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區舊縣教子課孫石刻考

掌上曲靖 發佈 2021-10-18T03:22:15+00:00

在馬龍區舊縣街道一村子路邊有這樣一塊石刻,上面的圖像十分清晰。圖像為一位婦人坐在椅子上,右手拿書,書已經翻開,左手持戒尺,旁邊的孩子似在背誦課文。孩子頭上有懸樑的繩子和錐子,錐子和繩子組合起來又像是一頂官帽。大意是教子課孫讀書,教育其要頭懸樑、錐刺股,發奮讀書,考取功名。

在馬龍區舊縣街道一村子路邊有這樣一塊石刻,上面的圖像十分清晰。圖像為一位婦人坐在椅子上,右手拿書,書已經翻開,左手持戒尺,旁邊的孩子似在背誦課文。孩子頭上有懸樑的繩子和錐子,錐子和繩子組合起來又像是一頂官帽。大意是教子課孫讀書,教育其要頭懸樑、錐刺股,發奮讀書,考取功名。

教子課孫石刻。

「教子課孫定我份,讀書為善做人家」。封建社會,耕讀傳家,賢能的祖母、母親常寄望於孫子、兒子能夠自小苦讀勤學,科考順利,光宗耀祖。《馬龍州志》裡有不少孀居的祖母、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孫子、兒子長大,讀書有成的記載。比如,角星光的妻子趙氏,「氏二十八歲夫亡。子正聲六歲,守節教子,之死靡他。正聲十四歲游泮,十六歲食餼,至三十二歲死。氏又撫其二孤,長曰韶,次曰仁,亦序膠庠。氏年八十二終。蓋節烈中之貞而賢者也。」角趙氏先後經歷了喪夫失子之痛,能夠撫養兒子角正聲,孫子角韶、角仁紛紛考上秀才,非常不容易。李元靜的妻子楊氏,「年三十歲居孀,長子蕃華九歲,次子維華六歲。家微族弱,恐人奪志,停夫柩於堂十年。常服衰服,每食先奠而後食。元靜世本農家,氏教二子習儒,後皆游泮。」「游泮」「序膠庠」均指考上秀才,「食餼」是指成為秀才中的廩膳生員,可以獲得官家提供的膳食津貼。過去讀書人,能夠考中秀才,已經很不錯了。

中國人重視家風家教家訓,貫穿於生老病死全程,代代相傳,墓葬、祠堂等均會留下其痕跡。這塊石刻屬於殘存部分,可能是來自墓刻或祠堂的石刻,具體屬於什麼家族,難以考證。從圖像風格來看,石刻可能完成於清代早期。

首次見到該石刻,並不在意。第二次見到它,仔細查看,覺得其非常有內涵,具有一定文化藝術內涵。

彭竹兵 文/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