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西津渡:古渡明月照人歸

大連新聞網 發佈 2021-10-21T09:40:13+00:00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風又綠,明月照大江,王安石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一腔抱負也隱隱地在江水與重山間跳躍閃現。

/ 青婭婭 /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一首人們耳熟能詳的古詩,詩里,一條大江連著兩座城,也牽著作者王安石的思鄉之情。春風又綠,明月照大江,王安石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一腔抱負也隱隱地在江水與重山間跳躍閃現。

京口就是鎮江,瓜洲就是揚州。古時,「京口瓜洲一水間」,人們坐船往返揚州與鎮江。而我,是坐著大巴用不到1小時的時間,從揚州來到鎮江、來到西津古渡的。

站在西津古渡前,看江水滔滔。遙想當年,多少如王安石一樣的人,在此登船、下船,離家、歸家。時空輪轉,歲月悠悠,西津渡已經變成西津古渡,長江水還是長江水。江上明月升起落下,依然是唐時月宋時輝元明清的光,而月光之下的人,代代無窮盡。

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當時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為「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寄情之處。「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 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宋熙寧元年春,又是一年春風吹綠江南岸,王安石應召赴京,就是在這裡揚舟北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如今,古渡風采依舊,一條全長約1000米的老街依勢而行。老街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5個朝代的建設,整條街上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所謂「一眼千年」。據老人們回憶,從觀音洞下行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的街道上,有各式店鋪150多家,有飯店、有日常生活用品店,當然,最多的還是一些為船家服務的店鋪,如木匠店、纜繩店等,以前還專門設有一個警察分局。這些林林總總的店鋪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時說:「漫步在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這裡才是鎮江旅遊的真正金礦。」專家也把這裡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

沿著千年前車轍壓在石板路上留下的印跡,穿過建於元代、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昭關石塔」,走一走緣於佛教故事,每上一級台階就仿佛參拜了五十三位聖賢的「五十三坡」,在乾隆皇帝曾經停留歇腳等待渡江的「待渡亭「內歇歇腳,耳邊仿佛傳來滾滾江濤和舟楫穿流聲……

在4月江南的午後陽光下,我就這樣和王安石、蘇軾、陸游一起,走在西津渡、走在時空裡……累了,隨便選一家臨街的小店,吃吃鎮江小吃:餚肉、鍋蓋面、泡椒小蘿蔔、桂花蓮藕、滷味三樣……當然,一定少不了鎮江香醋。

沿著古街一直走,盡頭就是凝固歷史的鎮江博物館。雖然只是一個市級博物館,但卻有不同時代的文物3萬餘件套,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精品,如西周時的鴛鴦尊、春秋時的雙螭首三輪銅盤、東吳時的青瓷罐、唐代的「論語」玉燭、宋代的影青雕塑孩兒瓷枕、禹跡圖碑、絹本南京府縣地圖、金棺銀槨、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杏元雅集圖》等,都是稀世珍寶。

鎮江博物館旁邊是英國領事館舊址。這是一座19世紀後半葉的拱券廊式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料記載,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根據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長江沿線被迫對外開闢了5個通商口岸,鎮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雲台山下沿江一帶被劃為英租界,清同治3年在這裡修建了英國領事館。光緒十五年正月初六,由於英國人無端毆打中國小販,數千被激怒的鎮江民眾憤而焚燒了領事館。現在的主樓是1890年重建的。

在老街上偶遇一位叫「完定平」的老人。他在西津渡開了一家小小的民間收藏店,門口掛著2012年《鎮江日報》對他的報導。在他的店裡買了一張明信片,老人說可以代為郵寄,還特意蓋上了他自己設計製作的紀念戳。後來,如約收到了這張明信片。

我很好奇他的這個姓氏,便多嘴問了一句:「您這姓和完顏氏有什麼關係?」老人回答說「先祖」。

幾年過去了,不知道完定平老人是否每天還坐在自己的小店內,看門前千年古街上,人們來了又走。從古街望向遠方,是滾滾長江水,再遠處,是無盡的時間長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