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上新好書

商務印書館 發佈 2024-05-07T21:15:23.908681+00:00

《國史大綱》的姊妹篇,簡體橫排版首次出版!一部暢銷於德國本土的二戰史,如何為讀者提供新視角?為什麼說,傾聽,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政治行為和道德行為?

《國史大綱》的姊妹篇,簡體橫排版首次出版!

一部暢銷於德國本土的二戰史,如何為讀者提供新視角?

國家如何支付戰爭?美國為何能不增稅而打得起兩場戰爭?

為什麼說,傾聽,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政治行為和道德行為?

大豆的興起,如何成為20世紀美國農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成功故事之一?

五本上新好書,歡迎收藏閱讀加購!

1.《中國文化史導論》

錢穆 著

簡體橫排版首次出版!

《國史大綱》的姊妹篇

全民抗戰國難期間,民族存亡危難之際

錢穆先生為何仍對中國文化抱有堅定的信念?

錢穆先生系統闡釋中國文化史之代表作

專論中國文化,兼論中西異同

此書當與《國史大綱》合讀,庶易獲得著者寫作之意所在。余對中西文化問題之商榷討論屢有著作,而大體論點並無越出本書所提主要綱宗之外。

——錢穆

我們要講述中國文化史,首先應該注意兩事。

第一是中國文化乃由中國民族所獨創,換言之,亦可說是由中國國家所獨創。「民族」與「國家」,在中國史上,是早已「融凝為一」的

第二事由第一事引申而來。正因中國文化乃由一民族或一國家所獨創,故其「文化演進」,四五千年來,常見為「一線相承」,「傳統不輟」。只見展擴的分數多,而轉變的分數少。

由第一點上,人們往往誤會中國文化為單純。由第二點上,人們又往往誤會中國文化為保守。其實中國文化,一樣有他豐富的內容與動進的步伐。

——錢穆

這是一部「指陳中國文化之真相」的力作。

本書寫作於抗戰時期,是錢穆先生在完成《國史大綱》後,首部系統深入討論中國文化史的經典之作

錢穆先生從地理背景、國家觀念、治理手段、經濟政策、民族意識、生活形態、宗教思想、文藝學術等方面對中華文化進行評介,兼及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而提出中國文化是「舉世農耕和平文化最優秀之代表」。本書有指陳,有回顧,也有展望和預測,集中反映了錢穆先生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認識和思考。

本書是商務印書館新近推出的錢穆經典著述簡體橫排版之一種。

2.《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希特勒的歐洲戰場》

[德]拉爾夫• 格奧爾格• 羅伊特 著;王爾東 譯

一部暢銷於德國本土的二戰史

作者深入希特勒的心理活動

為讀者觀察二戰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論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的續篇嗎?

戰爭帶來什麼?

未來我們該如何選擇?

這是一本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社科類翻譯圖書,原著出版於2018年。類似的書籍,正如作者自己所講,已經汗牛充棟、數不勝數,那麼拉爾夫•格奧爾格•羅伊特的這本書,其優勢和特點在哪兒?

同大多數二戰書籍比較,羅伊特教授在掌握大量史實的基礎上為讀者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論據。對本書主角、二戰的核心人物——希特勒,作者儘可能從客觀、不帶預先好惡的立場去描述。書中講述了希特勒如何從一名下士發跡成為納粹德國的最高領導人,其飛黃騰達的背後揭露了什麼深刻的社會問題。

西方當代主流的歷史學術觀點認為,希特勒是一條德國「特殊道路」的結局和終點,這條道路源於普魯士軍國主義和威廉二世的帝國主義,以及將德國排斥於西方陣營之外的凡爾賽安排。

作者似乎並不完全認同。他認為,希特勒的種族主義政治化正式形成於1918年革命的巨大不確定時期。導致二戰災難的根本原因是希特勒那一種荒誕的種族主義使命感,而不是要把德國建設成為世界強權。作者旨在刻畫和對比站在理性政治、理性戰爭對立面的希特勒,鮮明指出,希特勒戰爭的整體特徵源於其荒誕的反理性。

作者還提出了影響第二次世界的關鍵性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的續篇嗎?作者的答案是,一戰的停火和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二戰歷史的開端,但二戰並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但不能說一戰作為「原初災難」導致了二戰,並無這種歷史必然性。

3.《國家如何支付戰爭》

[美]羅賽拉•卡貝拉•澤林斯基 著;高渝 鄒貴虎 譯

本書為您解惑:

美國為何能不增稅而打得起兩場戰爭?

