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中國考古百年紀念大會,吃了澠池杏干和陽光玫瑰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發佈 2021-10-18T01:30:34+00:00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文/攝在烏鎮戲劇節看完第一個戲後,10月16日中午,從浙江桐鄉站換兩部高鐵去往河南三門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文/攝

在烏鎮戲劇節看完第一個戲後,10月16日中午,從浙江桐鄉站換兩部高鐵去往河南三門峽。

受中國考古學會的邀請,作為唯一的浙江媒體,有幸參加「百年一會」——10月17日,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在河南三門峽召開,這也是仰韶遺址的所在地。

從良渚遺址,到仰韶遺址,從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到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聖地,7個小時,晝夜之間。

傍晚,車窗外略過的風景,好像烏鎮所看的李建軍導演的新作:世界旦夕之間。

劇中,導演用一道綠幕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不停轉換,人們自省、叩問。而中國的史前史,完全由考古學家一鏟一鏟發現。如果不是現代考古學,如果沒有考古學家,我們對人類遠古歷史的認識,也許還停留在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水平上。即便是成文時代的歷史,即便留下了白紙黑字,關於人的 「史前史」,也必須通過考古學家去發掘、復原,歷史才變得豐滿,且更接近真相。

我們何嘗不是生活在虛擬世界裡?借用很多紀錄片都會用到的一句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將去哪裡?

紀念大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9分鐘的發言,把想太多的我拉回了現實。

1.

從1921年發現仰韶村遺址開始,中國現代考古學走過了百年曆程。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本來是來中國找古生物化石的,1921年4月18日,他從澠池縣城北行到達仰韶村,在黃土斷崖剖面的灰土層中發現石器和彩陶片共存,初步確認這是一處大規模古代居址。

在距離澠池縣城9公里的仰韶村考古遺址公園,仰韶文化博物館,展櫃裡放著1914年安特生的聘任證書。李新偉在《仰韶遺址發掘和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一文中說得很清楚,這是得到中國政府許可、以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為目標的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雖然安特生是瑞典學者,經費也來自瑞典,但他的身份為中國農商部雇員,也是當時中國最早的科研機構中國地質調查所的成員。

第一次又生發了多個第一次。

因仰韶遺址發掘而命名的仰韶文化,引發了兩個「第一」——第一個依靠現代考古學技術、方法和理論確立的中國史前文化,開啟了以科學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國古史的歷程,引發了第一代中國考古學家主持的一系列對中國考古學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掘。比如我們熟悉的1926年李濟在西陰村的發掘,1928年殷墟的發掘,還有1945年,溫州人夏鼐在甘肅寧定縣陽窪灣齊家文化墓葬填土中發現」仰韶式的彩陶」,打破了中國史前文化西來說。

大會上,陳星燦有一段關於「第一次」的概述,我們可以作為標準答案: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5000年前後,以黃河中游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也是全國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核心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命名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也是中國第一個為科學認知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發現推翻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的結論。仰韶村的發掘標誌著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開始,也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在此之後,無數遺址重見天日,補齊了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缺環,有力打破「中國文化西來說」,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也因此逐漸條理清晰、脈絡分明。

2.

花。

仰韶一日,看到最多的元素,來自花。

新建成的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基本陳展叫《花開中國——廟底溝與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生歷程》,展廳內外,到處是花——

台階有花——

連水波也是花——

密集恐懼症一般的花花葉葉,包裹整個展廳。

楊礫 攝

在廟底溝文化彩陶紋樣中,最突出的就是花瓣紋,還有各種旋之又玄的旋紋,廟底溝人的審美,迅速帶動了周圍文化的流行趨勢。

弧線三角紋彩陶盆 仰韶文化 廟底溝遺址出土

1987年,嚴文明也提出了一朵花:「整個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重瓣花朵」。他對「中原中心」模式進行了修訂,提出了周邊地區環繞中原的「重瓣花朵」模式,明確將各文化區系與文獻記載的華夏、戎羌、東夷等聯繫起來,提出「重瓣花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石。

浙江,屬於第一重花瓣。

手裡拿到一張千人大會座位表,依然密密麻麻,考眼力時間到。浙江省文物局局長楊建武、浙江省文物局文物與考古處處長李新芳,還有浙江考古天團的幾位男神,穿插落座。他們在拿到百年考古大會定製的帆布包包時,已先後發了朋友圈——

李暉達,宋六陵考古領隊,包包火速得到了跟帖求代購,並引發一波關於配色的討論——

「配色挺可愛的。」

「帶子是黑色、灰色或橙色就更完美了。」

王寧遠,良渚古城水利系統的重要發現者。嗯,一隻充滿哲思的包包——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方向明po了一張合影,「做到做不動為止」。

