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御膳房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8T03:07:54+00:00

按清宮的法度,皇帝有御膳房,皇后有內外膳房,壽康宮皇太后有外膳房,皇子、皇孫娶福晉後則有飯房。乾隆十五年奉旨:內右門內太監等預備膳之膳房,著改為內膳房,其飯房著改為外膳房。

按清宮的法度,皇帝有御膳房,皇后有內外膳房,壽康宮皇太后有外膳房,皇子、皇孫娶福晉後則有飯房。乾隆十五年(1750)奉旨:內右門內太監等預備膳之膳房,著改為內膳房,其飯房著改為外膳房。乾隆二十年(1755)奏明,每屆十年,欽派王大臣等將內膳房、外膳房所用金銀器皿共同查驗數目,將不堪應用者,奏明交廣儲司銀庫,並依原式打造。

《大清會典》規定,皇上所食稻米取諸玉泉山下,受玉泉山水灌溉之稻田。御膳日常用水必取之於玉泉山的泉水。每天都有馬或驢子拉的水車,水車上蒙蓋著象徵皇家的明黃緞,往返於紫禁城與玉泉山,取玉泉山之泉水以供御用。御膳房不用牛肉,唯用牛乳,由慶豐司專供。其餘山珍海味及諸乾鮮菜蔬,皆由專處所貢。

據《養吉齋叢錄》,膳房恭備御膳,其物品及某物,為何人烹調,須逐日開單具稿,呈內務府畫行。進膳之物按時備供,不設飲。皇上一日只用膳兩次,卯正二刻早膳,未正二刻晚膳,申酉以後如需飲食,則內宮別有承應之處,所用飲食隨意命進,無定製供給。

御膳房在宮裡是個大機關。房內有百餘個爐灶,都排成號,規矩非常嚴格。一個爐灶配有三個人,一是掌勺的,二是配菜的,三是打雜的。由此估算,御膳房內的作業人員也要有三四百號(御膳房設官員及廚役等三百七十多人)。打雜的對各種菜、各種原料,必須先進行擇、選、挑、洗、刷,各項程序必須做得異常精細,工作完備以後,經內務府派來的筆帖式逐件檢查,合格後才交給配菜。配菜的則經過割、切、剁、片,把各種菜、各種調料準備好,又經過另外一個筆帖式檢查,按照膳譜的配方,檢查一遍,然後準備傳膳。「傳膳」的指令一經下達,由掌勺的按照上菜的次序,聽總管的指揮安排,做成一道道的菜,並按順序呈遞上去。這段時間裡內務府的人,御膳房的總管、主事,眼睛盯著每一個菜盛進碗裡或碟里。碗和碟都是銀制的,如果菜里有毒,銀就會呈現黑色。

菜做好後交給太監,用黃雲緞包好,按次遞上。黃雲緞包袱不到餐桌前絕對不許打開,宮廷里對膳食管理非常嚴格,生怕有人暗害,平常任何無關人員都不許進出御膳房。幾乎哪一道菜是哪一個人洗的,哪一個人配的,哪一個人炒的、做的,都清清楚楚,將來如果怪罪下來,或是獎賞,都可賞罰分明,有個著落。

據《嘯亭雜錄》記載,乾隆帝自奉儉約,深惜物力。初即位,不許街市用金銀飾,禁江浙組繡,代以刻絲(緙絲)。御膳房日用五十金,皇上屢加核減,至歲末年用僅二萬餘金,近侍因資金匱乏而叫苦不迭,而皇上卻不予理睬。

而《春水室野乘》所記載的情況就大相逕庭了。故事是,乾隆帝一次召見臣下汪由敦,問:「卿昧爽(拂曉之時)趨朝,在家亦曾用點心否?」汪對曰:「臣家計貧,每晨餐不過雞子四枚而已。」皇上愕然曰:「雞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則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縱慾,卿乃自言貧乎?」汪不敢質言,則詭詞以對曰:「外間所售雞子,皆殘破不中上供者,臣故能以賤值得之,每枚不過數文而已。」皇上乃頷首不再追問。

