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葬中有宇宙!「十二星座」為什麼充滿「中國風」?

方待夜半聽君語 發佈 2024-05-05T20:08:48.709959+00:00

出土的古墓葬中,經常會有一些星象圖,以壁畫的形式繪製於墓室的頂部和四壁。《史記》卷六《始皇本紀》說,始皇墓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該是在墓室頂部。

陽泉高新區南楊家莊元代墓地M15墓頂彩畫


自古以來,

燦爛的星空一直深受人們關注。

出土的古墓葬中,

經常會有一些星象圖,

以壁畫的形式繪製於墓室的頂部和四壁。



墓葬星象圖的歷史源遠流長,

或起源於秦代。

《史記》卷六《始皇本紀》說,

始皇墓中,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應該是在墓室頂部

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



近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

2022年度山西重要考古發現的11個入圍項目。

在陽泉高新區南楊家莊元代墓葬中,

M6、M11、M15,

為三座有明確紀年的磚雕仿木構穹窿頂壁畫墓。

其中,

M15穹窿頂東西各彩繪

三足金烏和兔子搗藥象徵日、月,

其餘部位滿布彩雲及星辰等彩畫。


M15墓頂壁畫:

三足金烏彩畫(左),玉兔搗藥彩畫(右)


M11的墓頂與M15相似,

也繪製有彩雲及星象圖。


M11墓頂壁畫


此外,

忻州原平南頭村的金代墓葬M1中,

穹隆頂上也繪有星象圖。


忻州原平南頭村的金代墓葬M1展開圖


在墓葬星象圖中,

有一種叫作「黃道十二宮」,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二星座,

它屬於舶來品,

大約在漢代以後,

通過絲綢之路跟隨佛教進入中國。


明代水陸畫中的「黃道宮神」

(圖©山西太原保寧寺水陸畫)


那麼,

它是如何傳入中國,

並在本土產生影響的呢?

繼續往下看——


外來的「十二星座」,

為什麼充滿「中國風」?


遼代張世卿墓的《天文圖》,以及其中的「十二星座」。這其中,「摩羯」的模樣讓人印象深刻。


張世卿墓室穹頂《天文圖》

(圖©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出土,1972-1993年發掘)




張世卿墓中的「摩羯」形象

(圖©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出土)


看到這裡,你一定疑惑:古代的「摩羯」,跟現代「十二星座」中的形象,怎麼差別這麼大?除了長相,這「摩羯」的筆法、畫風,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畫,怎麼看也不像「舶來品」。


敦煌石窟有一組壁畫,名為《熾盛光佛圖》。現在,就帶你從這裡切入,追蹤古代中國「十二星座」里的秘密。


《熾盛光佛圖》(局部)

(圖©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



| 01 敦煌石窟里,藏著「十二星座」 |


先欣賞一下這張圖。它出自敦煌莫高窟的第61窟,建造時間是晚唐至北宋早期歸義軍時期,歸義軍首領向中原王朝稱臣,官職世襲,先後經歷張、曹兩個家族的統治。


《熾盛光佛圖》所在的石窟,開鑿于歸義首領曹元忠在位時期,也就是公元946至976年。石窟供奉的主尊是文殊菩薩,所以後來俗稱「文殊堂」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局部)

(圖©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進入洞窟時,需要經過甬道,甬道兩側各有一幅壁畫,就是《熾盛光佛圖》。兩幅壁畫內容基本一致,內容是「熾盛光佛經變」,佛教里的一個故事。


按照佛教說法,佛有成千上萬種面孔。所謂「熾盛光佛」,說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種變身,其身體能綻放熾烈的火焰,所以得名。


《熾盛光佛圖》(北壁、南壁各一幅)

(圖源: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攝影©羽羽)


畫面C位就是熾盛光佛,坐在在華麗的車上,身體放射出耀眼的火焰;外圍簇擁著九曜星神;星神的上方彩雲浮動,分布著一群手持笏板、頭戴冠冕、身穿華服的神靈,這就是二十八星宿之神,也叫星官。


