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和他臨摹過的大師們,從米勒倫勃朗到歌川廣重,學到了精髓

話筆閒談 發佈 2024-05-05T20:26:54.137459+00:00

無論中外,成為畫家的第一步都是臨摹,臨摹不是抄襲,而是繪畫過程中積累經驗、提高審美的重要手段,有很多享譽世界的畫家都經歷過臨摹階段,就好比梵谷(1853-1890)。臨摹的對象往往會有多個,梵谷也是,他喜歡的畫家不少,亞洲歐洲都有。

無論中外,成為畫家的第一步都是臨摹,臨摹不是抄襲,而是繪畫過程中積累經驗、提高審美的重要手段,有很多享譽世界的畫家都經歷過臨摹階段,就好比梵谷(1853-1890)。

臨摹的對象往往會有多個,梵谷也是,他喜歡的畫家不少,亞洲歐洲都有。

米勒

法國畫家米勒(1814-1875)是個非常特別的人,他的題材和別人不一樣,最喜歡農民題材。由於出身農民,經歷過貧困生活,米勒的農民題材人物畫樸實而有張力,往往能真實地呈現出最底層人民的生活和自然美景。

梵谷深受米勒的影響,雖然他不像米勒一樣是個農民,但在荷蘭時期,梵谷也描繪了大量的農民題材,而他的創作動力,就是受到米勒筆下農民的感召。

米勒的代表作之一是《拾穗者》,畫中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腰在收割後的田地里揀拾麥穗,這是一個看起來有些平平無奇的真實場景。然而在19世紀前,農民題材常以諷刺的形式出現,成為貴族們取樂的談資。

米勒卻以真實簡潔的筆觸,將農民生活的艱辛平靜地展示出來,與高高在上的資本主義群體形成對比,畫風質樸凝重。

梵谷認為米勒的作品揭示了人性中某種偉大的東西,他對這幅畫的臨摹稍作修改,運用自己獨特的線條和畫風,再現了農民辛勞的一刻。

米勒的《第一步》描繪的是一戶農家耕地前,忙碌中的父親看見妻子帶著女兒出來時,放下手上的工具,趕忙蹲下,正要擁抱女兒的一幕。這是平凡而幸福的一刻。

梵谷的臨摹構圖一致,但整幅畫都是自己的風格,彎曲旋轉的筆觸,明艷亮麗的高明度色彩,讓梵谷的這幅畫看起來更彰顯出活躍的生命力。

《午休》,描繪了一對農民躺在草堆上休息的時刻。梵谷使用他標誌性的筆觸,讓農民的衣服和乾草的顏色形成鮮明對比,帶來新的視覺衝擊。

米勒《收割者》,畫了一個正在田裡工作的農民的背影,梵谷的臨摹仍舊明亮大膽,別具風格。

米勒是一個具有崇高心靈的畫家,梵谷認為他是那個時代不可被超越的大師,表示自己仿畫的目的是「出於對米勒深深的景仰和真誠的尊重……以便於使米勒的作品更易為公眾理解和接受」。

倫勃朗

倫勃朗(1606-1669)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油畫、素描和蝕版畫,創作力驚人。

倫勃朗的《拉撒路的復活》又名《拉撒路升天》,這個畫取材於《聖經》中拉撒路復活的故事。

倫勃朗用不同畫法多次畫過這個題材,不管油畫還是銅版畫,均能看出他精湛的繪畫實力。

倫勃朗畫的是拉撒路從棺材中復活坐起的那一刻,他仍然全身僵硬,表情可怕,圍繞身旁的人顯然也驚訝不已。四周光線灰暗陰森,很好地傳達出一種可怖的氣氛。

1890年,梵谷在聖雷米臨摹了這幅畫,不過他只截取其中一個畫面,就像放大了畫面中心一樣,甚至修改了背景,把它安置在一片麥田中。

梵谷畫過一幅很像水彩畫的油畫,名為《天使半身像(臨摹倫勃朗)》,不得不說,這幅畫在所有梵谷的作品中,是可以列為獨特一列的了。

他臨摹的是倫勃朗的《與天使摔跤的雅各布》,原作中天使看起來像是抱著對方一樣,表情平靜祥和。

這個題材取材於《聖經·創世紀》中的故事,在中世紀常以「美德與惡德的較量」成為畫家們的表現象徵。高更也畫過,還挺有趣的。

溪齋英泉

溪齋英泉(1790-1848)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師,1886年《巴黎畫報》雜誌上刊登了英泉的《花魁》,畫中一個日本女子穿著日式和服,裝扮得極為繁複華麗,擺出一種略顯誇張的S形姿態,充滿著濃郁的異域韻致。

梵谷沒有親眼見過英泉的原作,他在雜誌上被這幅畫吸引之後,開始就著雜誌臨摹,創作了《日本情趣:花魁》。

相比起原作,梵谷加了寬外框和油彩,使其顯得更為吸睛。

歌川廣重

梵谷很喜歡日本浮世繪,被其簡潔的構圖和明亮的色彩所吸引,儘管貧困,還是收藏了上百張浮世繪作品,在沉迷浮世繪期間,也臨摹了幾十張畫,這些對他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歌川廣重(1797-1858)作為日本的浮世繪畫家代表,創作很多傳播性極廣的作品。他的《東海道五十三次》就被大量複製外銷,藝術受到西方諸多畫家的認可。

梵谷臨摹了多幅歌川廣重的作品,如《大橋安宅驟雨》、《龜戶梅屋鋪》等,甚至連文字都照著寫了上去了。

基本上,想要學好繪畫,都少不了臨摹前人的作品,這是一種進步的方法和階段,不同的人能在其中挖掘不同的感悟,對自己畫風技法的形成也有很大幫助。梵谷的對大師們的臨摹,也是他後期形成自己風格的不可或缺的一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