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舞刷屏:重新找回舞蹈的魅力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3T14:09:38+00:00

《舞千年》節目圖「中國節日」晚會之所以出圈,是因為「舞蹈語彙變了」。中華歷史長河裡的優美舞蹈,成為驚艷年輕一代觀眾的大主角。——————————一支舞能承載怎樣的故事?在漢代人眼中,盤是北斗,鼓是日月,既然人上不了天,索性把日月星辰踩在腳下,飛舞而作歌,因而有了盤鼓舞。

《舞千年》節目圖

「中國節日」晚會之所以出圈,是因為「舞蹈語彙變了」。中華歷史長河裡的優美舞蹈,成為驚艷年輕一代觀眾的大主角。

——————————

一支舞能承載怎樣的故事?

在漢代人眼中,盤是北斗,鼓是日月,既然人上不了天,索性把日月星辰踩在腳下,飛舞而作歌,因而有了盤鼓舞。盤鼓多為七枚,象徵北斗七星。

日前,在B站和河南衛視推出的《舞千年》中,北京舞蹈學院2018級古典舞系學生帶來盤鼓舞《相和歌》。輕紗羅裙的少女懷著迎接春神的喜悅,和鼓和樂、載歌載舞。這支舞在微博話題的總瀏覽量超1億次。

而在央視《國家寶藏·展演季》中,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舞者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絕美演繹18歲的王希孟畫出「千年一嘆,造極一朝」的《千里江山圖》。

2021年,我們被綜藝節目裡的中國舞刷屏。中華歷史長河裡的優美舞蹈,不是流行文化的「背景色」,而是驚艷年輕一代觀眾的大主角。

中國舞走出殿堂走進故事

2021年,因為《唐宮夜宴》《七夕奇妙游》《重陽奇妙游》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讓河南衛視樹起了一塊「傳統文化+新潮表達」的金字招牌。

《重陽奇妙游》總導演錢林林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中國節日」晚會之所以出圈,是因為「舞蹈語彙變了」,「通過有趣味性的、符合當代年輕人喜好的方式來展示傳統舞蹈,年輕觀眾就會接受和喜歡」。

《舞千年》延續了「中國節日」晚會的「大電影」氣質,打造了一個故事背景:相傳有一本神書《十二風舞志》,記載了中華歷史長河裡最優美的舞蹈。可惜隨著人們沉迷於物質、貪婪和戰爭,他們越來越忽視那些美的東西,《十二風舞志》裡的文字也漸漸消失。時間來到2021年,5位舞者受到感召而集合,化身薦舞官,去歷史長河裡重新找回那些最美的舞蹈,「上下『舞』千年」的故事就此展開。

《俠骨傘影》俠客的一把紅傘舞出了江湖俠義,《踏歌》描繪上巳節及笄之年的少女們遊春踏青的圖景。所有舞蹈,都是在古色古香的實景情境中展開的。

細步輕挪,洛神出畫。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女首席華宵一,作為《舞千年》的薦舞官,在節目中飾演「甄宓」,獻跳了《凌波微步》。

華宵一認為,相較於傳統舞台呈現,綜藝節目的「情境化」演繹,能給大家帶來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更細緻地看到舞蹈演員的眼神,感知舞者的氣息,不錯過每一個美好的瞬間。

「我個人始終覺得,舞蹈藝術一定是有感染力的、沉浸式的現場藝術。」她提到,現場欣賞舞蹈的魅力無與倫比,但這種美感的遺憾之處是「稍縱即逝」,電視節目幫忙記錄和傳播了舞蹈的美感,通過放大一些瞬間觸碰到觀眾的共鳴點。

河南衛視創新節目中心副主任、《舞千年》總導演之一馮錚指出,現在大家都知道芭蕾舞、街舞好看,但是對中國古典舞了解不多。「這是中國特有的舞蹈。我們節目就是想用舞蹈講出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故事。我們要把中國古典舞呈現給大家,讓舞蹈從殿堂裡面走出來」。

每一支舞牽動一段歷史

在B站播出的每一期《舞千年》評論區里,都有主動科普背景知識的網友。例如有人科普《相和歌》——「漢代盤鼓舞,舞者踏盤踏鼓而舞,是北舞孫穎老師從漢畫像磚石等復刻出來的,真的感覺老師很了不起。」還有網友推薦能了解「相和歌」音樂知識的書籍。