還有十二個圓形的圖案穿插其間,也這就是「十二星宮」或「十二星座」的形象。甬道的南壁和北壁上的星宮保存得都不全,各有九幅,但是組合起來,十二宮都不缺。


《熾盛光佛圖》中的「十二星座」

(繪圖©李正喬)



看完這張圖,你應該會有這樣的感受:既熟悉,又陌生。


先說熟悉。這些「星座」圖案,出自千百年前,但是名稱跟我們熟悉的現代版本基本對的上。


三國吳地出土對鳳紋銅鏡

(圖1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圖2藏地不詳)


再說陌生。「十二星宮」是舶來品,來中國之前先後經歷了古巴比倫、古希臘、古印度的接力。但是,如我們開頭所說,從這幾張圖像里,我們看不出太多的洋味兒,相反,它們「很國潮」「很中式」。


這是怎麼回事?要想弄明白,我們還得再一次回到「十二星座」在中國的傳播過程。



| 02 從星座變化,看「刺激擴散」 |


你肯定注意到了,「十二星座」的早期身影多出現在佛經、佛窟、佛寺中。沒錯,一開始,這種文化現象,正是跟隨佛教一路而來。


相對於「十二星座」,佛教是更大的「舶來品」。所以,我們要想了解「十二星座」的形象之謎,就必須放到佛教傳播的大背景之中。


7-8世紀唐代星占圖(殘卷拓片)

左下角有天蠍、天秤、室女三星宮

(圖源:吐魯番地區出土,藏地不詳)



我們知道,一種文化從原地向外擴散傳播,都要經歷一個過程。在這方面,新聞傳播學、人文地理學都有相關的闡釋。


有的文化現象,傳播障礙較少,從源地到傳入地,就像病毒那樣,可以讓陌生的地方迅速接收,這種擴散被稱為「傳染擴散」。比如,使用ChatGPT行為,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


《陀羅尼經》(局部)中的十二星宮圖

(圖©北宋開寶五年刊刻,藏於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


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文化,尤其是複雜的文化系統,由於各地環境、習俗的不同,當它進入新領地後,必然面臨「水土不服」的挑戰。


這個時候,為了在當地開花結果,就不得不對原有的內容進行改變,從而獲得當地人的逐漸認同。這種受挫之後改變策略的傳播方式,被稱為「刺激擴散」


顯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就屬於「刺激擴散」。而「十二星座」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元素,也經歷了這種過程。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中國中唐時期的星象圖

(圖©敦煌星圖.甲本.S.3326,敦煌藏經洞出土)


關於「十二星座」最早的有確切的記載,是隋朝《大方等日藏經》,其中就出現了12星座的早期命名:水器之神、天魚之神、特羊之神、特牛之神、雙鳥之神、蟹神、獅子之神、天女之神、秤量之神、蠍神


在這裡,你肯定能體會到,這一串名字有一股「異域」的味道。而且,這時候的十二星座的應用,跟運勢占卜都沒有聯繫,只是跟十二個月份進行了簡單的對應。


《火羅圖》中的「十二星宮」

(圖©南宋刻印佛經,日本京都教王護國寺收藏)


從中我們看得出,從西漢晚期到隋朝,佛教已經傳播了五六百年,但作為外來的「強龍」,在「地頭蛇」面前,依然小心翼翼。



| 03 「摩羯」,從「羊頭」到「龍頭」|


唐代引進的佛經《大隨求陀羅尼經》,其宋代印刷刻本中出現了十二星座的圖像。


在這張圖上,有一部分圖像,還保留著外來的模樣,比如「天秤」,是西式的天平「摩羯」,是鱷魚頭魚身,這是古印度對古希臘「羊頭魚身」改造後的形象。


《大隨求陀羅尼經》裡的「十二星宮」

(圖©北宋景德二年(1005)刊刻,蘇州博物館藏)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星座的形象「很中國」。比如「雙子宮」,並不是古希臘版的雙胞胎,而是一男一女,穿著打扮是中原人的服飾。再比如「射手宮」,又叫「人馬宮」,用弓箭來表示,這大約就是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中國人對「射手」的一種轉譯。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十二星宮」正在經歷從異域風格到中國風格的過渡


