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之美 | 盤點最讓人驚艷的15處現代建築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4T10:44:01+00:00

建築被水池環繞,通過坡道和棧橋與外界相連,著名景觀設計師馬爾克斯精心安排的亞馬遜植物在各個方向漫入建築,三道平行承重牆形成了有意壓低的寬大無柱空間,建築將空間、材料、結構、色彩、花園及藝術品以令人驚嘆的天才想像組織在一起,光影婆娑,高潮迭起,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依然能夠擊中到訪者的心靈。

南半球的拉美現代建築實踐曾開展得轟轟烈烈,現代主義在巴西的表現充滿力量

一名建築師眼中的巴西現代當建築之旅就此開始.......

外交部禮賓司大樓. 巴西利亞

尼邁耶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設計完成的傑作,2011年庫哈斯到訪時稱其為巴西利亞最精彩的兩個設計之一。

建築被水池環繞,通過坡道和棧橋與外界相連,著名景觀設計師馬爾克斯精心安排的亞馬遜植物在各個方向漫入建築,三道平行承重牆形成了有意壓低的寬大無柱空間,建築將空間、材料、結構、色彩、花園及藝術品以令人驚嘆的天才想像組織在一起,光影婆娑,高潮迭起,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依然能夠擊中到訪者的心靈。


彭比亞pompeia文化體育中心

麗娜·博.·巴蒂1977年接手這個項目時,巴西仍在軍政府的統治之下,值得欽佩的是,巴蒂在看過基地後,決定不去拆除原有的廢棄廠房,而是加以改造利用,巴迪認為現代主義徹底消除過去的做法應該被反思,當今在大陸被廣泛消費的所謂「都市再生」「城市更新」等諸多概念,巴氏在半個世紀之前已經付諸實踐。

最終的結果是廠房被保留下來,磚牆及屋架均被加固,最大化地保留並使用了原有的材料與結構,所有的文化設施均安排其中,而體育設施則布置於場地一側的空地上,由於場地上有一條地質裂痕,故新建築被設計成兩棟塔樓,中間以廊橋相連,各種運動場所被垂直疊加起來。而在形式表現上,巴蒂則迸發出她作為天才藝術家的奔放想像力,創造出後人無法模仿的獨特個性形象,使場所在整體上展現出強烈的戲劇性與吸引力。

20世紀的80年代到90年代,整個巴西乃至拉美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都處於痛苦的轉型低潮期,而彭比亞則是這個時期極其稀有的,可被稱為傑作的建築之一。

聖保羅文化藝術中心

國內鮮為人知的巴西建築師Francisco Fanucci作品,現代粗野主義與當代巴西城市完美結合的典範。以非常直接的方式有力地嵌入聖保羅的中心城區,新舊對比強烈,充滿了重量與張力,有趣的是,現場並無壓抑的感受,反而更加激動人心。

聖保羅州立美術館

保羅. 門徳斯. 達. 羅查,晚年備受推崇的巴西現代主義大師,聖保羅學派的重要人物,生於1928年,2000年密斯獎、06年普利茨克獎、16年金獅獎得主。

1993年接手項目,將這個1897年的古老手工藝學校改建成美術館。羅查的初衷就是揭示其歷史價值而不是追求新的建築形象,外觀上僅僅只是剝去了殘破的抹灰表層而露出其高質量的紅磚結構,內部釆用玻璃頂棚覆蓋了原有的三個室外庭院,增加了面積約同時,給室內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光線效果,在㡳層增加了報告廳、工作間、倉庫等功能用房,在改造後的內庭中添加了金屬橋及一部液圧電梯,深棕色的金屬板與經過時間風化的磚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除此之外,羅查再無更多的手法介入,而是像文物修復專家一樣,用最簡單的策略,讓那些沉默的古老建築以一種恰當的現代的方式得以重新呈現。

聖保羅城中的周末度假屋

巴西當代中青年建築師Angelo Bucci廣受關注的優秀作品。在寬10米進深25米的狹窄場地中,創造性地將泳池抬起地面六米與屋頂平台齊平,僅用三根立柱及兩片橫樑出挑,即將整個建築架起,在留出地面花園的同時,也讓使用者獲得了在空中暢遊並享受陽光的別樣體驗。整個建築出人意料卻又順理成章,建構清晰,細節精湛,與精心設計的立體景觀與循環水系一起,共同構築了一個城市中微型綠洲。


里約當代藝術博物館

已逝的百歲老人,當年柯布的巴西小弟,現今的大師奧斯卡.尼邁耶八十高齡時的激情之作,於1996年建成。一貫的尼式曲線雕塑風格,一個直徑約50米的白色圓形體量降落於岬角之上,似飛碟,如花朵,象酒杯;憑藉其純粹的形態與山巒島嶼、碧海藍天形成平等之關係,交相呼應,相得益彰。

今天的我們當然可以質疑老先生的簡單粗暴雕塑思維,但身臨其境,感受是恰如其分,堪稱完美。此時館內展品已然無足輕重,最重要也許是建築與風景的關係,參觀的路線就是環覽里約全景的過程。

明天博物館

位於里約港位置最突出的毛阿碼頭,周邊是巴西近10年來最大的都市復興和再開發區域。

西班牙當紅老公雞卡拉特拉瓦受邀設計,面對極佳位置和優厚條件,卡氏一如既往地擺出一堆骨架,矯揉造作,虛偽浮誇,空洞無物,大而無當。據說是釆用了大量的節能減排技術,實際是耗能巨大。平心而論,結構工程師出身的卡氏早期的橋樑設計精彩絕倫,成名後得到大量項目機會,反而越來越過度表現。

