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粵劇應秉持「守正創新」,持續「走出去」| 文藝觀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1-10-22T19:59:11+00:00

10月15日-19日,作為廣東文藝「頭雁工程」項目的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上海站成功舉辦。唯美粵劇再度風靡上海灘,連續三場演出《「劇·說」交響演唱會》《白蛇傳·情》《紅頭巾》獲得了上海觀眾的熱烈歡迎,一票難求。

10月15日-19日,作為廣東文藝「頭雁工程」項目的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上海站成功舉辦。唯美粵劇再度風靡上海灘,連續三場演出《「劇·說」交響演唱會》《白蛇傳·情》《紅頭巾》獲得了上海觀眾的熱烈歡迎,一票難求。

10月20日,在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上海站專家座談會上,來自上海戲曲界、文藝界的專家,著名崑劇藝術家等,對演出給與高度肯定和讚揚,並圍繞曾小敏個人藝術特色、粵劇藝術亮點、粵劇在年輕人當中的傳播現象等展開熱烈討論。同時,也對劇目的進一步精進和粵劇的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與會專家、演員合照。 黃宇 攝

亦「美」亦「新」:粵劇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看到

會上,曾小敏表示:「此次巡演,我們從深圳出發,走過了鄭州、西安、銀川、武漢等城市,用粵劇作品和我的感悟與大家交流,各地觀眾反應都非常熱烈,更讓我們備受鼓舞。我相信我們這一代的粵劇人一定會繼往開來,不負眾望,帶著優秀的作品走出大灣區,走進千家萬戶的文化生活。」

「美」與「新」,粵劇的這兩方面發展特質,隨著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認可。曾小敏的個人藝術特色也得到與會專家們的關注。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戲劇學院原黨委書記戴平說:「曾小敏扮相俊美、唱作俱佳、文武兼備、技藝高超,而且有很深的感情表達。其中,《白蛇傳·情》的整個舞台呈現「詩化美」,圍繞「情」展開的四部分:鍾情、驚情、傷情、續情,環環相扣。精彩片段如水漫金山時的武鬥,將主演的功力、技巧完美地與舞台融合,令人目不暇接。」

對於《紅頭巾》,戴平同時指出,在這部戲裡看到了粵劇向「現代戲」「粵歌劇」艱難轉身的初步實踐。「整部戲有歌劇的氣勢,兼具粵劇的神韻。音樂、情感表達方式都能看到鮮明的粵劇特徵和濃郁的嶺南地域特色。剪影的構圖、群舞、極簡主義舞美效果,都令人震撼。」戴平評價,「整體的演出達到這樣高的水平,值得肯定。在突出群體題材的作品當中,《紅頭巾》是一個創造性的優秀劇目。」

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梁谷音回憶:「2004年曾小敏跟我學戲,別人要學兩個月的戲她三天就學會了,還全部改成了廣東戲,我就覺得這個孩子好靈。後來,她演《青春作伴》讓我驚訝,到粵劇《白蛇傳·情》是更大的驚喜。」她進一步指出,現在的觀眾看戲,不僅關注演員,也關注舞台上綜合的呈現,「看一個戲,也是看一個情、一個魂,要把演員的技能、感覺綜合地深入到戲裡,戲和演員分不開、捏不散。」

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著名文藝評論家酈國義認為,粵劇有今天的發展,很重要的點在於「觀念的改變」。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的成功,在戲曲電影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此外,兩部劇的「唯美」之感,在審美方面,也給傳統劇種創新和啟發。

守正創新:粵劇發展與時代接軌

上海京昆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主任、原上海文廣局藝術總監馬博敏認為,廣東、寧波、上海經濟文化相連,帶動了文化交流,應該常來常往,建立起更多的情感交流、藝術交流。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上海崑劇團團長、上海市劇協主席谷好好說:「我要為廣東粵劇院喝彩,為曾小敏喝彩。這次上海的演出,在戲中能找到她的個性:善良、低調,又有智慧和魄力。戲中人跟她有很多共通點,很好地呈現出了成長中的她。」

