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永定瑞獸》雕塑藝術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北青熱點 發佈 2021-10-18T04:04:16+00:00

金秋送爽,翰墨飄香。2021年10月14日,農曆九月九,在「媽祖故里」福建湄洲島,媽祖羽化升天1034周年紀念大會暨媽祖金身巡安湄洲島活動隆重舉辦。活動的第二天,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北京億發百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積極向祖廟捐贈青銅雕塑《永定瑞獸》一尊。

金秋送爽,翰墨飄香。2021年10月14日,農曆九月九,在「媽祖故里」福建湄洲島,媽祖羽化升天1034周年紀念大會暨媽祖金身巡安湄洲島活動隆重舉辦。活動的第二天,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北京億發百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積極向祖廟捐贈青銅雕塑《永定瑞獸》一尊。捐贈儀式後,青銅雕塑《永定瑞獸》將永久安座在媽祖誕生地——天妃故里遺址公園。本次活動中,「永定瑞獸」作品將與活動期間的藝術作品一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

本次捐贈的《永定瑞獸》是董寧先生以北京西山永定河為底蘊,以民間傳統瑞獸為歸旨,以「永定敘根脈、山河相寄歟」為境界,醒獅之首、鹿王之角、諦聽之姿、神龍之體、雄鷹之爪、金魚之躍於一體,契合中國傳統精神與當代文化審美的藝術作品。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主席梁國揚先生,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樂成先生、北京億發百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秀泉先生,北京董陶窯陶瓷製作技術研究所所長董寧先生;萬實(廈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國文先生,海峽兩岸雜誌社福建分社社長劉殷新、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負責同志共同為《永定瑞獸》揭幕。

湄洲媽祖祭典與陝西的黃帝祭典、山東的孔子祭典並稱中國三大祭典,福建湄洲媽祖祖廟祭典活動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湄洲媽祖就以聖旨頒詔的形式通告全國,「以國家諭祭,享春秋二祭」。《媽祖信俗》在2009年成功入選我國首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穿越時空的「文化交融」

「這雕塑威猛強悍,霸氣十足,文化內涵深厚綿遠,能有幸欣賞到也是一種緣分!」《永定瑞獸》雕塑一亮相,就吸引了眾多遊客競相駐足觀看。

《永定瑞獸》雕塑高3.23米,重2.8噸,是董寧先生以北京西山永定河為底蘊,以民間傳統瑞獸為歸旨,以「永定敘根脈、山河相寄歟」為境界,契合中國傳統精神與當代文化審美的藝術作品。其集醒獅之首、鹿王之角、諦聽之姿、神龍之體、雄鷹之爪、金魚之躍於一體,渾然而成。

作品銘文有贊:威猛雄健,東方自信;抵禦沉毅,吉祥天成;鳳鸞和鳴,同異相濟;華夏同根,延嗣永寧;湄洲媽祖,萬里安瀾;立德行善,千秋仰聖。

陶瓷藝術家董寧先生以其獨特的審美功力,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元素,如青銅藝術中的裝飾元素,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及石窟造像等,融入自已的作品創作中,把傳統造型和裝飾元素融入當代制陶人的個性創造,在傳統精神與當代審美之間找到一個更高的契合點,用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創作出具有獨特審美表現力和時代審美情趣的作品。《永定瑞獸》表達的象徵意蘊含蓄、多義、多層次,「象在此」而「意在彼」,取自於青銅,融合於陶土,相合於自然!《永定瑞獸》亦是希冀作品以「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的出神入化的境地,創造出「立德、行善、大愛」的動人意象,體現了「世界媽祖,天下信眾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傳遞了「國泰民安、兩岸福祉、天下太平」的意願,將媽祖文化的祈福文明與永定祥瑞文明傳播的更多、更廣 、更遠。

藝術的魅力,在於思想文化的碰撞交融,流傳後世,歷久彌新。《永定瑞獸》總高度3.23米,寓意媽祖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底座高度99厘米,寓意媽祖農曆九月九日羽化登仙。作品底座與漢白玉底座邊寬9厘米4面,寓意媽祖得到36次冊封。 《永定瑞獸》由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北京億發百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董陶文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於農曆二零二一年九月九日捐 贈湄洲島媽祖祖廟。「山河永定」是呈現家與國的情懷,激揚而溫暖。一份有情感溫度的交流。這份有情感、有溫度的藝術文化交流,正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和後人的最好紀念!

