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100年:這個發現曾顛覆了中華文明史

中信出版集團 發佈 2021-10-21T09:29:22+00:00

最近,一條熱搜讓5億國人自豪不已。1921年10月,黃河邊上的仰韶村,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中國學者「不經意」的一鏟,直接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帶入了現代考古學之門。仰韶文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

最近,一條熱搜讓5億國人自豪不已。

1921年10月,黃河邊上的仰韶村,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中國學者「不經意」的一鏟,直接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帶入了現代考古學之門。

仰韶文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

此後的這整整100年間,一代代中國考古學人篳路藍縷,又先後發掘了殷墟、二里頭、良渚、周口店、三星堆等一大批石破天驚的重大文化遺址,徹底改變了我們以往對中華文明的固有認知。

不過要說,近一個世紀以來,對中華文化最具顛覆性的考古發掘,阿信覺得,還是應該推薦長江流域的一系列遺址。

剛剛在仰韶文化所在地召開的「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阿信粗略數了數,屬於長江文明的考古發現就占到了25%,重要性可想而知。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長江文明」的發現,會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再認識」上最重要的一次突破。


近萬年的長江文明成長史

現在,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可是這樣的常識,在100年前來說,毫無根據。

20世紀初,隨著現代考古學被引入中國,首批田野考古用力於黃河中下游。

仰韶、龍山、大汶口等新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殷墟等商周故城的發掘,與《尚書》《左傳》《史記》等傳世經典對先夏及夏、商、周三代文化在黃河流域繁衍的記述完美契合。

更加印證了這樣一個千古不變且中外公認的論斷:黃河流域才是中華文化唯一的正源。

但是自20世紀中期以後,隨著田野考古推進到長江流域,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在其新作《長江文明》一書中寫道:人們在這時才逐漸意識到,長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並不比黃河流域時間晚、水平低。

1979年,浙江餘姚發現河姆渡文化,其人工馴育稻穀的時間推定為距今七八千年,隨後,在長江下游的良渚、馬家浜,中游的屈家嶺,上游的大溪等遺址發現的「稻作文化」遺存,皆有五六千年之古。

湖南道縣玉蟾岩更是出土了距今萬餘年的人工馴育稻穀,遠遠早於黃河流域「粟作文化」產生的時間。

2021年10月,考古人員在湖南常德澧縣雞叫城遺址西區發掘出一處距今4700年、占地超500平方米的大型木質結構建築遺蹟,是目前發現的中國保存最完整史前木構建築遺蹟

而自1929年至今的考古成果顯示,長江上游的文明中心——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存在時間為4 800~2 600 年前,其人物造型與中原及長江中下游地帶的人物形象都有很大差別,可能受到了中亞、西亞文明的影響。

這展示了長江流域在青銅時代初期就以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

來源:《長江文明》

隨著歷史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游的荊楚文化異軍突起,它更多地保留了姬周文明精髓,並融合蠻夷文化特點,更顯瑰麗奇絕、清新靈動。

1978 年,湖北隨州擂鼓墩出土一套青銅編鐘,系分范合鑄製作,形制精確,紋飾細密。其音質之純厚、音色之優美、音階之準確以及半音的設置,都表明了楚人完備的樂理知識與精湛的青銅工藝的絕妙結合。

曾侯乙編鐘

版權聲明:本圖經授權使用自《長江文明》,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春秋中期以降,荊楚文化強勢東擴,深刻影響了江淮間蔡、徐、舒及江東吳越的文化面貌,長江中下游文化也由此得到初步整合與提升,初奠後世文化重心南移的根基。

到了秦漢統一王朝之後,吳越文化則接過荊楚文化的接力棒,成為了長江文明的代表。

東晉時期,中原朝廷遷至吳越地區,大批北人南下,帶來了玄學和清談之風,早期吳越的尚武逞勇之風逐漸被南渡士族的精緻典雅文化取代

安史之亂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移至江南,吳越地區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伴隨江南文化的日趨繁盛和宋室的南遷,吳越地區全取代了中原地區,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吳越文化愈發精緻。

至明清時期,吳越已成為中國的學術、文化、藝術、娛樂中心。

拙政園

版權聲明:本圖經授權使用自《長江文明》,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近代以來,吳越人民較早感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巨大威脅,開始向西方學習,為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拉開了序幕。

通過近百年的中國考古,梳理長江文明近萬年的演化歷史,馮天瑜教授認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兩大發祥地,已經成為近百年來中國學界的「新共識」


困擾了中國人近4000年的謎題:長江源頭到底在哪?

受困於歷史典籍而遭受誤解的,不僅有文化意義上的長江,還有自然意義上的長江。

而且經過了4000多年,直到今天,我們仍有一個謎團沒有解開,那就是:長江的源頭,到底在哪?

在距今三四千年的夏商時期,江漢交匯處的江漢平原一帶的早期文明較為興盛,荊楚先民駕舟穿行於雲夢澤的湖泊、河網之中,有感於「漢之廣矣」,不免產生江、漢誰為幹流的困惑。

江漢形勢圖

來源:《長江文明》

這一惑就是好幾千年,直到三國時期,人們都搞不清楚。

比如,根據《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載,公元200 年,魯肅在與孫權的密談中就曾說,主公啊,您應該效仿劉邦,奪取「長江上游」,這樣天下就都是您的啦!

