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產業「激活」千年古城遺址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1-10-18T02:42:29+00:00

中新社湖州10月18日電 題:文創產業「激活」千年古城遺址作者 施紫楠抵達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的下菰城遺址,入口長18米、高3米,用花崗岩塊石壘成的紀念牆上,銘刻著菰城的悠久歷史。

中新社湖州10月18日電 題:文創產業「激活」千年古城遺址

作者 施紫楠

抵達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的下菰城遺址,入口長18米、高3米,用花崗岩塊石壘成的紀念牆上,銘刻著菰城的悠久歷史。

下菰城遺址始建年代不晚於商代,戰國時期為楚國春申君黃歇封地,是中國東南各省古城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距今已有3500餘年歷史。2001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時代發展,尋求文旅融合的發展方向成為旅遊業首要任務。下菰城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

為活化利用、傳承下菰城文化遺產,近年來,道場鄉以文物保護為大前提,在保護中開發,以開發促保護,推動產業項目、文旅項目、學旅項目融合發展。

「在文旅融合視域下,我們創意開發遺蹟遺址較為密集的金蓋山景區,利用山谷空間點狀布局創新創業要素,並通過招引文化項目、盤活古建資源、開發考古路線、設計文創產品等,打造個性鮮明的下菰城遺址IP。」道場鄉副書記張銀萍說。

張銀萍認為,讓遺址「活起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有效途徑之一。

「在現有情況下,我們選擇開展鄉村美育行動計劃,走學旅融合和文旅融合之路,堅持保護與活化並舉。」張銀萍說,今年道場還與湖州師範學院開展校地合作,在菰城村重建安定書院,在復興湖學文化、探索研學教育實踐等方面開展新的探索。

下菰城遺址所在地菰城村,則一向堅持文化保護和傳承,大力宣傳菰城歷史文化。

「這幾年,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菰城村實施生態保護,厚植文化基因,創建成為省級歷史文化重點村,並舉辦了菰城文化旅遊節等大型活動。」菰城村黨總支書記陳新龍說。

陳新龍介紹,為彰顯下菰城文化,2013年以來,該村先後對吳沈門碼頭、老繭站、古石板路等鄉土文化地標進行修繕保護,並完善基礎設施和環境,以此吸引文創產業入駐。

2019年,浙江工藝美術師王益華與菰城村簽訂創客協議,將他的紫砂工作室安在了這裡。

「當時也去了不少地方,但是不管是生態環境還是文化底蘊,菰城都非常適合文藝創作。」和王益華一樣被吸引過來的文化大師和文旅創客,不在少數。

青瓷、微雕、中醫等文旅業態的相繼落戶,使得該村休閒旅遊產業蓬勃發展,為村莊迎來人氣帶來財富。

眼下,這些文旅業態也被打造成一個個集研究、展覽、教育、交流、旅遊為一體的文化主題景點,成為菰城村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常有遊客前來「打卡」。

「以文旅融合為突破口,近幾年菰城村聚力鄉村旅遊轉型發展,『文旅+』的產業發展新模式的確帶來了良好的創業環境。」湖州學院教授劉正武這樣說道。

作為一個研究下菰城文化十餘年的學者,劉正武直言,「如果說良渚還走在文明的邊緣,那下菰城可以說已經真正走進成熟的文明時代。」

在劉正武看來,這樣一個由青銅文化和原始瓷文化支撐起來的嶄新文明形式,單純走文旅融合過於單薄,還應著眼於提升鄉土文化品位,探索學旅融合發展之路。

「眼下菰城村遇到的難題是資本如何進入,而高校的困境則是學生走不出校園。兩者進行合作,可利用高校的資源為鄉村帶來無限活力。」劉正武說。

數千年彈指瞬間,下菰城遺址見證巨變滄桑。眼下,屬於這座城的新故事仍在繼續,又將翻開新的篇章。

正如湖州市市長王綱所言,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的根基,要全力做好保護、傳承、利用這篇大文章,讓城市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