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的活化保護試論(下)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15:42:03+00:00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設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後,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走上了快車道。保護實驗區所涉及的龍巖、三明二市政府制訂規劃,健全工作機制,加大經費投入。

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區的活化保護試論(下)

□張佑周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設立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後,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走上了快車道。保護實驗區所涉及的龍巖、三明二市政府制訂規劃,健全工作機制,加大經費投入。有關部門積極行動,落實任務,積極探索和實踐,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取得一定成效。如何進一步做好實驗區的保護?作為從一開始就參與申報論證及規劃方案設計的本地學人,筆者興奮之餘,仍不揣淺陋提出一些想法供參考。

  一、祖祠、祖墓、祖廟的活化保護
  二、古村落、古民居和古橋古道的活化保護
  閩西地區山重水複,沿著汀江、九龍江及其大大小小的支流前行,人們會發現在閩西的崇山峻岭中,到處是小橋、流水、人家。由一片風水林、一幢古宗祠及鱗次櫛比的堂皇宅第組成的一個個古村落,散落在柳暗花明中。它們就像一顆顆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遺產的閃亮明珠,積澱著這一片土地的風土人情。
  構建起古村落的宗祠、土樓、古宅院、古牌樓、古井、古橋、古道以及古書院、古樹、公王壇等等,是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天涯遊子割不斷的思念、鄉愁。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步步進逼,隨著人們進城,單元式聚居模式侵入農村,閩西客家社會傳統的大家族聚居模式已產生動搖,許多大宅院、高大土樓由於缺少人氣而逐漸蕭條、破敗、坍塌,甚至人去樓空,風雨飄搖,成為明日黃花。不僅如此,隨著古宅院和土樓的破敗,古村落里的古橋、石路被現代化鋼筋水泥路橋和水泥馬路取代,原先的小橋、流水和炊煙卻已然不見蹤影。這是必然的,因為在特定歷史時期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物化形式的大宅院和高大土樓,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要消失也是歷史的必然。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也不可能讓某種文化的物質載體光彩奪目成千上萬年。這是被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史證明了的真理。諸如半坡文化、瑪雅文化、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之類的曾經輝煌都早已被歷史所湮滅,就不難想像如果不好好保護,我們的萬里長城、明清故宮和客家土樓將面臨什麼命運。因此,如何對古村落、古民居和古橋古道進行活化保護,如何繼承和弘揚古村落、古民居和古橋古道所蘊涵的生態文明要素,尤其是如何深刻理解和自覺延續這些生態文明要素,繼續在這片土地上保持人居和生態文明環境的和諧統一,是擺在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面前的迫切問題。
  如何活化保護?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特別提出,要將福建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原國家文化部2017年1月批准設立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文件,國家文旅部頒發的《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文件則指出,要以「非遺」保護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據此,對古村落、古民居和古橋古道的活化保護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首先,要突出整體性保護。像培田古民居、永定初溪、中川、洪坑、高北等土樓群或古村落、民居、古橋、古道以及古書院、寺庵等都要加以保護,一些有特色的文化諸如中川的華僑文化和各村落的民俗文化等也要加以保護,並在旅遊開發中加以充分利用。
  其次,要做好科學保護。要將古村落的保護與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注意保護重點區域、重要場所的歷史文化風貌和傳統文化生態,不隨意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維護文化生態的平衡和完整。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將單一項目、單一形態的保護模式,轉變成多種文化形式的綜合性保護。如培田古民居的千米石砌長街不要改成水泥路;中川古村落的和過堂古街、渡台人士建起的富紫樓以及虎豹別墅、胡氏宗祠、風水林、天后宮等所代表的不同文化生態,都要進行綜合性保護;連城四堡古村落則要與國家級「非遺」雕版印刷結合起來綜合性保護。
