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考古|1.8萬年前骨戈,北京山頂洞人;二里頭玉戈、商周銅戈

fans news 發佈 2021-10-19T14:51:50+00:00

1961年山西汾陰萬榮縣賈家崖遺址,出土了兩件精美「火燎紋」的青銅戈,年代春秋晚期,長24.3、寬11厘米。

1961年山西汾陰萬榮縣廟前村賈家崖遺址,出土了兩件精美「火燎紋」的青銅戈,年代春秋晚期,長24.3、寬11厘米。戈是夏商周三代主戰兵器,在晉朝以後消亡,目前存世量很大!

「因為是墓主生前使用,因此陪葬明器上,見到錯金銘文不新鮮。」而這兩件戈有些不同尋常,戈上共有錯金鳥蟲書7字,一面援上2字,胡部4字,專家辯識為:『王子(於)之用戈,□(璗)。』

王子於何人?張頷先生認為是吳王僚,名州於,「於」是「州於」之單稱。吳國笫23任君主,被專諸魚腹藏匕首刺殺。幕後主使是伍子胥及他推上位的公子光。公子光王名夫差,一生之敵即越王勾踐。於是乎,王子於戈就成了山西博物館的重寶。

早自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就出土了造型紋飾繁複的禮器玉戈,距今4000多年前!有朝一日出土夏代兵器銅戈,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令人驚嘆的是: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不晚於1.8萬年前,就已經將斑鹿頭骨解開,製作狩獵用的 骨戈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按,戈者,柲也,長六尺六寸,其刃橫出,可勾可擊,與矛專刺、殳專擊者不同,亦與戟之兼刺與勾者異。」那麼,許慎解「戈」字對路嗎?

有圖有真相,文史密匙精選,漢夷契普四語參照,從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簡牘、帛書、漢隸和傳抄古文全解碼——

漢典網戈字源流演變

▲【歸藏文字告白,『剪割鋸砍,兇猛脫離』曰戈。】在戈字創製的夏陶文、商契文和周金文三代時期,並非許慎所說的「可勾可擊,平頭戟也。」也並非是專家認為的「狩獵」工具。而是類似於長柄鐮刀的複合工具,採集、割柴只怕使用的更頻繁一些!

【戈】應該就是鐮刀的變種兵刃吧

▲《尚書・周書・顧命》曰:「執戈上刃」,應該是指給長戈加裝矛頭,用於陣仗、車戰。《楚辭·屈原·國殤》曰:「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不難想像,……馬拉兩輪戰車,高速闖入敵對陣列後,兇猛劃割所過人頭,如同用剪刀來裁切帛綢,沒有硌手遲滯感云云

▲成語枕戈待旦言「戍邊用警,求戰心切。」出自《晉書・劉琨傳》,劉琨是劉備同宗後輩,曾夜吹胡笳,擊退5萬匈奴軍。清·張廷玉《明史·吳良傳》也說:「夜宿城樓,枕戈達旦。訓將練兵,常如寇至。」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破譯太燒腦,企盼您的關注,感謝分享評點轉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