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墨千年,墨子棲身《道藏》,中國先秦科技巨著艱難傳承之路

fans news 發佈 2021-11-07T18:06:31+00:00

2016年8月16日,中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中國,一直是人文大國,在古代也是科技大國。

2016年8月16日,中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用「墨子」命名一顆非常先進的人造衛星,是對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的致敬,同時也揭示出墨子的另一個身份——偉大的科學家。

中國,一直是人文大國,在古代也是科技大國。但在明末清初西方發生工業大革命時,中國的科技水平卻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很快落後於西方,吃了一百多年的大虧。如果我來總結其原因,至少有一條是與我國自古缺少科技傳承制度有關。

「百家爭鳴」時期有「儒墨道法」四大家,可見墨家曾經很重要,但是墨家傳承最失敗。統治者需要法家爭奪天下,需要儒家管理人民,需要道家消弭民間反抗,這三家都有傳承。唯獨墨家不受待見。

《史記》評價墨翟「善守御,為節用」。墨家講究「兼愛」,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基礎上相互友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反對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現象。這就否定了統治階級應該擁有特權。

墨家還講究「非攻」,特別反對「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他認為歷史上好戰而亡的統治者不可勝數。這無異於給那些通過攻戰來開疆拓土攫取天下利益的人以當頭棒喝,不符合統治者口味。

墨家還講究「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墨子主張「惟非攻,是以講求備御之法」,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墨子認為,正義戰爭並不都是被動的「守御」戰爭,主動出師征伐有罪之國,也是一種正義的戰爭。

從「非攻」「救守」到「出誅」這一系列豐富思想,顯示出墨子的軍事戰略是「非攻止戰、以弱勝強」,「非攻」要求世界和平、息戰友好,「止戰」是為制止敵人發動侵略戰爭須以堅強的武備為後盾;「以弱勝強」體現為「扶弱擊強」「以一當十」「以勇為本」「全民皆兵」。墨家的戰略思想如果被反對者利用,將會極大地動搖統治者的統治基礎。

凡此種種,決定了歷代統治者都不會扶持墨家,更不會提倡學習墨家。果然,墨子死後,墨分三家(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而不傳。墨家思想在先秦處於興盛期,然秦漢以降墨學沉寂,在兩千多年間幾近無人問津。

從著作傳承上講,《墨子》一書長期失傳。根據《漢書》記載《墨子》原書應有71篇,但今天的通《墨子》行本只有53篇,佚失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關於《墨子》的佚失情況,一種說法是從漢代開始,另一種說法是南宋時佚失10篇,其餘8篇是南宋以後佚失的。先秦各大學派的代表性著作大多有唐宋以前人作的註解,然《墨子》無此舊注,這一現象直至清中葉始有改觀。

墨學的失傳代表著中國特有的墨家邏輯學和先秦科學技術傳承的中斷。我們知道,現代科技的基礎就是數學(邏輯學)、基礎科學和實驗技術。下面我們看墨學在這方面的貢獻。

先說邏輯學。過去有一種論調,認為中國人的思維自古沒有邏輯性,這當然是錯誤的,《墨子》就提供了很好的中國邏輯理論。中國古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邏輯體系是圍繞辯或辯論(論證)而展開的,被稱為墨辯邏輯。包括名、辭、說三種基本思維形式和由故、理、類三物構成的邏輯推理。

辯在墨家邏輯中具有論證性質。辯具有名、辭、說三種基本思維形式,相當於西方傳統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墨家把論證叫做"立辭",立辭必須明故、理、類三物,故是原因和條件,"理"即"法",有規律、模式、本質之意,"類"是指類之同者。墨家邏輯十分重視同一律和排中律,對推理論證中的謬誤作了仔細研究,不再詳述。

墨家邏輯是可以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古印度因明(印度邏輯)相媲美的科學體系。但從秦漢以後,這份寶貴遺產長期被忽視。只是到近代,孫詒讓、梁啓超、章炳麟、章士釗、譚戒甫等人才把墨辯邏輯與西方邏輯和印度因明進行比較研究,使墨家邏輯重新受到重視。

墨家因為有強大的邏輯體系,才會發展出強大的數學理論體系。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許多與歐幾里得幾何相合。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如「圜(圓)」的定義:「圜,一中同長也」,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倍」、「同長」、「中」、正方形、直線的定義等。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