  第三,科學地開發利用。眾所周知,雖然通過成功申報世遺,永定有數村數樓被作為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重點保護,似可得以永久保留,然而,還有成千上萬的永定土樓和其他各縣古民居卻得不到有效的保護而面臨消失。因此,如何保護除「世遺」之外更多的土樓和古民居,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科學地開發利用是活化保護永定土樓和各地深宅大院的最有效辦法。所謂科學地開發利用,就是把土樓和古民居加以修繕改造,修舊如舊,在保持原貌的同時將其作為建築物加以使用。比如,永定土樓被作為家風、家訓館,被改造成民宿;長汀古民居被搬進縣城供旅遊;培田古民居被辦成餐館,等等,都是開發利用活化保護的成功案例。
  這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多,尤其是結合文化旅遊進行開發利用,可以事半功倍。這是因為,閩西是旅遊勝地,包括紅色旅遊、綠色生態旅遊、土樓旅遊等多條旅遊線路已被開發出來,受到海內外遊客的青睞,遊客數量與日俱增。如果能利用古民宅開發出更多的民宿和博物館、紀念館之類,讓遊客不僅喜歡來,而且能留下來,作深度游、專題游,則將使文化旅遊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各地可根據本地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利用。比如,長汀紅色資源豐富,可以開發鄉村紅色旅遊,將古民宅改造成當地革命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和民宿;上杭則除了紅色資源之外,還有客家祖地開基祖祠、祖墓等,可以開發祭祖游;武平綠色生態文化資源豐富,可以利用古民宅多開民宿,讓遊客樂意留在鄉村,採摘各類水果等農產品,體驗農耕文化,享受富氧生活;連城民俗文化多樣,可以將一些民俗遊藝活動如游大龍、走古事等常態化,除了開辦民宿之外,還可以將古民宅改造成民俗文化博物館或體驗館、傳習館;永定則除了土樓之外,紅色文化也很豐富,二者結合,串連起來,可以開發出許多或自駕、或步行的旅遊線路。永定是著名的僑鄉,華僑文化資源豐富。如中川村,除了現有的虎豹別墅胡文虎紀念館之外,還可以利用華僑房屋開設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川村的和過堂村街,可以修復成明清古街,將舊時的麵館、藥鋪、紙行、打鐵店、裁縫店、理髮店和各類商鋪修復起來,讓遊客流連忘返。
  三、合理規劃,成片活化保護與建設
  閩西地區崇山峻岭,早在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進入這一片土地之前,就有苗、瑤、峒、蠻、山都、木客等百越族土著在這裡創造出有如陶淵明筆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那樣的山野文明。唐宋以來,南遷漢人源源不斷地進入這一片土地,與當地土著一起開發這一片土地的同時,中原傳統文化與土著文化相融合,客家民系得以形成。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文明於是在這裡生根、開花、結果。隨著人口不斷增殖,為解決吃飯問題,客家人將梯田修至半山乃至山頂。這一片土地於是「深山窮谷」皆有民居,「田園水竹,雞犬之音相聞」。「一重山背一重人,重重山背都有人」的民諺成了這一片土地的寫照。
  經過客家人數百年辛勤經營,不僅汀州府城出現「十萬人家溪兩岸」的繁榮景象,而且閩西各地山村也土樓、宅院林立,田連阡陌,稻菽飄香。一個個古村落於是或隱或現,像一串串或閃或亮的明珠。換句話說,這片土地的文化生態環境不僅是非常美麗的,而且是大面積的,我們在進行客家文化生態保護時絕不能掛一漏萬或顧此失彼,必須合理規劃,成片地進行活化保護。比如,地處永定金豐大山南麓的金豐地區,不僅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葩」方圓大土樓所在地,而且是毛澤東、朱德、譚震林、粟裕、鄧子恢、張鼎丞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生活戰鬥過的紅土地。尤其是地處金豐大山主峰山間有「閩西小井岡」之稱的牛牯撲自然村,更是因毛澤東歷險、脫險故事和「毛澤東紀念亭」而聞名。
  這一片區除了牛牯撲自然村外,還有萬石、雨頂坪、筀竹等許多或大或小的自然村,其中大多是革命基點村。不遠處還有岩太村、高峰村和東華山風景區等。這些村莊除了有或圓或方的土樓外,還有曲折盤旋的山路,尤其是隨處可見,層層升級的梯田,更是壯觀。如果是春夏之交,秧苗茁壯成長的季節,青蔥的水稻與山上綠樹、村中黑瓦房交相輝映,好一派勃勃生機;如果時值秋初,天高雲淡,則一塊塊青黃相接,如帶如鏈,高低錯落的大地像披上精美的彩妝;如果再配以遠山疊嶂、繚繞雲霧、古道行人、村里炊煙,則更是如畫如詩,美妙絕倫。
  這一片區的活化保護,主要可以著重如下三個方面規劃:
  一是除了修通連接這一片區的各個自然村的高等級盤山公路外,還要修復石砌古道,使遊客既能乘車到達目的地,又能步行攀登,飽覽某地風光。
  二是修復各個村莊的大土樓,或者辦成民宿、餐館,或者辦成紀念館、博物館、體驗館、活動中心等,供遊客吃住玩,也可供當地人休閒、娛樂。
  三是開發利用各自然村梯田,除儘量種植外,還可以將一段或數段梯田開發成農耕生活體驗場,提供耕牛、農具以及不同季節的農作物種子、秧苗、農產品等等。遊客可以在體驗場學習役使耕牛,干各種農活。如犁地、耙田、打轆軸等,尤其是打轆軸,是非常有趣非常刺激的,役使者雙腳踏上轆軸,揮鞭驅牛,像一員戰將站立在馬車上,腳下泥水咕嚕咕嚕作響,簡直是一曲歡歌!遊客還可以在不同季節或者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如插秧、種煙、種菜,採摘成熟的果實,在盡享田園樂趣的同時,體驗濃濃鄉情,撫慰絲絲鄉愁。在體驗一天半天的農耕生活之後,遊客便可在附近民宿洗刷休息,還可飽享農家生態美食,怎能不留連忘返?
  客家文化生態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工程,既涉及文化傳統,又涉及政策法規;既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又是人民大眾的義務,必須全民動員,堅持不懈,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成功。(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