里約藝術城

坐落於里約東海岸,䀝鄰奧運會場,原計劃2004年投入使用,結果拖延了近十年才完成。

設計者是普獎得主法國人鮑贊巴克,沉寂了十年的鮑工突然發力,漂洋過海攬到大活,該綜合體包含了一個歌劇廳,一個演奏廳,電影院,大量的排練廳及舞蹈室,展廳和一個多媒體圖書館。

令人驚訝的是,建築師一改以往優雅細膩的法蘭西形式主義風格,而轉變成全面向巴西前輩致敬的奔放手法,底部架空,景觀水體滲入,弧形坡道,奢侈的大面積開放公共空間與二層平台,曲線形態等等,不一而足,雖然並無太多新意,倒是得到了巴西建築界的一致喝采。

遺憾的是由於位置偏遠且被城市高速路環繞,以及後期運營缺乏內容事件與資金等問題,大好設施,用者寥寥,不僅令人有幾分惋惜。

里約藝術博物館

由年輕的建築事務所Bernardes +Jacobsen設計完成,是對碼頭區原警察局的更新改造再利用。

獨特之處是參觀流線,先由電梯將觀眾送上新樓的最高處俯瞰整個碼頭景色,再通過一條飛架於新舊建築之間的封閉廊橋進入舊樓逐層而下,老樓的每層均為展廳,而外覆綠色U形玻璃新樓內包含了辦公,多媒體展示,報告廳及一個小學校。

頂部一片雲狀屋蓋伸向老樓,似乎是設計者的得意之舉,實際卻顯得牽強,新舊之間關係生硬且格格不入,與同一大陸的智利同行相比,巴西的青年建築師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聖賽巴斯蒂安大教堂

教堂位於里約老城中心,由尼邁耶的學生埃德加.豐賽卡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設計建造,呈現為高75米㡳部半徑106米的圓錐形狀,頂部為希臘十字窗,外牆是帶下斜遮陽的預製混凝土方框;

內部與歐洲傳統教堂的序列空間截然不同,一個四端是彩色玻璃窗的圓形神聖空間向天高聳,一氣呵成,淋漓盡致地展現著新大陸的自信與激情。

巴西雕塑博物館

在20世紀50年代設計了諸多優秀建築後,保羅·門德斯·達·洛查於1968年被軍政府驅逐出聖保羅大學,真至八十年代才得以回歸,正是這個設計於1988年的建築使他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

設計構思大膽直接,手法卻細膩老到,利用場地的微小高差及與道路斜交產生的三角形斜邊,起承轉合,張弛有度,洛查自己也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聖保羅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學院系館

聖保羅學派的奠基人若昂. 巴蒂斯塔. 比拉諾瓦. 阿蒂加斯完成於1967年的重要項目,也是聖保羅學派最經典的作品,幾乎呈現了聖保羅學派的所有特徵,同時又極具個人化的天才表達。

建築外形簡潔有力,由14根錐形柱將一個方盒托起,空間完全開放,圍繞中庭布置教室、圖書館、報告廳、辦公室和餐飲、展覽等輔助設施以及坡道系統,整體結構與形式功能完美結合,建築師將眾多建構與非建構的要素協調地組織在一起,再次開啟了巴西現代主義建築當中隱含的線索。

聖保羅藝術博物館

1957年,麗娜. 博. 巴蒂通過其聲名顯赫的丈夫得到了這個項目的委託,基地位於聖保羅大街一側的公園之中,下部有隧道穿過,巴蒂通過一個很簡單的巨柱抬升結構,巧妙地解決了城市基礎設施、開放空間、自然環境及展覽需要等一系列問題,而裸露的混凝土及整體架空的姿態,既有對早期巴西現代主義的承繼,又具備了聖保羅學派的顯著特徵。

里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里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是長久以來被忽視的里約建築師阿方索.愛德華多.里迪1953年的傑作,在里迪去世後的四年1968年建成使用。

時至今日,里迪已經被認為是連接里約學派和聖保羅學派的重要人物,是他的這個項目確定了巴西現代建築的新方向,提前提出了聖保羅學派的突出特徵:自由的地面層,慷慨的公共空間以及透明的外表。

建築由一系列極富戲劇性的斜拄框架結合箱體懸掛結構相互支撐,打開了通向海灣的視線與通路,也使得內部無柱空間完全開放流動,可自由開窗及分隔,充滿了原創的新鮮感和趣味性以及早期現代主義的優雅氣息,被評價界盛讚為永不過時的經典。

教育和公共衛生總部

位於里約市中心。1934年新任部長將其委託給了當時最負盛名的巴西建築師魯西奧.科斯塔,而後者說服了政府,專程邀請柯布擔任顧問,然而事實上大師扮演了項目領導者的角色。

這個方案全面貫徹了柯布的底層架空,平面自由,屋頂花園等五項現代建築基本原則,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的現代主義高層公共建築,該總部為巴西現代主義建築定下了一種包容並蓄的基調,大膽地將現代與傳統,世界與地方融合在一起,這樣的一種態度和立場對於後來的巴西建築所展現出來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再來一波里約熱內盧風景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如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