接下來,我們再看遼代《天文圖》,其中的「天秤宮」圖案依然是天平,但其他十一個星座幾乎全部是中國人熟悉的畫風:古希臘「人馬宮」(射手宮)中的「人頭馬身」,被演繹為人牽馬




張世卿墓十二星宮圖(部分)

(原圖©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出土,製圖/羽羽)

注意看這個「摩羯」——頭部不是古希臘的,也不是古印度的鱷魚,而是變成了龍頭。這個「龍頭魚身」的造型,這是本土化之後的摩羯形象,在遼宋時期,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器物中,其形象被稱為「摩羯紋」。


遼代摩羯紋金花銀碗(局部)

(圖©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龍泉窯摩羯紋雙耳紙槌瓶

(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這個龍頭魚身的「摩羯」,後來又被稱為「魚化龍」,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另一番精彩:


科舉考試,成功上岸,就好比「魚躍龍門」,而「魚化龍」就是魚躍龍門時從魚變成龍的過渡狀態。


你看青花瓷器上的「魚化龍」,就幾乎沒有任何外來文化的影子了。


清初魚化龍紋青花瓷盤

(圖©北京大羿2019春季拍賣會)

莫高窟61窟甬道里的「十二星宮」,從人物形象到畫風,都已經完成了徹底的中國化。


特別提醒:這兩幅圖雖然出自佛窟,但二十八星官的造型其實來自道教,而手持笏板、身著官服的形象,又有儒家文化身影。


熟悉歷史的小夥伴應該知道,佛、道、儒三家從唐代開始,逐漸互相借鑑學習。等到元末明初,甚至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提倡「三教合一」的,其中有一個代表人物,就是道教全真派的王重陽



《熾盛光佛圖》(局部)中的星官

(圖©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



| 04 「階層跨越」,比「地區跨越」更難|


早期十二星宮主要用在天文曆法之中。無論是佛經、石窟壁畫,還是遼人墓葬中,它總是跟中國傳統的二十八星宿形影不離。


張世卿墓里的「十二星座」

(圖1©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出土,圖2製圖/李正喬)


慢慢地,十二星座也開始從天上來到人間,被應用於各種占卜。到了北宋開保七年,也就是公元974年,留下了一份叫《康遵批命課》的文書,後來被發現於敦煌的藏經洞。其中有大段文字,將十二星宮和算命結合起來


這些占卜說辭,正是唐宋時期文人大談「摩羯命苦」的理論根據。


古代「十二星座」的流行,基本上是在知識分子的圈子。但是接下來介紹的這件物品,則讓我們看到了這一文化試圖「破圈」的努力。


邢台開元寺大鐵鐘上的「十二星座」

(圖©微博@馬伯庸)

河北邢台開元寺里有一口大鐵鐘,是一件金代(南方為南宋)的文物。它外壁一圈,就鐫刻著「十二星宮」。


這一回,「天秤宮」的里的天平,變成了中國傳統的桿秤;而「雙子宮」則被刻成日月圖案,這是很可能是當時的人將男女形象抽象為「陰陽」,然後又用日和月來代表。


最讓人納悶的是「摩羯宮」:動物的形象沒有了,變成了一塊石碑。思來想去,大概因為「摩羯」又被音譯為「磨碣」,「碣」的意思是石頭。把石頭磨一磨,不就是「石碑」麼?


古希臘神話中的「摩羯」形象

(圖©引自稻草人語著《星座神話》)

《洛神賦圖》中出現了「摩羯」

(圖©傳顧愷之作,宋人摹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跟文人「玩梗」不一樣,這個腦迴路,屬於不太識字的勞動人民。顯然,鑄造大鐘的工匠,很難一下子搞懂「十二星宮」原來的圖案。


通過以上探索,我們了解到,古代「十二星座」不像「舶來品」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舶來品」的主動妥協

