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商河縣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擬命名名單,今起公示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 發佈 2021-10-20T10:05:48+00:00

文旅部確定了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擬命名名單,10月20日-26日進行公示,濟南市商河縣入選。商河縣鼓子秧歌攝影:王琴當地人常說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會扭一扭,可見鼓子秧歌在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文旅部確定了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擬命名名單,10月20日-26日進行公示,濟南市商河縣入選。

商河縣鼓子秧歌

當地人常說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會扭一扭,可見鼓子秧歌在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據統計商河全縣九百多個行政自然村,幾乎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秧歌隊伍,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商河都會舉辦鼓子秧歌匯演,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說起商河鼓子秧歌的起源,相傳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北宋年間,有一年商河境內洪水泛濫,良田被毀,赤地百里,餓殍遍地。大水過後,倖存者辛勤耕作,播麥布穀,重建家園。第二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情不自禁地拿起笸籮、擀麵杖、雨傘等生活用具邊敲邊舞,慶賀豐收。後來相沿成習,經過不斷創新發展,逐漸成為每逢節慶日百姓慶賀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早期鼓子秧歌集歌、舞、丑於一體,表演形式既講究又非常有特色。表演時,一般先歌后舞,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丑則在歌舞中插科打諢。

經常演唱的歌曲大多以民間故事、歷史傳說、日常生活為素材,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比如「搖葫蘆」、「打岔」、「鴛鴦嫁老雕」等。其中,僅是舞者的扮相,就大致分為傘、鼓、棒、花、丑五種角色。

鼓子秧歌所需人數從五六十人到數百人不等,舞起來既熱鬧又氣勢恢宏。

現在正月十五鬧秧歌已經成為當地人們必不可少的過節方式,不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能跳上一段,舞上一曲。每年新春的鼓子秧歌大匯演更是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