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拴|讀李春雷《寶山》有感

fans news 發佈 2021-10-22T11:45:49+00:00

主要作品: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歲》,長篇報告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寶山》《搖著輪椅上北大》等21部;

郭進拴|讀李春雷《寶山》有感


李春雷,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縣人,國家一級作家,畢業於邯鄲學院英語系和河北大學中文系。主要作品: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歲》,長篇報告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寶山》《搖著輪椅上北大》等21部;中短篇報告文學《木棉花開》《夜宿棚花村》《朋友》等200餘篇。曾獲兩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第七屆)、首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徐遲報告文學獎(蟬聯三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蟬聯四屆)、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蟬聯五屆)、孫犁文學獎等。系中宣部確定的「文化名家暨全國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被邯鄲學院聘為「終身教授」。




李春雷在談到他寫《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一書時動情地說:
我在報社從事新聞工作以後,仍然一直懷揣著文學夢,希望自己成為一名作家。在搞了幾年新聞後,我感覺應該有進一步的突破。於是在1998年「全國工業學邯鋼」大潮中,我勇敢地走進了邯鋼。當時,全國各地的新聞記者和很多作家,都在以邯鋼為題材進行多種形式的文藝創作,而我是當地的一個小記者、一個本地的文學青年,我感覺我要利用好這個優勢。當時邯鋼生產特別緊張,也沒人關注到我,我就以當地人的身份深入採訪了邯鋼的一些基層工人、退休老幹部,我還和工人們在一起吃住,連過春節我也沒有回老家。

  我們平時看到的電視畫面上鋼花飛舞很有詩意,但對鋼鐵工人來說每一朵鋼花都是隱患:鋼花的內核是鋼液,每一滴鋼液溫度是1600度!鋼鐵工人在爐前雖然有保護服,但鋼花會落到人的頭髮里,鑽到人的耳朵里,令人防不勝防。所以說鋼鐵工人的工作是有一定危險性的。我記得邯鋼的老總曾讓我看看他的眼睛,我問怎麼回事,他說你細看一下。原來他經歷過鋼液濺到眼睛的事故,上下眼皮受傷,萬幸的是視力沒受到影響。

  1998年大年三十,我在邯鋼和工人們一起守歲。那天晚上發生了一次事故:鋼水大噴。我急忙往遠處跑,可一滴美麗的鋼花還是追上了我,落在了我的左手中指上。我本能地用另一隻手去抓,頓時,血肉模糊,火辣辣的疼痛。在我拼命往外跑時,工人們卻是迎著稠密的鋼花,去排除事故。這一次事故中,兩人重傷,數人輕傷。我是農民出身,對鋼鐵到底是怎麼樣煉成的,我根本不知道,但通過鋼花給我留下的傷疤和疼痛,徹底打通了我和工人之間的情感,一些靈感翩翩而至。

  當我的長篇報告文學處女作《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問世後,很多人沒想到一個年輕人能把煉鋼的苦與甜、鋼鐵的曼妙與芳香寫出來。這篇作品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等媒體發表。
李春雷在寫出長篇報告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之後,又寫出了長篇紀實文學《寶山》,以共和國歷史上投資最大、經歷最曲折、成就最輝煌的工業企業——寶鋼為背景,對民族工業化道路進行了深深反思。作家通過一系列的典型事件,用文學的筆法全面地記述了這一頁頁驚天動地的歷史風雲。文中有國家領導人、省部級幹部、企業家、科學家、普通工人,時間跨度從20世紀70年代末一直到今天,涵蓋了整個寶鋼工程一、二、三期建設和生產的全過程。


  與會的評論家認為,此書是一部有著強烈現實意義的作品。它把寶鋼的成長置於民族振興的大背景之下,大視野、多角度、全景式地從經濟、文化、歷史等視角反思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透視出國人從傳統工業心理到現代化意識艱難的嬗變過程。巍峨的高爐虎鋸龍盤,浩瀚的長江一碧萬頃,腥紅的鐵水奔涌如潮,從美國進口的坦克吊車剛剛駛過吳淞大橋,插入江心的原料碼頭卻被來自巴拿馬的巨輪攔腰撞斷了……靜讀河北青年作家李春雷最新創作的這本長篇紀實文學,我心如潮汐,起起伏伏。原本難以駕馭的工業題材在作者的筆下竟如此生動形象,鮮活逼真,讓人時時鼻酸眼辣,情有所動。該作品氣勢宏大,視野寬闊,思想深邃,文筆精美,把寶鋼驚天動地的創業經歷,把鋼鐵與工業、鋼鐵與人類,鋼鐵與生活、鋼鐵與國家的內在關係揭示得驚心動魄,堪稱當代紀實文學的一部史詩性的佳作。

