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聊孫權

三聯生活週刊 發佈 2021-10-25T09:55:58+00:00

這兩組詞說的是同一個人,孫權;這些三國人物當然也很有爭議,千餘年來無數人質疑甚至否定過他們,但總要承認他們是一時之雄。

先來看兩組詞:

第一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生子當如孫仲謀」「親射虎,看孫郎」。

第二組,「孫渣」「孫十萬」「孫柯基」「大魏吳王」。

這兩組詞說的是同一個人,孫權;但語意褒貶,截然相反。

三國有很多人物,忠奸善惡,帝王將相。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這些三國人物當然也很有爭議,千餘年來無數人質疑甚至否定過他們,但總要承認他們是一時之雄。

但在今天,幾乎沒有人像孫權這樣輿論形象極端的矛盾,甚至已經被玩成了梗,樂此不疲。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聊孫權?就是因為這個現象特別有意思,而且值得一聊。

#1

「至關重要的開荒階段,

他是一點都沒趕上」

還是先從基本說起。

孫權,字仲謀,是三國中吳國的開創者。他爸爸是孫堅,哥哥是孫策。

乍一看是廢話,實則不然。因為要問曹操的爸爸是誰,大夥就得一愣。再問劉備的爸爸是誰……跟這句話,有關係麼?

不但有,關係還不小。因為這涉及到三國里最重要的一個時期——為什麼我們一提起孫權總繞不過孫堅和孫策,因為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父親孫堅,大致是同齡人。

在廣義的三國時代的早期,即公元184年黃巾起義起,到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基本統一北方止,這是前三國時期最波瀾壯闊的群雄爭霸時代。舊的秩序已經崩潰,新的秩序還沒建立。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董卓、呂布、袁紹、袁術、公孫瓚、陶謙、劉虞、劉岱、張邈、張繡、馬騰、韓遂、孔融……他們都曾被時代推上前台,有機會去爭取和捍衛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後來呢?

後來便如《沉思錄》所寫,「請看看那些所謂的偉大的人物,他們現在都到哪裡去了?都煙消雲散了。有的成為故事,有的甚至連半個故事都算不上。」

這些「偉大的人物」里,也包括孫堅和孫策。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惡戰之時,孫策在江東被刺客殺死。孫權臨難即位。這時候的孫權,按現在算法,剛滿18周歲。

也就是說,通俗一點說,一個宏大的遊戲,開了新賽季,九州白茫茫全是無主之地。好地方好礦,誰搶著就是誰的。菜點不要緊,敵人更菜——這個至關重要的開荒階段,孫權一點都沒趕上。

玩過《三國志·戰略版》(下稱《三戰》)的都知道這個階段意味著什麼。在整體的土地和資源是個零和的基礎上,慢了一點,這個差距可能就要維持整個賽季。

有人說了,孫權沒趕上。孫堅、孫策不是趕上了嗎?不是「承父兄之餘烈」嗎?

#2

躺贏的「創二代」?

想多了

實際上,孫堅和孫策在創建吳國進程中作用並沒有那麼大,尤其是孫堅。他雖然號稱「江東猛虎」,也確實能打,但他並沒有在江東建立基業。

孫堅雖然曾短暫擔任過長沙太守,但群雄爭霸的大多數時間,他去了北方,跟著袁術混。袁術的大本營在河南南陽,所以孫堅身份的終點是袁術幫他爭取的破虜將軍、豫州刺史。《三國演義》裡把這段抹了,造成孫堅回到江東的假象,但因此留下一個bug——孫堅「跨江擊劉表」,居然能打到荊州北部的樊城和鄧城,其實稍微看下地圖就知道,這肯定是從北面打下來的。

《三國志》裡說得更明白:「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孫堅就死在這一役,年僅37歲。

也就是說,日後江東的基業,基本和孫堅沒什麼關係。孫堅給後代留下的最值錢的東西,就是實際一文不值的「破虜將軍」的頭銜。

由此可見,孫氏的門第其實相當寒酸。曹操的父親曹騰、祖父曹嵩,都是漢朝高官,雖然袁紹罵曹操「贅閹遺丑」,那也只是袁紹有資格罵,跟一般人比高到不知哪去了。劉備雖然從小喪父,家境不怎麼好,起碼是正兒八經的大漢宗室,中山靖王之後。

孫堅的祖上呢?籍籍無名。即使附會出一個種瓜而遇仙的孫鍾,也極其可疑,更不要說上溯大幾百年前的孫武子了。人家知道你是誰啊?孫家的起點就是這麼低。


孫堅拼上性命,總算給後代留了一點身份。比起孫堅,孫策的實際功績大得多。孫策一開始也跟著袁術混,後來一看實在沒前途,拉了一幫老夥計小哥們回老家。問題是,這時的孫策其實已經等於故鄉的陌生人,群雄爭霸的主戰場在北方,但這不代表南方就無人開荒。