墨子說「前則中無為半,猶端也,前後取,取端中也。」意思是,如果把一條線段分成前(左)後(右)兩半,保留前半而棄去後半(OB),再棄去前半的後半(CO),如此不斷分割和取捨,剩餘部分小到不能再分為兩半,就是端(A)。如果採用前後取的辦法,第一次取線段前半,第二次取前半的後半,第三次取後半的前半……取到最後,也會出現一個不可分割的端,這個端在線段的中間而不在邊緣(在CO之間)。墨子認識到分割是一個無限的過程,通過無限逼近的方法,最後必能達到極限位置——不可分割的端。這種思想與近代極限理論相符,蘊含「點是線段無限分割之極限」的思想。

我們可以大膽推測,由於墨子在數學基礎概念上有準確的定義,假使墨學一直傳承下來,早晚會構建出類似現代數學體系框架的東西來。數學進步了,其他科學技術都會發展。

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產生反作用力。墨子又給出「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為「動」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他提出「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於阻力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與牛頓慣性定律相合。此外,墨子還對槓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浮力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墨子研究槓桿從桿秤開始,他指出,「衡而必正。說在得。」用衡器稱重物時衡杆(即槓桿)必須平正。「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權重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墨子稱秤頭OA為「本」,秤尾OB為「標」,秤錘在古代叫「權」。O點的提紐相當於支點。對于衡杆AOB僅在一邊加重,衡杆肯定不會平衡,加重的一旁必下墜。他指出,稱物時權與重不相等,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對于衡杆AOB,如果在兩邊加上等重,那麼標(B端)這邊必定下墜,這是因為標(B端)占了優勢。墨子在研究衡杆平衡時,不僅考慮到重力大小,而且考慮了標本的短長(力臂)和平衡的關係。墨子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比阿基米德早200年。

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墨子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提出「景不徙」的命題。墨子進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墨子對聲音的傳播進行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在軍事上加以巧妙地利用。

墨子精通機械製造,是風箏的創始人。他又是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墨子幾乎諳熟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詳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產生很大的影響。

茅元儀《武備志》引用了《墨子》11篇的內容。茅元儀曾任明朝經略遼東的兵部右侍郎楊鎬幕僚,後為兵部尚書孫承宗重用。崇禎二年(1629年),因戰功升任副總兵,後憂憤國事,鬱郁而死。他目睹武備廢弛,曾多次上言富強大計,匯集兵家、術數之書2000餘種,歷時15年輯成《武備志》。《武備志》是明代重要的軍事著作,是中國古代字數最多的一部綜合性兵書。全書240卷,200餘萬字,738幅圖。清乾隆年間曾被列為禁書。茅元儀《武備志》收錄《墨子》內容雖與《道藏》無大異,然其本當有別本參校,故其異文也彌足珍貴。

墨子還是一位教育家,在30歲前創辦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並且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可以說墨子的有些科技貢獻超前世界千年。由於墨子在政治上講求人與人、國家與國家的平等,那麼在他眼裡就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他可以用客觀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這就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墨子創造了完整的邏輯理論,也發展出清晰的數學概念,再發展其他自然科學水到渠成。如果墨學能夠傳承兩千多年,中國早就發生工業大革命和科技大進步了,只能說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扼殺了這一機會。

歷史不能改變,我們只有一聲嘆息。

墨學成為絕學,但《墨子》一書還比楊朱的著作強一些,好歹流傳下來了。而保存《墨子》的門徑竟然是混跡於道教著作的集大成者《道藏》中。

道教與道家有關,但不完全是一回事。道教源於中國文化,內容糅合了中國古代的鬼神思想、巫術和神仙方術、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和兩漢時期的讖緯之學。其觀念是通過修煉與服食達到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最後踏虛成仙,從某種層面來說與中醫藥學的貴生原則一致。作為宗教的道教,有依託道家的成分,也有吸收其他學派甚至佛教、摩尼教等外來宗教的成分,因此《墨子》有幸收錄進卷帙浩繁的《道藏》。

道教形成過程中先有分散的小教,然後逐步聯合為一大教。南北朝時期,各小教方士聯手,精心將幾個小教的經典編輯為一部總集,《道藏》應運而生,成為統一的道教經典。六朝末隋唐時期貯經之處稱為「藏」。《道藏》是張道陵開創道教後的道教經書總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書籍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也包含《老子》《列子》《莊子》《管子》《淮南子》《墨子》《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先秦著作。