另一方面,咱們中華文明,有一種偉大的力量,那就是源源不斷地吸納外來文化元素,而且可以做到「為我所用」,最終使其變成自身的一部分。



| 05 從宗教到科學,「星座」二進宮|


當代人接觸到的「十二星座」已經是後話。


漢代以後,「十二星座」跟隨佛教進入中國,主要還是通過陸地上的「絲綢之路」。但是別忘了,還有一條「海上絲路」。


大約從明晚期開始,傳教士從海上奔向東方。傳播宗教思想的同時,也把西方的天文學知識帶了進來。所以,在明清之際,包括十二宮在內的星座命名系統被介紹到中國。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清代重印本

(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就像佛教傳播遇到的挑戰一樣,在一個新的國度,這些科技知識在傳播過程中,也作了妥協:中國古代命名的星宿,還是沿用舊稱;沒有命名的,就翻譯歐洲的星座名來補充完善。


但是,這些天文知識,跟大多數科技發明一樣,被統治者視為「奇技淫巧」,所以,它們最終封存在宮廷中,沒能出圈。


清康熙瓷青紙簡平星盤儀

(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再到後來,封閉的國門被西方列強敲開,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開辦新式學校、公派留學等等,這一波潮流中,我們系統地引進了西方的科學著作,「黃道十二宮」以新的面孔進入中國。


維新派人士康有為,在他的《諸天講》中,對「十二星宮」名稱做了一次總結修訂。例如將「陰陽」改成了「雙子」「天女」「雙女」「室女」統一翻譯為「處女」「寶瓶」改成「水瓶」


至此,十二星宮的名稱,基本接近了現在我們熟悉的名字。但是,十二星座在中國的傳播,還在繼續。


康有為著《諸天講》書影



| 06 當代「十二星座」,依然中西結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動擁抱現代化、全球化浪潮,隨之,娛樂產業和歐美主導的流行文化傳入,其中就包括由西洋占星術衍生出來的十二星座文化。


這股潮流在進入我國內地之前,先在日、韓及我國港台地區傳播。這其中有幾個標誌性事件。比如,占星術著作《星座·愛情·婚姻》《1993年的你:星座運程》為代表的星座命理類讀物,大量出版。《聖鬥士星矢》等動畫片的熱播等等。


西方十二星座常見形象

(圖©引自【日】永田美繪著《燦爛星空》)

你可能不知道:這期間來到中國的占星說辭,也不是照搬西方原版。就像古代星宮的本土化一樣,這些流行著作首先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通俗化,然後跟西方占星術進行了結合,將生肖、血型、面相、姓名、星座,建構為一個新的文化系統


而大眾媒體,尤其是娛樂媒體,很樂於討論明星藝人的星座。進入21世紀,網際網路平台的傳播,讓這一文化跨越了地區、階層,變得家喻戶曉。


《聖鬥士星矢》熱播

在青少年中傳播了十二星座

(圖©動畫《聖鬥士星矢》海報)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勾勒出「十二星座」在中國的傳播史。


從漢至明,「十二星宮」隨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播;明代至晚清以前,「十二星座」被傳教士通過海上絲路帶入宮廷;近代以來,「十二星座」在內的天文著作被翻譯成中文,以科學知識的面孔進入中國;而現在我們聊的星座命理,則是改革開放以來,占星作為娛樂文化的一部分,經港台地區進入內地。


四個時期,時代背景不同,卻擁有共同的傳播邏輯。


第一,十二星座在每一次傳播,都是以「副產品」的面孔出現,緊抱一條大腿。前兩次,它依附於宗教(佛教、基督教);第三次,它依附於科學(天文學);第四次,它依附於改革開放至今的娛樂文化


第二,作為舶來品的「十二星座」,每一次在落地生根,都要經過一次「本土化」改造。


所以,無論是敦煌壁畫裡的「十二星宮」,還是今天我們流行的「十二星座」,都是「中體西用」的結果。


金代雙魚紋銅鏡鏡

「雙魚」很可能來自「雙魚宮」

(圖©華夏珍藏 2010春拍)


二者最明顯的區別是:今天的「十二星座」更通俗、流傳面更廣,而古代「十二星座」,受限於知識門檻,很難實現跨階層傳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