孫策回去一看——哎?這五級地一塊沒給我剩啊!照老樣子加個公會抱大腿嗎?那我還不如抱袁術呢——沒辦法,只有打!所以孫策花了五六年時間,從195年渡江一直打到200年。基本上打服了江東本土勢力,然後被刺客殺了,終年僅26歲。

好了,孫權繼承的就是這麼個家底。

誰都能看出來,這並不是一個老爹打下萬里江山,兒子只需坐享榮華的情況。孫家在江東本無根基,孫策靠著疾風暴雨般的勇武壓服了江東本土勢力,可是面服心不服的人不在少數,最終被刺身亡。

孫權此前領導經驗、軍事經驗都欠缺,連孫氏集團乃至宗族內部信不過他的人都不少。實際上,如果不是孫策死得這麼意外且年輕,江東的基業本來也輪不到孫權。

所以各位,這真不是一個二代如何享受的問題,這是一個他要如何活下來的問題。

#3

頭號梗王的一生

可是,孫權活了下來。

而且,從建安五年即位到建安十三年,孫權做了以下事情:

首先,鞏固了自己的統治。除了即位初有短暫宗族反叛,此後終身,江東沒有人敢企圖取代孫權。

隨後,維持住了江東的基業。無論孫堅元從、孫策的淮泗精銳,還是江東大宗豪族、流亡武將,在孫權手裡凝結成了一個整體。當年孫策攻打廬江,和江東巨族吳郡陸氏結下血海深仇,但後來陸氏的子侄陸績、陸遜,都在孫權手下發揮了重要作用——陸遜日後的份量,不必解釋了。沒有他,《三戰》裡的吳國,甚至湊不出一套T0陣容。

同時,根據自身情況,孫權打造出了以長江天險為憑藉,以水軍和弓兵為優勢兵種的一整套軍事系統。

最後,在面對已經統一北方的強敵曹操時,勇敢地與曹操剛了正面,還剛贏了,在與劉備的軍事聯盟中發揮了主力作用。

這一年,孫權只有27歲。

他到底是凡夫還是英雄,已經不需要過多解釋了。

那麼話說回來,他怎麼就「渣」「十萬」「柯基」了呢?

赤壁之戰,不但是奠定三國鼎足、三分局面的關鍵大戰,而且是江東的無上榮耀,孫權的無上榮耀。如果孫權的一生就此定格,那麼他一定會成為比孫策還要傳奇光耀的角色。

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

孫權活了71歲。在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五百多位皇帝中,他的壽命能排進前十。赤壁之戰對孫權漫長的一生,只是一個令人無限回味的起點。

赤壁之戰打完了,鼎足三分了。但回過頭看,江東的處境基本沒有改善。這一戰,於江東而言是防禦戰——家確實是保住了,收穫卻沒多少。最重要的是,江東的戰略沒有從「守住了」變成「打出去」,儘管贏了,仍無法改變江東極其缺乏戰略進攻方向的事實。

現實就是這樣沉重:等孫權熬過發展期,天下已經沒有空地了,幾大傳統糧倉,也就是適合發展的資源州與他無緣,僅有的幾個還沒被吞併的諸侯,東川張魯、西川劉璋、西涼馬超與韓遂、遼東公孫淵……光看名字就知道,孫權一個都夠不著,因為先發階段的落後,再想跨江打到中原,難度可想而知。

要是孫權在一千八百年前就能點出大規模遠程空投、長途跨海作戰的黑科技,那也就沒有三國了。但要是搶不到這僅剩的幾塊肉,孫權無論怎麼悶頭在江東發展,最後還是只能在江東發展。

剝去赤壁的光環,孫權其實無法和曹操、劉備相提並論——那兩位都是賽季初就建號的大佬,而孫權本質上還是一個平民玩家。儘管看起來孫權暫時的實力遠勝劉備,但人家劉備從賽季初打滿全場,一手滿紅S武將,極其擅長捕捉戰機,連山賊軍都玩過,身段靈活許多。

孫權想繼續進一步發展,只有兩條路。一、向北打過長江;二、向西占領荊州從而取蜀。這在當時就非常清楚。

只是,第一條路被曹操直接堵死。

長江的確是天險。但長江是自然造物,對南北兩岸實際上是一樣的。江東占據長江南岸打防禦,得心應手;一旦越過江北,打不好,想回來都不容易。戰術調整、後方支援和後勤保障,都是大問題。

《三戰》的五千萬玩家也都很清楚這個道理,即便是一個各方麵條件都更為理想化的遊戲,打一場跨州級的大仗有多難,各位想必深有體會。

曹操雖敗,但他的實力遠為雄厚,已經提前在北進各要地修築了若干堅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合肥。孫權不是沒嘗試過,打了N次,屢頓于堅城,最險的一次還被張遼打了個防守反擊,損失慘重,就是大家熟知的「八百破十萬」。「孫十萬」這個梗就是從這來的。

