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中國文學基因 史家胡同的另一面值得深度讀來

fans news 發佈 2021-11-05T15:04:09+00:00

在北京有這樣一條胡同,全長不足700米,但卻它坐擁全北京頂級的教育資源之一,數量眾多的名人故居舊址,豐富的文化資源。

在北京有這樣一條胡同,全長不足700米,但卻它坐擁全北京頂級的教育資源之一,數量眾多的名人故居舊址,豐富的文化資源。有近百位海內外知名人士都曾在此居住過。它就是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位於東城區東南部,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務部街,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據傳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

史家胡同,明朝屬黃華坊,清朝屬鑲白旗,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京華、官學大院併入,一度改稱瑞金路十八條,後恢復原名。

史家胡同一號 臧克家故居

提到中國的詩詞,不少人會想到唐朝的李白。作為中國最知名的詩人之一,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對他的古詩耳熟能詳,國家甚至將他的古詩編寫到了教材當中。而到了現代,同樣有一位詩人的詩也入選了課本,成為了好幾代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深刻記憶。他就是《有的人》的作者,中國著名現代詩人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生於山東諸城。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古典詩詞和民歌,並目睹農民的苦難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這為他後來的詩歌創作風格 奠定了基礎。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以一篇《老馬》成名。隨著《老馬》等詩的廣泛流傳,臧克家被譽為「農民詩人」,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和喜愛。

臧克家於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於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後寫信給臧克家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可見相知之深。

在這期間還流傳著他們之前發生的一件趣事。在1930年,臧克家參加了國立青島大學的高考,他的報考了國立青島大學的外文系。

然而,在這次高考中,他的高考數學卻交了白卷,作文也只寫了28字:「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做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當時負責批閱臧克家考卷的正是聞一多,他擔任文學院院長和中文系主任。他敏銳地發現了臧克家在文學方面的天分,因此決定破格錄取這位數學交了白卷的考生,並且在後來將他轉入到了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

從此臧克家在聞一多的指導下,開始自己的詩歌之旅。在聞一多先生遇難後,臧克家於1946年8月撰寫了《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

在北京期間,臧克家就住在史家胡同1號,在不大的屋子裡,繼續從事寫作,凝結著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就在此誕生,並於2002年12月出版。

《紅旗》雜誌社副總編輯 胡繩

熟悉黨史的朋友肯定清楚,1988年7月1日,《求是》雜誌創刊。而《求是》的前身,就是《紅旗》。胡繩在1955年至1966年,任《紅旗》雜誌社副總編輯,《紅旗》發刊詞由胡繩執筆。胡繩在任《紅旗》雜誌社副總編輯時期就居住在史家胡同2號,可以說他算得上詩人臧克家的「半個鄰居」。

在《紅旗》頭幾年的版面上,經常出現幾個作者的名字,引人注目。一個是寫國際評論的於兆力,另一個是寫思想文化評論的施東向,第三個是寫經濟評論的許辛學。後來人們才慢慢知道,這原來是三個集體筆名。其中的「施東向」正是以副總編輯胡繩為首,中央政治研究室王忍之、丁偉志、鄭惠等同志參加的寫作小組的筆名。「施東向」即取自《思想界動態》這份內部刊物刊名的諧音。他們以淵博的知識、高度的理論修養、充滿文采的寫作技巧,寫出了影響很大、頗受歡迎的思想文化評論文章。

北京人藝的搖籃 史家胡同20號

《雷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曹禺的成名之作,其影響力已經走出國門,影響世界,據稱《雷雨》是被翻譯成各國語言文字最多的中國話劇,曾被譯成日文、英文、俄文、韓文、越南文,除話劇形式演出外曾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版本難以數計。日本、新加坡、韓國、前蘇聯、匈牙利、美國等國都陸續上演過話劇《雷雨》。而《雷雨》的作者曹禺正是北京人藝的第一任院長。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是一個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中外聞名的專業話劇院,是中國人民文化藝術的殿堂。1950年初建時為歌劇、話劇、舞蹈等綜合性藝術團體。到了1952年6月12日,其話劇團與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合併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當晚,在東城區史家胡同56號,也就是現在的史家胡同20號院內舉行了建院大會。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代表市政府宣布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並宣布曹禺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焦菊隱、歐陽山尊為副院長、趙起揚為秘書長,焦菊隱任總導演。