中國歷史上編纂《道藏》有20多次,影響較大的有9次編纂行動。

東晉葛洪寫出《抱朴子》,是道教中重要的歷史人物,其師鄭隱有豐富的藏書。「鄭隱藏書」是《道藏》的雛形,但在葛洪之後,不再見到鄭隱藏書的記載。

南朝宋明帝劉彧尊崇道教,陸修靜弘揚道教,得到宋明帝支持。陸修靜以三洞分類法(洞真、洞玄、洞神)編纂《三洞經書》,對後世《道藏》編纂深有影響。

南朝梁武帝蕭衍的大道正孟景翼法師,陸修靜弟子孟智周法師,其中某人編成《玉緯七部經》。此書確定了七部(「三洞」和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輔」)分類法,影響深遠。

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富民泰,道教興盛,朝廷曾核刊道經,著《瓊綱經目》和《玉緯別目》。後人將《三洞瓊綱》和《三洞玉緯》合稱為《開元道藏》,這套書沒有保留下來。

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冬,張君房被任命為著作佐郎,受命編纂《大宋天宮寶藏》,收入舊《道藏》經本,另收入摩尼教經書和五代北宋新道經,共4565卷。

宋徽宗趙佶政和初搜訪道門遺書,政和五六年(1115、1116年)設經局,令道士在福州閩縣九仙山天寧萬壽觀校刊《萬壽道藏》,大約收道經5481卷。《萬壽道藏》是第一部雕版印刷的道藏,後來失傳。

金代統治者對道教始而疑慮,繼而壓制,後轉為扶植、利用。金世宗完顏雍於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下詔將南京(今開封)《道藏》經版交給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前身),又將中都玉虛觀的道經運到天長觀供校刊,完成《大金玄都寶藏》,共6455卷,分602帙。泰和二年(1202年)天長觀為大火焚毀,《大金玄都寶藏》經版付之一炬。

元代除成吉思汗禮敬丘處機,全真道盛極一時外,其餘皇帝都限制道教發展。元太宗窩闊台九年(1238年),宋德方主持平陽玄都觀,與門下講師通真子秦志安等至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刊刻成功《大元玄都寶藏》。佛道二教在元代鬥爭激烈,元憲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三次焚毀道經,純陽萬壽宮所存《大元玄都寶藏》經版被毀。

明代對宗教活動採取嚴格限制,但有時加以扶植。明成祖朱棣在政變中,曾得力於道士散布的讖語,故而大力供奉真武大帝,在武當山大修道教宮觀。他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修《道藏》。仁宗、宣宗時期修藏工作中斷。直到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於正統九年(1444年)十月,《正統道藏》刊版訖工。凡480函,5305卷。憲宗、世宗陸續印刷,頒賜天下宮觀。明神宗朱翊鈞崇奉道教,他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敕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刊印《萬曆續道藏》。凡32函,180卷。今天一般將《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一併稱為《正統道藏》或明《道藏》。

由於歷代《道藏》皆沒有保存到今天,我們今天說《道藏》時,一般指明《道藏》,國內外還保存有明版若干部。

歷代統治者都不提倡和扶持墨家,沒想到在宗教書籍這個地方網開了一面,《墨子》終於通過棲身歷代《道藏》得以流傳至今,雖有少量內容散佚,大體內容還算比較完整。從《道藏》中的《墨子》避諱用字分析,大體可以判斷採用的是南宋版本。今天我們看到的各種獨立的《墨子》版本,都是重新從明《道藏》中抄錄出來的。

我手頭的《墨子》版本不多,這與「墨學」在當代所謂的「國學」中的地位不高有關係。當代所謂「國學」基本上被儒學、佛學和易學三家霸道把持著,像《墨子》這樣的崇尚平等、崇尚科學的書籍(當然墨子也談點鬼神)不討喜,不如野狐禪有趣。墨學研究者寥寥,所以千年《墨子》出世,在許多人眼裡也不是什麼大事。

一、涵芬樓本《道藏》版《墨子》。1923年10月-1926年4月,田文烈、李盛鐸、趙爾巽、康有為、張謇、董康、張元濟、梁啓超、錢能訓、熊希齡、江朝宗、黃炎培和傅增湘等13人發起重印明《道藏》,民國總統徐世昌」慷慨出俸錢」支持宏舉,請教育總長傅增湘總理其事。所用底本為北京白雲觀藏本,由上海涵芬樓影印。