各國如何為戰爭提供資金?

2008—2009年,我開始著手準備寫這本有關戰爭資金的著作。

當時,美國正陷入兩場戰爭之中,一是2007年即將結束的伊拉克增兵,一是2009年開始的阿富汗增兵。其時,美國經濟正陷入人們所稱的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受到重大考驗。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我開始醞釀本書的寫作。美國所面臨的形勢使我產生以下問題:

美國為何能不增稅而打得起兩場戰爭?它是如何做到的?

美國的經濟形勢對於美國預測其軍事實力的能力有何意義?

可怕的戰爭後果是否也意味著一個國家經濟的崩潰?

在探尋以上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本書又提出了以下疑問:

各國為戰爭提供資金的形式為何不同?

為何稅收能為一些戰爭提供資金,而另一些戰爭的資金來源是國債、外債或增發貨幣?

軍隊打的是戰役,國家打的是戰爭。軍隊力量來自於經濟支持,因為沒有錢就無法提供必需的武器裝備以及食物供給。因此,戰爭支出是一個國家需要面對的最重量級的決定。一個國家對戰爭的投資不僅影響戰場上的表現而且影響經濟穩定以及國際影響力。在《國家如何支付戰爭》這本書中作者指出了經濟與戰術之間幾點至關重要的聯繫。

《國家如何支付戰爭》通過提供大量數據,探討了1800年—2003年兩百年間的戰爭資金情況,詳細分析了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家對戰爭的融資策略與國力、國內利益、國際政治環境和戰爭之間的關係。戰爭融資時政治決策至關重要,領導人要努力控制戰爭成本;同時,戰爭融資也反映出一國從其公民和其他國家獲取資源的能力。除了具有實證廣度外,本書還具有理論深度,著力於戰爭融資、戰爭成本、戰爭融資屬性等概念的構建。

目錄:

第一章 國家如何為戰爭買單

第二章 杜魯門與韓戰

第三章 詹森與越南戰爭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英國及其貨幣儲備

第五章 日俄戰爭期間的稅收與貨幣儲備

第六章 1823—2003年戰爭成本之比較

結論:論持久戰的財力支持

4.《荒野之聲:地球音樂的繁盛與寂滅》

[美]戴維•喬治•哈斯凱爾 著;熊姣 譯

在地球十分之九的歷史上,

都不存在交流之聲。

傾聽,是一種快樂,

一扇通往生命創造力的窗,

也是一種政治行為和道德行為。

海洋最早出現動物,或是海底珊瑚礁最初形成時,沒有任何生物歌唱。陸地原始森林裡沒有發聲的昆蟲或脊椎動物。那時候,動物只能通過捕捉彼此的目光,或通過觸摸以及化學手段來傳遞信號和相互聯繫。

數億年裡,動物在無聲的交流中演化。

聲音一旦形成,就將動物們維繫成一個網絡,幾乎可以瞬時對話和交流;有時還能遠程連接,如同有心靈感應一般。

聲音承載的信息,可以穿透迷霧、污濁、密林和黑夜。它能越過阻礙芳香和光線的屏障。耳朵是全方位的,而且始終保持敏銳。

聲音不僅將動物聯繫起來,還通過不同的音高、音調、節奏和振幅,傳遞微妙的信息。

當生命相互聯繫時,新的潛力出現了。動物的聲音成為創新的催化劑。這似乎很矛盾。聲音是短暫的,然而在傳播中,聲音將生物連接在一起,喚醒了生物演化和文化演化的潛在力量。這種創生的力量,用數億年時間產生了地球上令人驚嘆的聲音多樣性。

