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大河村遺址探訪數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智慧

fans news 發佈 2021-10-15T12:54:38+00:00

試想一下:5000多年前的一個周末,一家人不上班,在三室一廳的家裡,蒸幾籠包子、攤兩張大餅、搖晃著酒杯,是個啥場景?

中新網鄭州10月15日電(張尼 上官雲 陳海峰 吉翔 闞力)試想一下:5000多年前的一個周末,一家人不上班,在三室一廳的家裡,蒸幾籠包子、攤兩張大餅、搖晃著酒杯,是個啥場景?

10月14日下午,「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一行走進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在這裡,數千年前的住宅遺址,發掘出土類似現代電餅鐺、蒸屜的陶鏊、陶箅等生活器具,滿目琳琅,可以一窺古人的居家生活與智慧。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中新網記者 陳海峰 攝

大河村遺址位於鄭州市中心城區東北部,是一處包含有仰韶、龍山以及夏、商四種考古學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址,距今6800——3500年,文化層堆積厚達12.5米。

據介紹,該遺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標識性遺址,是黃河文化最為精彩的組成部分,參與和見證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直至夏、商奴隸制王朝建立的全過程,文化內涵豐富、文化鏈條完整。

遺址發現於1964年,1972年進行首次發掘,至今已先後發掘26次,發掘面積7000餘平方米,約占總面積的七十分之一。遺址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790米,南北寬670米,面積約53萬平方米,包含有城址、環壕、居住區、中心廣場、陶窯區、墓葬區等,功能分區規劃有序。

5000多年前的三室一廳房基遺址。中新網記者 陳海峰 攝

在一號展廳看到的就是古代村落建築的遺址,這裡一棟三室一廳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給人印象深刻。

「這是5000年前古代先民建造的房屋」 ,講解員韓亞宸介紹,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雖歷經5000餘年,仍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牆壁,其出土奠定了中國北方傳統民居建築的基本形制。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探討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婚姻、家庭發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該遺址所展示的古代建築牆壁非常堅固,記者在現場對現代仿製的泥牆結構進行了觸摸感受,牆面雖不是光滑平整,但堅固程度絲毫不亞於現代的磚石結構房屋,或者猶有勝之,這充分體現了古人非凡的智慧和嫻熟的建築技術。

古人用於攤餅等生活的器具陶鏊。中新網記者 吉翔 攝

據悉,當時房屋建造過程具體分為堆土奠基、開挖基槽、栽埋立柱、糊泥築牆、鋪設地坪、堆柴火燒和構築房頂等七個步驟。其中,堆柴火燒是指牆壁、地坪建好後,再在牆內外堆上柴火,用火烘烤泥牆。泥牆經過火燒,呈現出相當堅硬的磚紅色。中間木柱經過大火燒烤後碳化,致使牆體形成中空,而牆體和地面經過燒烤變得異常堅固,有一定的防潮保溫作用。

除居所外,古人的智慧融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博物館中,遺址中出土的諸多精美彩陶讓人眼前一亮,其中,著名的彩陶雙連壺、汲水器小口尖底瓶、藥罐、陶杯,以及類似餅鐺、蒸屜的陶鏊、陶箅等生活器具,其絢麗的色彩、豐富的圖案,器具的實用與多樣性,都充分體現了古人對美好生活上的追求和嚮往。陶器上發現的太陽紋、日暈紋、星座紋等天象圖案,更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

彩陶盆。中新網記者 吉翔 攝

古代先民們在大河村生息繁衍達3300多年,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古人一代又一代貢獻的生活智慧,正如博物館展出的序言中所說,大河星空燦爛,照亮了華夏文明前進的足跡。(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