美麗的女科學家周暘,從台階上走下來,我們打個了招呼,迅速淹沒在了千人座位表里。10月18日,她在中國考古大會上有一場主題發言,關於仰韶的新發現,當然和絲綢有關。9月29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澠池縣召開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報告會。經過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研究分析,中國絲綢博物館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樣中,採用電化學免疫檢測技術檢測出絲綢殘留物——絲素蛋白,說明墓葬中可能存在過絲綢實物。

當然,最讓台下的浙江考古學家和親友團如我振奮的,是陳星燦幾次cue到浙江考古。

「經過幾代考古學家的接續努力和奮鬥,中國考古工作在百年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和重大研究成果。」

「比如,我今天只是舉幾個例子」,他停頓了一下。

這幾乎是中國百年考古重要發現大型題庫。

第一,中國和東亞人類是本土聯繫演化的,我國已經發現距今200萬年以來的直立人、早期直人、晚期直人發生地點70餘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近2000處。這些發現從人類活動、人類化石、古DNA等三個方面的證據表明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自成體系,連續獨立的發展,人類的演化鏈條基本前後相近,為中國和東亞人類本土演化的連續進化,古代雜交的理論提供了堅實的考古學基礎。

第二,中國是世界粟作和稻作農業的起源地。

北京東胡林遺址,出土世界上最早的粟,內蒙古敖漢興隆溝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黍。浙江浦江上山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遺址,發現了距今萬年的水稻遺存。湖南澧縣城頭山、浙江蕭山跨湖橋、嵊州小黃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的植物遺存,表明距今8000年前後,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南稻北粟的農業經濟格局,為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中華民族5000多年綿延不絕的歷史。距今5300年前後,以良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流域,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流域,和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西遼河流域,社會快速發展,啟動了文明化進程。各地區密切互動,形成被稱為「中國相互作用圈」的文化共同體,中華文明由此形成。

距今4300年前後,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的古國逐步衰弱,而黃河中游地區開始崛起,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遺址,出現了超大型城址。在各地區文明的競相發展和激烈碰撞中,中原土地最終崛起,中華文明的發展步入新階段。

以上是我做的一點筆記。

仰韶的花心外,開著來自浙江的花瓣。

夏鼐先生的雕塑,在博物館外

仰韶文化博物館外,有一道新建的考古百年紀念牆,按照發現年代列出代表性遺址。

1936年,出現的是「浙江良渚古城遺址」——

而早期考古學代表人物的群像里,施昕更的塑像,位列其中。王寧遠晚上發朋友圈有點感慨:「他畢業於技工學校,文憑肯定是這些人中最低的,因為對良渚的開創性工作,青史留名,非常勵志。」

1938年,施昕更出版《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第一次準確無誤地向學術界展示了長江下游的史前文化,不僅在中國史前考古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真正拉開了浙江考古的帷幕。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的國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大的角度看,文明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構成;從小的來說,文明由無數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因子匯聚而成。浙江在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所扮演的因子,不用形容詞,考古實證即可——浙江是世界稻作的發源地,有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中國最早的三重結構的城市建築,最早的漆器、獨木舟,是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誕生地。而對中華文明影響至為深遠的玉文化,也來自浙江的良渚古國。

方向明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考古呈現浙江深厚歷史文化》中的一段話,可作為浙江考古教科書式概括:通過考古人的努力,浙江百萬年舊石器時代的空白被填補,自萬年上山文化至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譜系被建立。以浙江地點命名的上山、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良渚、好川、錢山漾、肩頭弄等考古學文化,幾乎涵蓋了長江下游史前至青銅時代的全貌。浙江全省現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1處。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越文化、南宋文化、青瓷文化等已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鮮明辨識度的浙江文化標識。以「10000年上山」「5000年良渚」「1000年南宋」為代表的浙江歷史文化,正清晰呈現其深厚內涵和獨特價值。

又一個百年開始了。

【歪樓篇】

「陽光玫瑰多少一斤」「賣嗎」「有電話嗎」「你們應該打廣告啊」「太好吃了」……

澠池早晚溫差大,傍晚,在仰韶村遺址發掘現場,已經進入速凍模式。遺址保護房外,突然出現了疑似馬拉松補給站,於是出現了以上一幕,各位考古大咖也站在風裡,補給能量。

「澠池杏脯」迅速補貨,我在某寶一查,居然只有一家在賣,還是浙江的……

參觀人多,大家按車子分批進場,「第一車」都是大咖,比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先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先生,風一般走在前面。

給這一車講解,需要勇氣。

因為跟不上隊伍,我戴著耳機聽,15米以內,可以清晰聽到解說。於是乎,「宋講解員」穿插全場,最後,講解員小姐姐的聲音已淹沒……「你可以說它是釀酒的,但不能說所有陶器都釀酒」,僅僅聽到聲音,考古人的嚴謹和可愛,已經浮現,一個無比真實的現場。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