  長久以來,文學對工業題材的迴避和忽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工業世界裡龐雜精密的現代化設備,整齊劃一而又專業性極強的管理體系等等,這些生硬的素材很難活化為形象,很難圓滿為故事。作為熟稔於社會科學的文人們,對此類生活又是那麼的陌生。所以,除了極少數作家在這個園地里堅守之外,很少有人進一步窺探這個詭異的世界。殊不知,這正是文學的遺憾……一部《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已經足夠讓文壇對李春雷刮目相看了,但是,在一年之後,李春雷又一頭扎進寶鋼,出版了一部描寫鋼鐵大工業題材的報告文學力作——《寶山》。


寶鋼,這是一個比邯鋼大了不知多少倍的鋼鐵大企業啊!它是我國舉全國之力建造的「鋼鐵航母」。「寶鋼建設的前前後後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極其重大的特殊事件,它的孕育和誕生的全過程都與國家的命運直接聯繫在一起,它曲折的風雨歷程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寶山·序言》)對於李春雷來說,寫寶鋼比寫邯鋼更難。寶鋼建成的時間雖比邯鋼短,但建設的過程卻遠比邯鋼坎坷曲折。「從來沒有一家企業能像她的經歷這樣聚訟紛紜,雷霆雨電!從來沒有一家企業能像她的誕生這樣驚天動地、世界矚目!」(《寶山》)——這是一難。寶鋼,牽涉了毛澤東之後歷屆中共中央最高決策者超乎尋常的關注。「各種心態、各種語氣、各種表情……或支持、或指責、或震怒、或無奈、或悔恨、或興奮……不同尋常的突然下馬、人民大會堂里氣勢洶洶的質詢、數萬次激烈的對外談判、軟土地基的驚人位移……」(《寶山》)僅僅想把寶鋼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僅僅想把最主要的決策者台前幕後的定奪弄明白,僅僅把握住寶鋼繁複紛呈的真實性,就已經如攀蜀道,更別說進行藝術性的創作了——這是二難。鋼鐵大工業,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它的李春雷來說仍然陌生。雖然有過寫邯鋼的經歷,但邯鋼畢竟位於故鄉,縱然有些故事情節是道聽途說來的,終究還是有點感性認識,而寶鋼卻遠在千里之外,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存在,沒有丁點兒感知——這是三難。但是,這些困難對於李春雷心中那份大山般重量的歷史使命來說,就算不上什麼了。請聽他的心聲:

「我翻閱了寶鋼的志書和有關記載,還沒有一部能整體、系統地反映這一驚心動魄過程的作品。發生在長江邊的那些奇異無比的故事散落在海灘上,正在發霉、萎縮……而這對於我們的時代,是一筆多麼寶貴的財富啊!尤其是WTO以後的中國。


這真是文學的悲哀了。

文學遠遁於激烈的現實之外,尤其是熾熱的工業生活,是長期以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殊不知,現代工業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糧草庫和油料站,是現代文明的孵化器!是人類歷史的主河床!是我們生存與享受的總依賴!是這個時代最大最大的主旋律!任何一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應該關注這場工業化之戰,憑著我們的良知,悉心盡力為其憂慮,為其謳詠,為其療傷……

作為一個農家子弟,一個長期從事純文學創作的文學作者,一個剛剛對工業生活感興趣的熱血青年,我想去嘗試它。

於是,我隻身走上了陌生的上海灘,走進了靜臥於江海擁吻處的神秘的寶鋼……」(《寶山》)

這是一個報告文學作家應有的良知,這是蘊涵在作家心頭的日月之光,只有把這份良知吸進筆管,只有把這片光華映在心頭,才能自覺自動地為祖國、為民族、為百姓寫作,他的筆下才會響起鼓舞大地走出寒冷、萌發新綠的春雷聲,才能寫出對社會的進步有推動作用的傳世佳作。李春雷1968年生於河北邯鄲,開始寫小說和散文,後來又當記者,寫報告文學。在和他的交談中,你時刻都會感受到一種創作的激情,感受到一種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渾厚、深刻,感受到一種溫婉而又靈動的文人氣質,感受到一個有責任感作家的那種敬業和執著。

2002年10月,《寶山》出版,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評論家李炳銀稱讚《寶山》是「歷史風雲的立體畫卷」,是「當代紀實文學的一部史詩性佳作」。2006年《寶山》榮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李春雷成為「魯迅文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自從出版了《鋼鐵是這樣煉成的》這本長篇報告文學後,使得他的文學聲譽鵲起。曾擔任過國家冶金部部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顧問,上海寶鋼二期、三期工程建設國務院代表,寶鋼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的李東冶同志讀了《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後,讚譽道:「這才是一部深沉雄渾、鏗鏘有力、驚心動魄、催人淚下的鋼鐵篇章!」李東冶決定邀請他采寫上海寶鋼。