如照前《嘯亭雜錄》所載,御膳房歲用僅二萬金。而如依《春水室野乘》所記,御膳房每枚雞子需十金,那麼御膳房一年之中僅能做兩千枚雞子的御膳,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因此,《嘯亭雜錄》之作者定為御用,故而一副裝腔作勢的頌聖口吻;而《春水室野乘》的筆者也過於野逸,分明是在調侃乾隆帝與他的臣子汪由敦,雖然情趣盎然,卻言之無信。

宮裡的祖宗傳下來的家法很有些不尋常,康熙帝愛吃什麼?雍正帝愛吃什麼?乾隆帝又愛吃什麼?恐怕無人知曉。不但外人不知道,連伺候他們的廚子也不知道。說皇帝、皇后、皇太后愛吃些什麼,這是宮中的大忌諱,宮裡的什麼事,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要上檔,而唯有宮闈之事與皇帝愛吃什麼,絕不寫,也寫不成,這是不許讓人知道的事。

因此,皇帝、皇后、皇太后絕不會像下館子那樣,點上幾樣菜讓廚役去做。皇上吃飯每次要幾十種,甚至上百種菜,把這些菜都擺上來,任皇上隨意挑選,今兒愛吃這一口,明兒興許愛吃那一口。這又是宮廷里的規矩了,就是吃菜不許過三匙。據說其家法特別嚴格,這樣其他的人就更難猜透皇上準定吃某道菜了,這叫作天意難測。今天,人們通過審閱上百年的《御茶膳房檔案》,從中才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

乾隆朝以前的帝王飲食,一般以偏溫熱的鹿、熊、狍、雞、牛、羊為主;而乾隆帝則以滋陰的燕窩、鴨子等食品為主,幾乎是餐餐都要有燕窩做的菜或湯。其主副食之豐盛,與《黃帝內經》所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以及精粗相宜、葷素搭配的中原飲食養生之道相合。

同時,在乾隆時期的御膳中,仍然保留著滿族膳食的習慣,特別是他們入關前所食用的一些食品一直保留著,如鹿尾、鹿筋等,但用量較前是大為減少。後來形成的所謂滿漢全席即是以乾隆御膳為藍本的。

皇上進膳時,另有四個體面的太監垂手站在皇上的身旁和身後,還有一個老太監侍立於一旁,專給皇上布菜。除去幾個時鮮的菜外,各種御膳早已上了桌。傳膳的老太監喊一聲「膳齊」,方請皇上入座。這侍膳的老太監專看皇上的眼色,皇上用眼看哪個菜,他便把哪個菜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給皇上舀進布碟里。如果皇上嘗了後說一句「這個菜還不錯」,就再舀一次,跟著侍膳的老太監就把這個菜往下撤,不能再舀第三匙。假如要舀完第三匙,站在旁邊的四個太監中為首的那個太監便發話了,喊一聲:「撤!」這個菜就十天半個月的不能露面了。這四個身旁侍立者為首的是執掌家法的。這是皇上也不能破的家法。這老祖宗早就定下的家法是要皇上謹慎小心,切勿貪食,免遭人算計,下毒。

說到宮中使用的食具,有金、銀、玉、瓷、琺瑯、翡翠、漆以及瑪瑙製作的盤、碗、匙、筷等,這些都是民間不能有的。瓷器多由江西景德鎮的官窯每年按規定燒制。御膳房裡,除瓷器外,金銀器也很多,一般保持在三千多件。這一天,乾隆帝進膳還用了熱鍋與暖碗,是用來為膳食保溫的。

乾隆帝進膳的速度之快在宮內是聞名的,不消一刻,他已經推開餐具起駕了。

《乾隆十二時辰》

作者:吳十洲

中華書局 2021年1月版

校對 李海慧

來源:紫牛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