讓藝術融於生活

作為國家高級手工藝師、高級美術師、中國傳統工藝領軍人物,董寧先生以強烈的探索精神和成就成為學術界、陶瓷界追捧的藝術家。多年來,董寧先生以其獨特的審美功力,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元素,如青銅藝術中的裝飾元素,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及石窟造像等,融入自已的作品創作中,把傳統造型和裝飾元素融入當代制陶人的個性創造,在傳統精神與當代審美之間找到一個更高的契合點,用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創作出具有獨特審美表現力和時代審美情趣的作品。

在《永定瑞獸》作品的創造里,這位年過半百的藝術家忘情地拉開了創造的張力,在無限的創意與構思中尋找內在生命的躍動。雕塑作品從創意到定格,花費時間一年零六個月,期間舉辦各種層次的座談會、論證會達30餘次,修改創意草圖、文案20餘次。

就在董寧先生陷入了沉思時,神聖又威嚴的新國門、西山永定河給了他啟發靈感,於是新國門的雄渾、南中軸延長線的傳統文脈與老北京的母親河互相融合碰撞,給陶瓷大師董寧提供了豐富的創意,一顆祈願永定河山、鼎力復興民族、祝願民安國泰的雕塑藝術品的種子深深的種在董寧心裡。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研討和反覆推敲,董寧先生於2021年6月創作出了原型龍獅神獸雕塑藝術品。原型龍獅神獸,代表醒獅精神,造型威猛強悍,寓意山河永定、民族復興、國泰民安的"永定瑞獸"形象就這樣誕生了。

傳承中厚植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民俗能夠「活著」是因為老百姓能夠接受她,更重要的是民俗對人的生活和精神是有影響的。我們怎樣將信仰文化和精神面貌結合起來?」「今天,我們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把學術性、綜合性、時代性結合在一起,「永定瑞獸」作品的創意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永定瑞獸作品考慮的不僅僅是歷史、文化的角度,而是把中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複雜的、多元的現象來傳播,從祭祀、文化學、宗教學、歷史學、教育學、傳播學、管理學等多個角度廣泛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活動期間,在「弘揚媽祖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永定瑞獸雄踞祖庭研討會」上,眾多學者提出自己的學術見解。

「永定瑞獸」藝術創作運用知識工具和理性工具,把那些沉澱到思想庫里的意象努力搜尋整理出來,運用歷史的視角看歷史。「醒獅之頭」寓意威猛雄健、昂奮沉毅; 「鹿王之角」寓意抵禦護衛、吉祥通達:「諦聽之心」寓意鳳鸞和鳴、同異相濟;「神龍之體」寓意華夏圖騰、永恆延嗣;「雄鷹之爪」寓意堅韌剛柔、定力中興;「金魚之尾」寓意跨越奮發、靈動祥和。任何歷史文化的藝術表達,都必須有它的現實意義,永定瑞獸應當說,在「一帶一路」視野下其發展傳承、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已經構建起了很好的橋樑。

永定瑞獸作品的藝術魅力表現在:注重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帶一路」 倡議中經貿合作、民心相通、社會發展、全球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傳統文化傳播動力和發展張力;表達了傳統文化對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深入挖掘傳統民俗文化與中華民族認同的關係,加深港澳台地區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永定瑞獸》的眼睛為輪迴眼,雙眼左旋轉逆時針可以看過去,雙眼右旋轉順時針可以看到未來,雙眼定睛看現在,可以洞悉一切人性的真善美、假醜惡,可以微觀看到細胞分子原子粒子,可以遠眺千里山川草木鳥獸。

董寧先生賦予永定瑞獸以生命與靈魂,凝鍊著其精神內涵,更寄託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時代祝願。我們相信,安座在媽祖誕生聖地的《永定瑞獸》,會繼續將泥土與文化緊密相連,輕輕述說華夏大地承載著的歷史血脈和經典歌詠,煥發生機。

媽祖從宋代發展到明清,到現在已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文化具有標識性的載體之一。「永定瑞獸」的藝術融入「再一次讓我們驚嘆於中國傳統文化千年的傳播力,還有它在當代發展的一種張力。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傳播力,我覺得有一點就是紮根於民間的文化具有非常強大的融合力量。」與會專家代表說:「有生命力的文化才是我們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思考點,對促進民心相通和經貿往來有著獨特的價值,對於推動全球文化交流和和平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有代表性的是孔子、黃帝和媽祖,這個信仰屬於中華民族,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永定瑞獸作品從一個文化符號融入一個文化傳統,意義非常大,對中國文化的「走出去」是一個重要的符號。」北京億發百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劉秀泉先生補充說。

編輯/張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