她進一步指出:「朝氣、年輕、有活力,是廣東粵劇在全國的一個特色。年輕觀眾的爭取來之不易,但是這份感情要延續。粵劇《白蛇傳·情》《紅頭巾》,包括廣東粵劇院近年來排過的一些其他劇目,都要繼續打磨,使之流傳下去。」

上海崑劇團導演沈斌也認為,秉承著「守正創新」的精神,粵劇發展迎來了一個好時代。巡演更可以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級」事件而得到關注,「通過交響音樂和粵劇結合,我看到曾小敏在『守正』基礎上,轉變思維,與時代脈絡融合的盡心追求。粵劇的發展,也是融合了觀念轉變和時代脈絡的成果。」

沈斌表示,粵劇給與其他傳統劇種以啟發,即傳統戲曲的創新,可以不被某一「行當」所束縛,在規範「守正」的基礎上,創造一個新形式,「例如《紅頭巾》就是使用散文詩體、歌劇形式,具有敘事性的作品,是與時代接軌的藝術。」

國家一級編劇、甘肅省文聯副主席曹銳評價:「廣東粵劇院藝術力量雄厚、大膽邁步,始終保持認知的智慧和犀利的眼光。」她將當下粵劇的「火出圈」以及帶來的一系列文化現象總結為一種「粵劇坐標」的力量,即圍繞粵劇藝術的種種活動,同時又可以引領粵劇衝出圍城,給地方戲曲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窗口。

持續發展:粵劇應如何借年輕人關注社交媒體傳播,使影響力長久?

此次曾小敏粵劇藝術上海站巡演,三場演出的觀眾群體涵蓋各個年齡層次,還有一批粵劇戲迷專程從全國各地趕來。記者觀察到,年輕觀眾占七成以上。「刷過很多遍《白蛇傳·情》的視頻」「三場演出的票都買了」「粵劇非常優美、有新意」……這些語句都在受訪者的回答中高頻地出現。

對此,梁谷音感到十分欣慰:「粵劇的觀眾年輕化了,這是我們的希望。我在現場看到,年輕觀眾居多。」

國際戲劇評論家學會中國分會理事、易卜生戲劇工作室負責人劉明厚組織學生觀看了此次巡演。劉明厚說,觀演後學生普遍反響熱烈。

「詩意的象徵寓意、美的高度、人間溫情,演繹得極其自然,這種強烈的共情力量,即使此前不了解粵劇的人,都深深地愛上了。」劉明厚說,「上海的很多學生現在都知道粵劇、願意了解粵劇、交流觀後感,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新民晚報文藝部主任、文藝評論家邵寧關注到了粵劇在「Z世代」之間的傳播。「不僅僅是年輕人,在更年輕的一代『Z世代』當中,粵劇也是熱門話題。」邵寧說,此次演唱會的名稱「滬 AM I」就引起了她周圍一些中學生的注意,「一些零零後學生就認為這種諧音與傳統文化相聯繫能帶給他們新鮮感,於是就會接著關注。粵劇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和熱度,充分體現了其鮮活性。粵劇,包括嶺南文化,現在都在走向一種文化自信。」

她同時也指出,當今網絡熱點轉換迅速,如何讓粵劇一直保持關注度與新鮮感,從而繼續擴大影響力,這也是在當下的文化傳播尤其是網絡信息傳播規律當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點此回顧上海場、寧波場演出報導:

曾小敏攜粵劇再度來滬!首場交響演唱會反響熱烈

粵劇《白蛇傳·情》上海「再續前緣」!演出依然爆滿

現代粵劇《紅頭巾》在滬首演,觀眾:備好紙巾感受「紅頭巾」真摯往事

《白蛇傳·情》在寧波上演,「越劇迷」成「粵劇迷」

【記者】關雨晴

【現場攝影】黃宇(劇照來自南方+資料圖片)

【作者】 關雨晴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