而如今,世界上豐富多樣的聲音正面臨危機。

人類這個物種, 一方面將聲音的創造力推至巔峰,另一方面也是世界聲學寶藏的頭號破壞者。生境破壞和人類噪聲,都在削弱世界各地的聲音多樣性。地球歷史上,聲音從未像今天這樣豐富多樣;聲音的多樣性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岌岌可危。

我們坐擁寶庫,卻又困守愁城。

我們了解了人類與鼓蝦、蟾魚和鯨魚等不同生物間的親緣關係。在不同大陸動物驚人差異的聲音中,我們體驗了板塊構造的遺產,動物群體及其在世界各地遷徙擴張的深遠歷史,以及審美演化產生的怪癖。

從動物歌聲的起源開始,穿越在地球歷史的全部軌跡中,哈斯凱爾闡明並為我們這個世界各種聲音的出現而歡呼。通過舊石器時代洞穴中的猛獁象牙長笛、現代音樂廳中的小提琴和耳機里的電子音樂,我們認識到人類的音樂和語言同樣是屬於生態和演化範疇的故事。然而,人類亦是破壞者,我們正在壓制或扼殺地球上許多鮮活的聲音。哈斯凱爾帶我們進入受威脅的森林、充滿噪音的海洋和喧鬧的城市街道,並表明聲音危機不僅僅是感官裝飾的損失。聲音實際上是一種創生的力量,消除聲音多樣性會降低世界的創造性、公正性和美麗性;因此,對聲音的美麗和破碎的欣賞是當今變革和不平等的動盪和危機的重要指南。狂野和破碎的聲音是一份邀請,讓我們學會聆聽、充滿好奇、找到歸屬感並行動起來。

5.《魔豆:大豆在美國的崛起》

[美]馬修·羅思 著;劉夙 譯

2018年,中美貿易戰正酣,美國大豆船「飛馬峰」號,為了趕在加稅前到岸,載著7萬噸大豆在海上狂奔,一時吸引了眾多中國人的目光。

許多人直到此刻才意識到,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美國恰恰又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國。

大豆的興起,是20世紀美國農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成功故事之一。

中國在1900年曾是大豆的第一生產國,但如今已經降到世界第四。

與此同時,美國現在卻是大豆的第一生產國,產量幾乎是亞軍巴西的兩倍。

與大豆關係最近的野生祖先是野大豆原產中國華北和東北的濕潤低海拔地區,是一種一年生纏繞藤本,生長在河湖岸邊的蘆葦叢中。

沒有人真正知道,1900年的時候,美國總共有多少土地栽培著大豆,因為那時沒有人關注這件事。1907年是有估計數字的最早年份,其總栽培面積大概是5萬英畝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到2000年,大豆的種植面積已達7,000萬英畝,不光僅次於玉米,而且這些土地加起來要比新墨西哥州的總面積還要略大。這麼多土地共產出30億蒲式耳的大豆,為種植它們的農民帶來了120億美元的價值。

大豆以及它的兩大加工產品—豆油和豆粕的出口總價值達70億美元,它因此成了美國出口總值最高的農作物。

大部分大豆出口到了中國,這對於美國的貿易平衡來說是難得的一點兒好消息。

一個問題隨之而來:

大豆的成功是註定的嗎?還是說只是僥倖走了好運?

剛進入20世紀的時候,美國的大豆產量少到沒有人費心去統計,而到了2000年,大豆成為這個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僅次於玉米。來自中國的大豆,如何從鮮為人知變得在美國農場、文化和烹飪中無處不在,這就是本書要講述的故事。在書中,作者探尋了大豆從一個大陸到另一個大陸的蹤跡,揭示了它出人意料的發展階段,亞洲移民、美國農業部、製造業大亨、科學家、健康食品愛好者、安息日會、農場主、食品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嬉皮士等都在其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end

每日一書

《笠翁對韻》

每日一詞

《新華成語大詞典·君臣佐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