可事實是,劉邦被封為「漢王」,占據的「長江上游」明明就是從今天從武漢到襄陽的漢水河段。可見,那時的人們大都認為,長江上游,就在漢江源頭。

除了「漢江源」這種說法之外,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有一種更為進步的說法正在悄然興起。

中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中說: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證明有一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漢江是長江的支流,而更遠的岷山才是長江的發源地。

在漢武帝確立了《尚書》五經之首的地位後,「岷山導江」的說法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岷山導江

來源:《長江文明》

這種說法,隨著儒家的統治地位,深深影響了往後一千多年,中國人對長江源頭的認識,直到明末,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出現,才出現了質的飛躍。

他不信書本,親自用腳丈量土地,循金沙江而上,直至雲南麗江,經過實地查考,探尋到金沙江比岷江更長,明確指出岷江為長江支流,金沙江才是長江幹流

但因徐霞客並無官方身份,其說法並未在當時被普遍認可。

最終徹底將「岷江源」這一說法打入故紙堆的,是康熙。

隨著西方先進位圖技術的逐步傳入,康熙皇帝通過實測正式肯定了徐霞客的說法,金沙江遂被定為長江源頭。

金沙江為源

來源:《長江文明》

作為一位頗具科學精神的皇帝,康熙帝曾多次派專門使臣考察長江源頭,以求更加精確地闡明長江源頭的各種地理細節。

為求更加精確,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他派專使考察金沙江之上的通天河上游。

但由於江源地區的惡劣氣候和困難交通,使臣們無法進一步深入探源,只得面對巴顏喀拉山南麓密如織網的河流「望源興嘆」,留下「江源如帚,分散甚闊」的結論。

長江源區,縱橫交錯的辮狀水系。

版權聲明:本圖經授權使用自《長江文明》,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這一等,就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

1976 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簡稱「長辦」)派遣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水系、水文、地貌、冰川、氣候等自然狀況的詳盡考察和研究。

證實了長江源頭有5 條較大河流:楚瑪爾河、沱沱河、當曲、布曲和尕爾曲,探明了沱沱河源頭,且依「河源唯遠」原則並考慮河道上下游的順直一致性,提出了沱沱河為長江正源。

長江江源水系圖

來源:《長江文明》

長辦還重新劃分了水系中河流的從屬關係:根據河流長度,將尕爾曲劃為布曲的支流,布曲則為當曲的支流,當曲、沱沱河匯於囊極巴隴,以下為通天河。

來源:《長江文明》

1978 年1月13日,新華社正式報導了長江源查勘成果,公布沱沱河為長江正源。

1978年,為了給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搜集資料,並向國內外系統介紹長江,長辦於6—9 月再次組織了江源考察拍攝活動。

第二次考察發現之前的測量數據有誤,為此,長辦於1980 年重新量算,直至1987 年才正式確認沱沱河為長江正源,當曲和楚瑪爾河則分別定為南源和北源。

但1983年當曲的量算數略長於沱沱河,以及1976年重劃江源水系後當曲水系流域面積超過沱沱河水系的事實,也為今後的爭論埋下了伏筆。

長江源頭——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

版權聲明:本圖經授權使用自《長江文明》,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考察儀器裝備的改進,江源地區的考察頻次和規模驟增,人們對長江三源的了解日益深入,將長度和水量皆占優的當曲作為長江正源的呼聲漸高

目前,有關沱沱河和當曲源頭的探索仍在進行,人們對長江源頭的認識還在不斷加深,這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


長江文明的未來,長江經濟帶

歷史推進到當下,經過人類近萬年的持續開發,我們也不得不直面長江流域本身承受巨大生態壓力的殘酷現實。

在《長江文明》中,馮天瑜教授指出:就現有狀況而言,長江流域最嚴重的兩個生態問題分別是水質污染和水生態系統功能嚴重退化。

其中水質的污染問題最嚴重。長江流域主要存在三大水污染源,分別是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和農業廢水。

在水質惡化的同時,長江流域水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也十分嚴重,曾經萬魚競游的淡水魚類天堂正逐漸陷入死寂。

早在2006年,長江流域的「四大家魚」(青、草、鰱、鱅)的種苗產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億尾,下降到了4億尾,全流域的捕撈產量已降到10萬噸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

此外,長江流域還面臨著因長期亂砍濫伐而導致的水土流失、山洪頻發、洪澇災害不斷等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家提出了建設「長江經濟帶」的重大戰略,當下中國已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標誌著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大戰略轉變。

2019 年1 月6 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三部委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母親河長江已經全面進入10 年休養期。

回顧歷史,經由長江文化對黃河文化的承接與創造性發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精義得以保持與光大。

來源:unsplash

得兩條大河的滋養與回護,是中華文明於數千年間延綿伸展、從未中絕的原因之一。

正如梁啓超所說:

中國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則以黃河揚子江之二大川橫於溫帶。灌於平原故也。

保護好母親河,才能維持中華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