北京人藝的作品不僅僅有之前提到的《雷雨》,還有《茶館》《龍鬚溝》《白鹿原》《推銷員之死》《駱駝祥子》《天下第一樓》《譁變》《小井胡同》等經典作品,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天的北京人藝已經是中國話劇的天花板,是中國話劇的「國寶級」存在。史家胡同20(原56號)早已不作為北京人藝的宿舍,而演出地點也擴充到了5個:首都劇場、實驗劇場、菊隱劇場、曹禺劇場和人藝小劇場。演出陣容也不斷擴大。但在發展的同時,北京人藝也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的文藝人才,有大家熟知的宋丹丹、馮遠征、濮存昕,藍天野等,而且藍天野更是「七一勳章」的獲得者。在北京人藝向前發展的同時,史家胡同56號也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它將作為北京人藝的見證者,見證北京人藝的下一個輝煌。

羅工柳 人民幣設計者

各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貨幣,他們功能相同,但設計不同,每個國家都希望在自己國家的貨幣上體現出國家特色,於是貨幣的設計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羅工柳,就是第二、三、四套人民幣的設計者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著名油畫家、版畫家、美術教育家。

羅工柳早年居住於廣東,1949年解放後隨華北聯大來到了北京,還參與了中央美術學院的創建。1962年5月28日,羅工柳和夫人遷入史家胡同31號。而1950年至1985年,羅工柳擔任人民幣設計組的組長,組織並親自參與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工作,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可以說,史家胡同31號見證了中國第三第四套人民幣的誕生。

第二至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十分成功,不僅在國內受到好評,在國際上也被肯定。由奧地利中央銀行行長克拉尼斯特主編的《國際錢幣製造者》一書中,亞洲只有中國的人民幣(第二、三、四套)入選,加以介紹和研究。

羅工柳的成就還遠不止於此。羅工柳作為知名油畫家,他創作的多幅作品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所收藏。比較知名的有《地道戰》《毛主席在井岡山》《前赴後繼》《整風報告》等,其中最為出名的《地道戰》。《地道戰》將西方油畫「在寫實中求神韻」與中國傳統水墨畫「在寫意中求神韻」兩種特點相結合,創作了具有時代特點和個人色彩的油畫藝術語言,在2021年6月被列入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術經典作品之一。

在創作《地道戰》期間,為了更好的完成作品,羅工柳專門帶著創作草圖跑到開展地道戰最著名的河北碾莊。在那裡他採訪老鄉,觀察地道戰構造,深入了解地道戰,最終完成了油畫的創作。

如今,更多的人關注的可能是史家胡同頂級的教育資源,史家胡同小學。但不要忘了,在這條不長的胡同里,也包含著中國強大的文化資源。這條胡同見證了太多珍貴藝術作品的誕生,太多的名人在這條胡同里為中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精神上的奇蹟,詩詞、話劇等領域的權威都生活在這裡,為中國文藝事業獻一份力量。而正是這一份份默默的力量,撐起了新中國半部文化歷史。


引用:

3245853.史上最著名胡同——史家胡同,個人圖書館,2019-08-25

中藝匯.參與創建中央美術學院,第二到四套人民幣主設計-油畫家羅工柳,搜狐,2019-12-30

用戶3996645281.臧克家北京故居:史家胡同1號,新浪博客,2014-05-25

老劉向前看.史家胡同,近代住過哪些名人?,2016

全國政協網站.胡繩,中國政府網,2008年12月26日

本文圖片源於網絡


關於史家胡同,您還有哪些故事?

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有興趣的老街坊可以後台回復「老故事」,

進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邊如果有特別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發布租房、尋人、尋物等信息,

都可以聯繫我們。

.end.


什剎海畔這兩座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入選北京第一批革命文物

觀西城兩處國家級文保單位 聽魯迅在京的「吶喊」

李大釗故居、國立蒙藏學院 都曾留下中國革命「播火者」的足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