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參考消息》相伴解讀世界

fans news 發佈 2021-10-27T18:53:17+00:00

我同《參考消息》正式結緣,應該是1997年入職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以後。進入現代院工作後,每天都要跟蹤世界大事,《參考消息》自然就成為我每天必看的報紙了。

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導(文/袁鵬)

我同《參考消息》正式結緣,應該是1997年入職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以後。此前雖然也看,但多是偶爾瀏覽。我在大學本科、碩士、博士讀的都是歷史專業,看書多,讀報少。進入現代院工作後,每天都要跟蹤世界大事,《參考消息》自然就成為我每天必看的報紙了。同事們和我一樣,每天兩樣不離身,一份「大參考」,一份「小參考」——也就是《參考消息》。兩份「參考」各有特點,各具魅力,可以說是每位國際問題研究者的必讀物,不僅看,而且是精讀細看。

記得2005年,我在《參考消息》發表了一整版的長文,標題是《「大國協調」應對中國崛起的啟示》。文章發表後,先是幾位研究生同學從外地打來電話表示祝賀,後來一位領導說這篇文章「寫得好」,這些鼓勵給我滿滿的自信,讓我對國際問題研究開始有了感覺,有了自信,也使我從此對《參考消息》情有獨鍾。初步統計了一下,過去十多年,我在《參考消息》和它的子報《國際先驅導報》上發表的各類文章或訪談居然有40篇之多。可以說,自己的國際問題研究始終與《參考消息》相伴。

還有幾篇值得一提的文章。一篇是2018年3月15日在《參考消息》發表的《從大辯論看美對華戰略走向》一文,較早地分析出美國對華戰略發生根本性變化的結論。一位美國智庫的知名學者在京參加國際研討會期間,曾當面表示這篇文章「分析很到位」。另一篇是2020年6月1日的專訪《疫情讓世界變局來得更快更猛》一文,在國內較早對新冠疫情和百年變局的關係做了深入分析,獲得良好反響。

這幾篇文章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對國際問題的分析不是就事論事,也不是模稜兩可,而是帶有幾分前瞻性和預警性。這既是《參考消息》刊登的專家文章的獨特風格,也是現代院作為國際戰略和國家安全類國家高端智庫的研究特色所在,二者可謂天然契合。

《參考消息》每天從全球海量資訊中「大海撈針」「洋為中用」,選題選材可謂匠心獨運,很有講究,總體客觀理性。我最佩服的是報紙欄目的設計和文章標題的確定,無論境外媒體刊載的什麼消息、文章,經報社內一個個高手整編,總能畫龍點睛、為我所用,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傳遞《參考消息》的主旨、立意和思想,給讀者既帶來資訊也激發思考。正因如此,這份專業性很強的國際類紙媒能常年保持銷量數百萬,也算是媒體界的一個奇蹟。

近年來,現代院每有重大學術活動,總是會想到邀請《參考消息》的記者和編輯人員參加,他們也總是非常支持,事後第一時間也必會在《參考消息》上看到相關報導。年度「國際戰略與安全戰略報告」、《總體國家安全觀》系列叢書發布會等等,《參考消息》都給予重點報導,產生廣泛的學術和輿論影響,讓現代院受益良多。值此《參考消息》創刊90周年之際,我謹代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全體同事對《參考消息》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謝!

《參考消息》同現代院如果還有一層緣分的話,那可能是魯迅先生。大家都知道,《參考消息》的報頭四個字是從魯迅先生的毛筆字手稿中分別找到最終集結而成的,結果卻絲毫看不出拼湊的痕跡,反倒渾然天成,別具韻味。四個字清秀俊逸,端莊穩重,文氣十足,給《參考消息》增色不少。而鮮有人知道的是,現代院的院訓之一也是魯迅先生的詩句,「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前一句表明我們心無旁騖,研究領域覆蓋全球各個角落,後一句則意味我們的研究特色是前瞻性、預警性、戰略性。魯迅先生這兩句詩詞好像是特意為我們打造似的,真的是十分貼切。正因為有這層淵源,所以每每看到魯迅先生真跡「參考消息」幾個字,總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

如今,網絡媒體高度發達以致泛濫,紙媒面臨巨大衝擊和挑戰,但《參考消息》仍然立於潮頭,魅力不減。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參考消息》必定會在新的時代更加大放異彩,期待她百年華誕時依然風華正茂!(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來源:參考消息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