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早的一首名茶詩:該茶因詩仙李白而走紅,失傳多年後又重現

詩詞曲精品庫 發佈 2021-10-19T08:52:02+00:00

中國是茶的故鄉,傳說早在神農氏時期,人們便已經發現了茶葉這種物品,但直到魏晉南北朝以前,茶都不太能登大雅之堂,中國人最重要的飲品還是酒。

中國是茶的故鄉,傳說早在神農氏時期,人們便已經發現了茶葉這種物品,但直到魏晉南北朝以前,茶都不太能登大雅之堂,中國人最重要的飲品還是酒。到唐代時期,飲茶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竟然成為一時風尚,晚唐時甚至連朝廷都開始對茶葉徵稅了,這說明茶葉已經成為一種行業,逐漸進入到了大眾的視野中,等到宋代,飲茶風氣更盛,幾乎成為一種藝術,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對茶葉都有很大的需求。

中國也是詩的國度,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便對詩歌情有獨鍾,從《詩經》、《楚辭》一直到唐詩宋詞,詩歌一直是人們抒發感情的一種手段,中國的大詩人也層出不窮,詩歌形式、題材、內容也不斷翻新,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千古佳作和名句。

因此,茶與詩的結合,無疑是必然的,只是需要一個契機,兩者就能擦出耀眼的火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便是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白居易是第一個將茶大量引入到詩歌中的大詩人,使得茶從此成為能與酒並駕齊驅的詩中元素,並帶火了很多名茶。然而,第一個將名茶寫入詩歌中,並引發「名人效應」的詩人,還是詩仙李白。

李白有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以浪漫的筆觸,瀟灑飄逸地為我們展現了「仙人掌茶」的妙處,讀來大有一種凌空入仙的神仙之感。

玉泉寺在荊州當陽縣西面三十里處,是佛教的名寺之一,李白此詩題目中的「中孚」有可能便是玉泉寺中的一位僧人。在這首詩的前面,還有一篇奇幻多彩如神話故事般的序言,說:「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往往有乳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予茶數十片,其狀如手,名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因持以見遺,兼贈詩,要予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這段小序的意思是說,在荊州玉泉寺附近有清溪諸山,山中往往能夠發現長滿鐘乳石的山洞,山邊的溪水中長滿著茗草等植物,茗草枝葉如同碧玉,只有玉泉寺的真公才會經常採摘它以作茶用。有一次,我遊歷到金陵地區,與僧人中孚相識,他便拿出數十片茶葉展示給我看,這些茶葉形狀很像人的手掌,於是我便稱之為「仙人掌茶」,這大概是剛從荊州玉泉山採集而來的,自古以來,似乎人們還沒有見過這種茶,中孚僧作詩一首並送了我一些茶,於是我便寫了這首詩作為回贈。相信以後的高僧隱士們,都會知道仙人掌茶是中孚禪師和青蓮居士李白髮現的!

李白這篇小序生動傳神,瀟灑飄逸一如詩仙其人。這首詩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國茶經》中便曾表示,「這首詩寫了名茶『仙人掌茶』,是名茶入詩最早的詩篇」。

所謂名茶,簡單來講,就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茶。但是,從小序來看,「仙人掌茶」當時不僅不知名,且尚處於被發現階段,然而,李白用浪漫主義的想像和如花的妙筆,給「仙人掌茶」打了一個響亮的廣告,在李白名人效應的影響下,「仙人掌茶」果然成為傳承後世的「名茶」了。

我們來看一下李白的這首詩作: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李白此詩,瀟灑瑰麗,如行雲流水一般,用浪漫主義筆法為我們講述了仙人掌茶的出處、品質、功效等,全詩語言明白如話,我們了解完小序中的內容,再來讀這首詩,不需要過多地翻譯,也能夠明白詩意,這無疑能夠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

李白這首詩寫於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從此之後,茶在中國詩壇上正式閃亮登場,而「仙人掌茶」也成為了被大詩人帶火的一種名茶,然而,或許是由於制茶工藝的不完善或其他一些原因,「仙人掌茶」在流傳中逐漸失傳了,後世無數人想一睹該茶的風采而不能。

幸運的是,1981年,湖北當陽的玉泉寺茶場根據古文獻資料,成功恢復了仙人掌茶的製作工藝,讓我們在失傳千百年之後,得以再品嘗一下這難得的珍貴名茶,隨後此茶多次被評為湖北省優質名茶,因為詩仙李白的「名人效應」,慕名而來購茶、品茶者不計其數,一時蔚為大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