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易舊:無十倍的利益不要改制,沒有十分的優秀不要更換老朋友

大方家訓 發佈 2021-10-24T11:32:11+00:00

詩曰先哲前賢有佳話,利不什者不變法。奉勸當權謀局君,新人易舊莫抓瞎。

詩曰

先哲前賢有佳話,

利不什者不變法。

奉勸當權謀局君,

新人易舊莫抓瞎。

【紀念節日】

1024程式設計師節

世界發展信息日

聯合國日


大方家訓傳統家庭家教家風家規家范

五賢三言兩語千條家訓學習閱讀系列

王陽明·康 熙·曾國藩·張英·張廷玉

☴則言★格言★嘉言★齋語★園語☲

曾國藩原著·梁啓超輯錄《曾文正公嘉言鈔》(原名)

曾國藩嘉言№0509.3.078變法易舊

【原文】

先哲稱,

「利不什,不變法」[1]

吾謂,

「人不什,不易舊。」

【直譯】

先世賢哲稱道,

「利益沒有十倍,不要改變法制」,

我說,

「人才沒有十倍,不要易換故舊。」



注釋

[1]《商君書》更法: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戰國策》趙策二:牛贊進諫曰:「國有固籍,兵有常經。變籍則亂,失經則弱。今王破原陽,以為騎邑,是變籍而棄經也。且習其兵者輕其敵,便其用者易其難。今民便其用而王變之,是損君而弱國也。故利不百者不變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騎射,臣恐其攻獲之利,不如所失之費也。」劉向《新序》善謀第十:御史大夫曰:「不然,臣聞之利不什不易業,功不百不變常,是故古之人君謀事必就聖,發政必擇語,重作事也。」班固《漢書》卷五十二,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韓安國傳:安國曰:「不然。臣聞利不十者不易業,功不百者不變常,是以古之人君謀事必就祖,發政占古語,重作事也。」


  • 今日閱讀進展

《曾國藩嘉言》共計295條,今日閱讀〖№0509.3.078變法易舊〗為第78條,進度26.44%。

《五賢三言兩語》總計1043條,今日閱讀總第509條,進度48.80%。

①《王陽明先生則言》共計185條(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1月10日已閱讀)。

②《康熙庭訓格言》共計246條(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8月7日已閱讀)。

③《曾國藩嘉言》共計295條(2021年8月8日至約2022年5月31日閱讀)。

④《張英聰訓齋語》共計64條(待續)。

⑤《張廷玉澄懷園語》共計253條(待續)。

每日一則,天天更新;

五賢開示,相輔相成。

  • 重溫那年今日

【2020年10月24日】

五賢三言兩語:№0169.1.169訓蒙大意

  • 今日陰陽黃曆

【公元紀年】2021年10月24日·星期日·♏天蠍座·第297天餘68天(365)·第44周餘8周(52)

【黃帝紀年】四七一八年九月十九日·第255天過年還有99天(354)

【干支紀年】辛丑牛年·戊戌犬月·乙巳蛇日

〖納音五行〗甲辰乙巳佛燈火

〖屬相衝煞〗蛇日沖豬煞東

〖彭祖百忌〗乙不栽植千株不長·巳不遠行財物伏藏

〖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房日兔星宿

〖十二建星〗危可捕魚不利行船

〖諸神方位〗值神為明堂·喜神在正南·財神在正西·福神在正東·胎神在碓磨床房內東

  • 歷史上的今天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重大事件】

1260年——拜巴爾一世刺殺埃及蘇丹忽禿斯,奪取埃及政權。

1360年——英法百年戰爭:《布勒丁尼和約》生效,英國和法國暫時休戰。

1648年——法國、瑞典與德國新教同盟及德皇在威斯特、伐利亞的兩個城市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1795年——普魯士、奧地利和沙俄第三次瓜分波蘭。

1844年——清朝兩廣總督耆英在法國軍艦「阿吉默特」號上同拉萼尼簽訂了中法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黃埔條約》。

1860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北京條約》。

1877年——清軍左宗棠之劉錦棠部攻克阿古柏占領的新疆重鎮阿克蘇。

1894年——甲午戰爭:日軍進入中國境內。

1901年——伊斯曼和柯達公司聯合生產柯達相機。

1908年——台灣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

1923年——東北大學正式開學。

1940年——《合理勞動標準法》生效,每周四十工時制在美國建立。

1945年——《聯合國憲章》生效。

1947年——聯合國大會決定,10月24日為「聯合國日」。

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離朝回國。

1991年——中國棋院在京成立。

1991年——趙州橋被評為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

2002年——中文維基百科,即維基百科協作計劃的中文版本,正式成立、上線。

2007年——中國「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於18:05:04發射升空。

2011年——《史蒂夫·賈伯斯傳》在全球發售,簡體中文版也同步上市。

【出生人物】

51年——圖密善,羅馬帝國皇帝。(逝於96年)

1966年——景海鵬,中國航天員。

******

以銅為鏡正衣冠,

以古為鏡知興替,

以人為鏡明得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