屏幕上的每一支舞,都牽動著一條漫長的歷史時間軸。

在央視《國家寶藏·展演季》中,來自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舞者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選段《入畫》,演繹18歲的王希孟一氣呵成的成畫段落。群舞演員以身體「繪」成青山綠水,飾演王希孟的舞者張翰掀起青綠狂潮,入畫、落款,最後揮一揮手,印章消散,表意「此畫與天地眾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

張翰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希孟一定是去過很多地方採風,才能畫出這麼宏偉的畫卷。因此,自己每去一個新地方巡演,也必然和同事一起遊覽附近的風景,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了解歷史和文化。

張翰在北京舞蹈學院學習的是民族民間舞專業,讀書期間會出去採風,進行田野調查,去觀摩和學習當地老藝人跳的原汁原味的舞蹈,經過自己的吸收和處理,再搬到舞台上。

「我學了這麼多年舞蹈,覺得咱們中國有很多很好的文化,非常寶貴,如果我們這一輩人不去喜歡它、保護它、發展它,那再過二三十年慢慢就沒有了。」

張翰清楚記得,曾經跳過一個發源自安徽的民俗舞蹈。當地很多年輕人畢業後就離開家鄉,沒有再去和老一輩人學習這些舞蹈,再過幾十年,這些很棒的民間舞蹈文化就可能漸漸失傳了。

年少成名的90後古典舞者華宵一,曾經憑藉《羅敷行》和《點絳唇》兩次奪得國內最權威的舞蹈比賽「桃李杯」一等獎,這兩支獨舞也成為後來古典舞藝考生的「教科書級範本」。

她認為,國風舞蹈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和情感需求。

「現在有更多人、更多角度用舞蹈講述中國故事,用舞蹈去詮釋中國文化,用舞蹈去表達中國人的情思以及審美意象。」華宵一說,她希望能在中國舞之路上多吸收,多看,多讀書,讓思想和身體都變得更加包容,才能往更深處更遠處走。

華宵一認為,舞者要真正做到,「用感受在舞蹈,用感受去創作」。

舞者要「潛」在文化中表達

今年,95後觀眾薛川川看舞蹈類真人秀《舞蹈生》前,以為這類節目是競技比賽,而舞蹈的專業門檻令人望而生畏。「某天無意間看到《又見紅樓夢》的舞台,中國風古典舞與情境、故事緊密結合,從文化底蘊中生發出來的詩意瞬間將人帶入情境之中,能通過羅一舟等年輕舞者的肢體語言感受雋永的故事,不由被深深吸引」。

薛川川說,當觀眾逐漸厭倦勁歌熱舞,中國舞便漸漸成為能撫慰人心的美好存在,「我很偏愛不為輸贏只為極致的純粹表達」。

著名青年舞蹈家、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副主任鄭璐,先後帶領學生參與錄製了《國家寶藏》《舞千年》等。她指出,中國文化自帶一種雋永、平和的氣韻,「它不是立馬可以分高低,有時候是一種互相欣賞、淡淡觀賞的感覺」。

鄭璐執教的古典舞系學生,性格相對內斂。「在一個傳統文化氛圍里,這些學生不願意過多彰顯個性,不會像西方現代舞者一樣只表達自己。我對學生說,你們一定要『潛』在文化裡面去表達」。

不張揚,不代表沒想法。鄭璐感慨,如果專門給學生創意和想像的空間,他們就會給你一些意外的東西。比如參與《國家寶藏·展演季》,就是一次以學生為主體的創作過程。10名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的學生化身商周十供獸面紋上青銅器上的紋飾,通過演繹肆意橫行的猛獸被規訓之後歸於廟堂的過程,表達對「禮」的理解和傳承。

「每年新生入校,我都對他們說,你們來這兒可不是只為了學一門技藝以後出去吃飯的,你們是要為中國古典舞事業添磚加瓦的。」鄭璐說。

中國舞從線下走到線上,變成火出圈的熱點。鄭璐覺得,目前綜藝節目的鏡頭語言已經放大了舞者以往不被注意的美好一面,但中國舞還有更多值得進一步挖掘的審美點。

「不僅僅是身體和表情,還有一些力量的美和質感,如果能被鏡頭表達出來,看起來會更漂亮。」鄭璐說,她正在開展課題研究,希望能達成舞蹈美學和鏡頭語言的更好結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