另一條路,就要和劉備爭。

這就是後來吵了一千多年都沒吵清楚的荊州歸屬問題。其實,荊州本身是次要的,尤其是誰掌握了荊北,就意味著直接面對曹操。荊州真正的關鍵,是取蜀通道。孫權、周瑜和甘寧很努力地嘗試過這個方案,都被劉備懟回來了。因為劉備真正的目的,也是取蜀。

在這點上甭說誰對誰錯。如果孫權不爭,就沒法玩下去——這也正是孫權最鬱悶,後世非議也最大的點:論合法性,曹操翦滅北方群雄,是獻帝的丞相,王朝實際上的掌權者;劉備再怎麼說是漢室宗親,他的身份就是合法性。論公眾形象,曹操雄才大略,霸業已成;劉備集團的人性和理想光芒萬古不滅。

認真說起來,孫家總是遜色的——但我能這麼多年坐穩江東,我疆土內的人民也安居樂業,我也代表著一方水土的訴求,我也想玩遊戲,我也想踢足球,我也想活著啊!難道僅僅因為進場晚了幾年,我就只能認輸打GG了嗎?沒這個道理啊!

褪去道德傾向,從現實主義的考量來說,江東的生存合法權和曹操、劉備是平等的,不是說先行者建了一套秩序,後來者就只能跟從。劉備集團「興復漢室」的口號確實令人動容,但他們還是要靠吞併劉璋壯大實力,保證先能活下來;曹操自己在起步期……算了,談下一話題。

#4

他可能不是主角,

但他堅持到了最後

再往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孫權一直沒有搶到入蜀通道,江東失去了最後一個擴張機會。但遊戲還是要玩下去,孫權和呂蒙改變了江東的戰略,轉為積極防禦。為此,需要攻占荊州,全據長江。孫權趁關羽北伐襲取荊州,劉備復仇,大魏吳王,夷陵大戰,吳蜀重新聯盟。

若干年後,當諸葛丞相殫精竭慮抱病北伐時,其實孫權還在江東,還在維繫著聯盟,不斷向魏國進攻,只不過幾乎已經沒人記得他。

諸葛北伐,是狹義三國時代最後一次高光,而孫權此後又活了好多年——他的信心已經動搖,反應已經遲鈍,有時還會倒行逆施,甚至他已經知道,在這場漫長的遊戲裡他並不是主角,但他還在認真地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直到伺服器關閉,整個賽季結束,成為硬碟上一組冰冷的數據。只有偶爾復盤歷史,你或許才會記得,原來孫權是那麼既有梗又充滿魅力,把漫長的一生過得曲折而傳奇的人。

所以,該怎麼說呢?相對同時代的曹操和劉備,孫權確實就是顯得弱一點。如果現實真的是一局遊戲,可能孫權也壓根不會選擇在如此被動的情況下開局。但,現實就是現實啊,像我們每個人一樣,出生在什麼時代,什麼家庭,什麼地域,什麼國家,完全無法選擇。可能有些人的生存是為了理想,而有些人的理想僅僅是生存,變數太多,壓力很大,但這都不是我們放棄這一生的理由;勇敢地面對一切,活下去,積極爭取變得更好,在這盤從無回頭路的人生遊戲中做無悔的選擇,那麼每個人都能稱之為英雄。

從這一點來說,孫權無愧於英雄之名——他可能沒做到有些人想像中那麼好,但於他本身,已經做到了最好。他的一生對當代人也有借鑑甚至激勵的意義。

我們今天聊起孫權,可能包含了許多情緒和寄託:希望過上如此豐足跌宕的一生,希望自己也能得眾人扶助、基業穩固,希望自己無論面對什麼境況都不放棄努力,以及擁有一些玄學般的運氣。

回到篇首,沒有人想替孫權辯污;假如孫權在生,他肯定也不在乎這事。每個時代都有各自不同的道德觀和褒貶,雖學者耆宿,亦莫能外。比如,呂思勉先生身為史學宗師,他對關羽、岳飛這樣的將領執論就甚苛,因為以呂先生所處的時代,自不能對軍閥有好感,於是移禍古人。

那麼,孫權在什麼時代評價最高呢?宋朝,尤其南宋,因為只有在這種九州離亂的親歷者,才能真正體會到孫權的局面多被動,堅守多難,意氣多難得,也只有歷經動盪的宋朝人,才能真正對孫權產生充分的同理心。

而今天的我們呢?喜歡孫權也好,討厭他也好,認真讀史也好,歡快玩梗也罷,能在一個平和的年代、寬鬆的語境下回望和理解這一切,甚至能在遊戲裡將自己代入孫權的角色感受爭奪天下的難度,本身已經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


(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視覺中國、《三國志·戰略版》官方)


設計排版:趙星宇

作者:李靖岩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