這個版本手寫風格,字跡清晰,落落大方,讀而不倦。

二、《中華道藏》版《墨子》。2004年,華夏出版社出版了明《道藏》點校本,名為《中華道藏》,由張繼禹任主編。

這個版本是古籍典校本,適合有一定文言功底的讀者閱讀。

三、《四庫全書》版《墨子》。

《四庫全書》存書也毀書,不評價了。

四、《群書治要》版《墨子》。《群書治要》是唐朝的治政書籍選輯。唐初著名諫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貞觀初年受命於唐太宗李世民,以輯錄前人著述作諫書,為唐太宗李世民「偃武修文」「治國安邦」,創建「貞觀之治」提供警示匡政。然而這本巨著卻因雕版印刷術尚未發明而未普及,唐末戰亂致使此書失傳,到宋朝初年已經沒有蹤跡。幸得鎌倉時代日本遣唐使中一僧人手書抄錄帶去日本,由德川家康所得,德川家康後人尾張藩主從楓山官庫借得原稿校勘後於1786年出版。後有人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將此版本帶回中國,這是我們今天見到的《群書治要》底版。

《群書治要》輯錄了《墨子》的《所染》《法儀》《七患》《尚賢》《貴義》《非命》諸篇,主要講述事業成敗、國家興亡、崇尚賢能、節省財用、自立自強等,算是《墨子》的節錄本,也證明在唐朝可能是有《墨子》的獨立版本的。

這個版本是世界書局縮印日本尾張藩刻本五十卷的《群書治要》,因是節錄版,不能窺《墨子》全貌。

五、日本天保六年(1835年)《經訓堂本墨子》版本。這個版本是清朝畢沅校注《墨子》版的日本翻刻版本。《經訓堂叢書》是清代刊刻的一部綜合性叢書,畢沅輯,大部分刻於畢沅陝西巡撫任內,部分刻於他河南巡撫、湖廣總督任內,版心或題經訓堂,或題靈岩山館。經訓堂和靈岩山館皆為畢沅的書齋名。該書刊刻過程中,著名學者洪亮吉、孫星衍、錢坫等人曾作為畢沅的幕客協助編校整理。

這個版本因是畢沅校注,有專門一篇《墨子篇目考》。畢沅的《墨子注》也成為現存第一部整書注釋《墨子》的著作。雖然此書遺漏頗多,且注釋簡易,但《墨子注》的刊行給後人的進一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六、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芝城銅活字藍印本,經清朝著名藏書家黃丕烈校並跋,卷末有後記,是《墨子》一書的重要版本。

這個版本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七、《續修四庫全書》之《墨子閒詁》版。

《續修四庫全書》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叢書《四庫全書》的續編,出版於2002年,收錄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82家單位的藏書底本。《墨子間詁》作者是清代孫詒讓,是集清代《墨子》校勘大成之作。孫詒讓的《墨子間詁》把《墨子》校注推向高峰。在這之前,《墨子》長期以來「傳誦既少,注釋亦稀,樂台舊本,久絕流傳,闕文錯簡,無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曉」。他吸收了王念孫、王引之、洪頤煊、戴望、俞樾、黃仲弢、楊葆彝等人的研究成果。黃紹箕稱《墨子間詁》:「先生此書,援聲類以訂誤讀,采文例以移錯簡,推篆籀隸楷之遷變,以刊正訛文,發故書雅記之晻昧,以疏證軼事。」梁啓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高度評價孫詒讓,說:孫詒讓「覃思十年」,「集諸家說,斷以己所興,得成《墨子間詁》十四卷,復輯《墨子篇目考》《墨子佚文》《墨子舊敘》,合為附錄一卷;復撰《墨子傳略》《墨子年表》《墨子傳授考》《墨子緒聞》《墨學通論》《墨家諸子鉤沉》,各一篇,合為《墨子後語》二卷。俞蔭甫序之,謂其『自有《墨子》以來,未有此書。誠哉然也!……蓋自此書出,然後《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

中國古代的學術與政治關係過密,學術之爭往往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一派在政治鬥爭中的成敗,往往決定其學術思想的興衰。墨家與各家之爭首先是政治鬥爭,墨子許多關於自然科學的論述,也是為其政治觀點服務。以「兼愛」「非攻」為主要特徵的墨家政治學說代表了百姓的利益。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統治者為了稱霸,需要訴諸武力;為排除異己,又離不開嚴刑苛法。因此統治者是不可能採納墨家學說的。統治者利用法家主張取得統治地位並穩固統治以後,為加強對人民的思想統治,讓人民永當順民,就需要一套封建倫理,也就是儒家學說。所以,秦始皇尊法而漢武帝尊儒,絕非偶然。墨家的政治學說不為統治者所接受,墨學也就逐漸衰落下去了,而墨家那種探討科學原理的精神和科技成果也就失去了穩定的傳承。

萬幸,歷代《道藏》的傳承給了墨家最後一塊安全的棲息地,今天我們應該加倍珍惜《墨子》這本書,發揚墨家追求世界和平的人文精神和勇於探索自然世界原理的科技精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