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和石鼓書院,究竟誰才是湖南的書院老大?

fans news 發佈 2021-11-12T03:26:25+00:00

公元907年唐朝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開始興起了一大批為弘揚詩書禮教及求取功名的私人創辦書院。

公元907年唐朝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開始興起了一大批為弘揚詩書禮教及求取功名的私人創辦書院。於是在宋元明清數千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書院」也應運而生。


應天府書院:位於當時北宋京東西路應天府(現河南商丘市)

白鹿洞書院:位於當時北宋江南西路(現九江廬山市)

嶽麓書院:位於當時北宋荊湖南路潭州(現長沙市)

石鼓書院:位於當時北宋荊湖南路衡州(現衡陽市)

從書院質量和排名看來說當時荊湖南路應該是舉足輕重的了,那麼問題來了?北宋當年的嶽麓書院和石鼓書院究竟誰更厲害?誰才是當時行省里的老大?下面我們從所在地,對聯,治學大師,歷任山長,到訪名人數量,考取功名人數,官方認可情況來分析下考究的角度去分析下:

書院所在地的歷史和始建時間看:

嶽麓書院所在地:潭州,就是現在的長沙,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城池出現了,當時叫長沙,秦朝時期洞庭郡,漢時長沙國治所,歷史相當悠久。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

石鼓書院所在地:衡州,就是現在的衡陽,春秋戰國時期叫龐邑,秦朝時期歸洞庭郡管轄,漢時鐘武侯國封地所在,也是相當厲害。書院所在的石鼓山是當年三國時期,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時,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把石鼓山作為軍事基地,在石鼓書院的前身石鼓山生活了好一段時間。石鼓書院始建於唐朝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比嶽麓書院的公元978年早了168年。

各有千秋,但是但從城池歷史重要度來說,潭州的嶽麓書院更厲害一些。但是石鼓書院始建更早一些,比嶽麓書院早168年建成。

從官方認可度來看:

嶽麓書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間,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北宋第三位皇帝)親自召見山長周式,對周式興學頗為嘉許,親書「嶽麓書院」匾額。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便是當年宋真宗的手跡。

石鼓書院:宋代太平興國2年(978),宋太宗趙光義(北宋第二位皇帝)賜「石鼓書院」匾額,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書院內開堂講學、廣招弟子,使石鼓書院成為正式的書院。宋仁宗景祐2年(1035),任集賢殿校理之職的劉沆,在衡州任知府,將石鼓書院的故事上報給皇帝,宋仁宗 (北宋第四位皇帝)賜額「石鼓書院」。石鼓書院兩度被宋朝皇帝「賜額」,而步入石鼓書院的「鼎盛」時期,成為當時與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齊名的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首。

從當時最高領導人的恩賜禮遇上看,石鼓書院要高於嶽麓書院一些。

從到訪講學及執教名人方面看

嶽麓書院:教育家和文學哲學大師張栻、朱熹、王陽明在此講學;經學大師王文清、王先謙在此從事教育及文化學術活動;近代名人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郭嵩燾、劉坤一、唐才常在此就讀;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從這裡走出。

石鼓書院:石鼓書院是一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七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湛若水、葉釗、鄒守益茅坤曠敏本趙大洲、林學易王敬所、蔡汝南、胡東山、李同野、羅近隱、王闓運、曾熙等人在此執教。

羅含酈道元、齊映、宇文炫、杜甫、呂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范成大 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 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 ,或題壁刻碑,或尋幽攬勝,其狀蔚為壯觀。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陳宗契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彭述、楊度、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

從查閱的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南北宋時期,明朝時期石鼓書院的發展是好於嶽麓書院的,從邀請講學的名流和當時來訪名人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但是清朝時期開始,尤其清朝中晚期嶽麓書院發展是好於石鼓書院的。

從進士數量來看:

擁有兩所知名書院的荊湖南路,進士數和書院數依然追不上兩浙路、福建路、江南西路、江南東路、成都府路,所以在此不做兩所書院單獨進士數比較。很多朋友會問,為什麼會存在有名動天下的兩所書院還是干不過這五個地區呢,這個就得和地區經濟狀態,當時財力,教育重視度和書院數量有關了。畢竟進京趕考路途遙遠在古代就是拼的財力和人力物力。

兩書院對聯相比: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在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於是便有了嶽麓書院懸掛的這幅對聯。

石鼓書院: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經中。出處現已無從查曉,但是從內容看更含蓄委婉,適合當時古人的作風。

從辦學及中斷和延續上情況看:

從存續時間來看,各個朝代的石鼓書院的存續發展時間都要多於嶽麓書院,也就是多出了更多發展時間。轉折點來自中華民國時期,嶽麓書院併入了當時民國北洋政府的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它是當時成立的中國第二所高等師範學校,屬於中華民國六大學區最高學府——中國早期的六所國立高等師範學校之一,是武漢大學的前身,到1926年成立省立湖南大學,這9年時間讓嶽麓書院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石鼓書院在1904年改為了湖南第三師範學校,居於長沙城南書院改制來的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之後,石鼓書院作為曾經湖南的最高學府之一,最後還是輸給了省府位置的書院。衡陽的大有名氣的船山書院在民國14年(1925)改名為「衡陽船山文科大學」,設國文、哲學、英文、歷史、地理5個系。1917年因經費拮据,改為「船山中學」,最後建國後變成了一所高中。由此來看所在城市獲得資源的能力如此重要。

書院文化和教育的根本還是建立在經濟富足,教育意識強烈,所在城市能獲得更好資源的前提下的。數千年的書院最終歸於沉寂,現在的湖南教育是長沙一眾名校和常德各名校的天下,相信這亦是湖湘文化的延續傳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