。畫面中描繪了蒙馬特地區最大的一座風車磨坊—布呂特芬風車磨坊,那裡有一間咖啡廳和一個能夠眺望到巴黎景色的觀景台,周圍還有各種餐飲場所和歌舞廳。梵谷在這幅作品中將關注重點放在野外的農田裡,其中還有農民在工作,對於工業化的發展僅僅是簡單帶過。



梵谷在移居巴黎後開始畫一系列的靜物畫,尤其是花卉靜物,他認為這樣可以試驗不同的繪畫技法,體驗色彩的對比關係以及筆觸對於繪畫效果的影響。在這裡他描繪了一個三色堇花籃,花籃放置在形狀類似鈴鼓的椅凳上,這個椅凳來自於鈴鼓咖啡館,正如咖啡館的名字一樣,咖啡館裡的家具和其他擺件的靈感都是源自「鈴鼓」。鈴鼓咖啡館位於蒙馬特區域,由於梵谷經常出入這裡,所以主人與他的關係非常好,梵谷的很多作品都是出自這裡。

經過檢驗,這張畫布也是重複使用的,這在梵谷的作品中十分常見,他已經在這張畫布上畫過其他畫面,由於某種我們無法得知的原因,他將原畫面的顏料刮掉,然後使用黑色和白色顏料進行塗抹,完成了現在所能看到的這幅作品。

這幅作品繪製於梵谷所居住的蒙馬特地區的山丘附近,遠處可以看到山坡上的菜園風光,整幅畫面的筆觸較為快速而鬆散,可以看到明顯的印象派痕跡,其尺寸在他的作品中屬於較大的。這幅畫在18 8 8年與其他新興的印象派畫家作品一起參加了印象派畫展。

梵谷對這一作品十分滿意,在18 8 8年4月3日給友人的信件中曾提到想要把這幅作品捐贈給18 8 4年成立的海牙現代藝術博物館,以此向他的同胞展示他的繪畫成就,但遺憾的是這一計劃並未實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