於是,李春雷來到上海寶鋼採訪體驗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2001年來到了北京,李東冶告訴他:「你要全身心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寫好寶鋼。」在李東冶的協調下,李春雷住進位於北京台基廠的一棟房子裡,住了幾個月後,由於李春雷熱愛運動,想找個大學的宿舍去住。於是,有關部門把李春雷全家安排在北京西郊的中國農業大學蘭園家屬大院裡居住。在農大校園,李春雷每天勤於筆耕,累了,就到附近的百望山爬爬山,欣賞一下風景。


按照北京方面的計劃安排,李春雷要用兩年的時間,全方位採訪中央決策層相關領導和寶鋼建設者後,再循序進行該題材的創作,但這個采寫計劃被河北省花山文藝出版社知道了,該社社長兼總編張彥魁和副總編李津生立即趕到北京與李春雷接洽,商量把此選題放到河北,與此同時,出版社加緊運作報送選題,同年5月份,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聯合發文,把此書列入了向黨的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它也是河北省惟一一本入選的文學類圖書。

李春雷被要求在45天內完成該書的創作。「從來沒有一家企業能像寶鋼的經歷這樣聚訟紛紜,雷霆雨電!從來沒有一家企業能像寶鋼的誕生這樣驚天動地、世界矚目!」

當時李春雷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是,當時僅僅想把寶鋼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就已經如攀蜀道,更別說進行藝術性的創作了。二是,寶鋼級別的鋼鐵大工業題材,對於李春雷來說仍然力不從心,雖然有過寫邯鋼的經歷,但邯鋼畢竟位於故鄉,縱然有些故事情節是道聽途說來的,終究還是有點感性認識,而寶鋼卻遠在千里之外,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存在,沒有丁點兒感知。

「創作出《寶山》,絕對是個奇蹟。」李春雷感慨道,一切都沒有準備好,時間又特別短,加上寶鋼是共和國歷史上投資最多、經歷最曲折的工業企業之一,也是中央高層領導和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企業,對其把握起來難度很大,不過,憑藉創作邯鋼的經驗,在很多關係沒有理順的情況下,李春雷又一次扎進了基層。讓李春雷欣慰的是,他這次可以借閱到大量原始的一手資料,並從中央到地方,有100多位當事人接受了他的採訪。時間的緊迫讓李春雷像一個上滿弦的陀螺,晝夜不停,當時天氣炎熱,連李春雷的電腦都累「報廢」了,在第50天,李春雷終於交出了28萬字的文稿。後來,《寶山》修改了四五稿,直到定稿前一天,又有300多頁進行了重新完善。2002年10月《寶山》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評價說:選中寶鋼作為一部長篇報告文學的切入點,或許得力於作家長期從事新聞工作而養成的敏銳。寶鋼建設的前前後後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一個極其重大的特殊事件,其孕育和誕生的全過程都與國家的命運、與改革開放的進程直接聯繫在一起。


  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在於,沒有單純把寶鋼當作一個孤立的工程建設項目來寫,而是把她置於歷史的大坐標上。在這個坐標的縱向和橫向上,除了和改革開放共同前進的民族思想歷程之外,還有中華民族的鋼鐵發展史、新中國的工業發展史、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史等等,作家調動了豐富的知識積累,加之以深刻的理性思考和色彩斑斕的描述,不僅再現了寶鋼驚天動地的創業經歷,而且把鋼鐵與人類、鋼鐵與國家、鋼鐵與政治、鋼鐵與工業以及與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內在關係寫得酣暢淋漓。在一般人筆下難免枯燥呆板的工業題材,被作家置之於廣闊的世界背景和雄渾的歷史縱深中,便被賦予了磅礴的氣勢、靈動的思想和撲面而來的現代氣息。不難看出,這部作品既凝聚了這位作家對現實生活素材的辛勤採擷,也貫注了這位作家對歷史、人生、民族命運的深刻思考。
  正當文學界的同行們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所吸引,被中國土地上日新月異的新的生活所感召,紛紛走向三峽工程、走向青藏鐵路,走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並在其中進行著藝術的實踐與創造的時候,李春雷作為其中堅定不移的一員,其成功的作品及其創作的經驗,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關注。

郭進拴,現為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平頂山分會會長,平頂山學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1年加入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已出版《湛河大決戰》《磊裕烽火》《洪流滾滾》《美女山,美人河》《六十歲說》《童趣兒》《人間真情》《命運》《我的鰲頭》《村魂》《觀音菩薩傳》《風雨龍潭情》《壯歌風雲路》《月是故鄉明》《歲月芬芳》《新城美韻》《鄉情老更深》等六十餘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文藝報》發表並獲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