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鎖麟囊》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6T21:36:13+00:00

■丁家桐舊時代京劇繁榮,留下過許多老本子。可惜的是,若干本子觀念陳舊,跨進新時代,便被人們淡忘了。但是,也有些本子,進入新時代,依然百演不衰,百看不厭。價值觀的新舊之間,有排斥性,也有包容性。進步的價值觀不是靠臆想形成的,文脈有源流,這是容易理解的。

■丁家桐

舊時代京劇繁榮,留下過許多老本子。可惜的是,若干本子觀念陳舊,跨進新時代,便被人們淡忘了。但是,也有些本子,進入新時代,依然百演不衰,百看不厭。價值觀的新舊之間,有排斥性,也有包容性。進步的價值觀不是靠臆想形成的,文脈有源流,這是容易理解的。我所欣賞的舊本子,程硯秋和翁偶虹合作的《鎖麟囊》,便是百看不厭的一種。

自從電視進入家庭,屏幕里倘有播放《鎖》劇信息,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我總要想法子一睹為快。至少,我要再聽一遍那「休戀逝水,早悟蘭因」的吟唱,感嘆再三。賞劇入迷,要說原因,就我來說,因為我是揚州人,讀過翁偶虹的回憶文字。翁是《鎖》劇的編劇人,程硯秋的密友,可以算是天才的劇作家。

《鎖》劇的形成,和揚州是有因緣的。戲文上演於抗日戰爭敵後的艱苦歲月,取材於揚州人焦循的《劇說》所記。程硯秋慧眼識珠,翁偶虹則筆走龍蛇,二人合作形成了這一部經典大作。故事是清初已流傳的老故事,大致框架是富女贈金,貧女報恩,善有善報,人心大快。故事發生的地點,初說為安徽,小說家湯用中改寫為說部時易為揚州,名為《俠報》;伶界改故事的《繡囊記》,在揚州上演,「邗江戲園常演《繡囊記》」。故事為揚州人所記,地點發生在揚州,戲文又常於揚州上演,說明今日好地方當年文風藉藉,人心向善屬於老揚州普遍風尚,我們的老祖宗也普遍地顯示情趣高雅,追求精神享受。後生成為《鎖》戲迷,可以說是為鄉情所寄。

人心向善,《鎖》劇精華之處就在於突出一個「善」字,即人心之善。富女贈囊緣於人心之善,日後貧女報恩也緣於人心之善。舊時代,特別是抗日戰爭的淪陷區,餓殍遍地,民不聊生,人慾橫流,豺狼當道。一曲善有善報的人間神話,便仿佛是一碗療飢止渴的心靈雞湯了。

要說入戲成迷的原因,囿於鄉情只能算是淺層次的原因,直抵人心的震動還在於女主人公的人生之悟。女主人公命運大起大落有幾層演變,先是撒嬌使性的富女,後是一擲千金的俠女,再後來是淪為人奴的貧女,最後又還原為享受天倫之樂的平民,經歷了一次苦海回身的天道循環。戲劇人生使她「一霎時把七情俱已味盡,參透了酸辛處淚濕衣襟。我只道鐵富貴一生鑄定,又誰知人生數頃刻分明」。細細推敲,戲劇家獻給大眾的不僅是心靈雞湯,而是一杯苦酒。她的精神升華了、感悟了、超脫了,委婉低回,如泣如訴的吟唱向在眾傾訴:

這也是老天爺一番教訓。他教我收余恨,免嬌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戀逝水,苦海回身,早悟蘭因。

人生多難。在人生苦難面前,她沒有呼天搶地,沒有詛咒命運,沒有怨張怨李,表現了自新自重的強大的生命力量,完成自我救贖。她給普天下的失意人、淪落者以希望、以力量。所以我說,她獻出的一杯苦酒,有點苦澀,有點辛辣,但是它使人清心,使人醒腦。

京戲老本子有些是值得看看的,花點時間吧。

【來源:揚州網_揚州文化】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