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農村人情味體現在哪?為何更濃?老農:這3點太真實了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2T15:12:37+00:00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農村依然相對落後守舊,還沒多少人出來打工,大家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辛辛苦苦在土地里刨食。

人生在世,誰也逃不開與人打交道。小到個人、家庭,大到社會、國家。人際交往,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中就不可避免涉及人情往來。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農村依然相對落後守舊,還沒多少人出來打工,大家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辛辛苦苦在土地里刨食。

日子過得非常辛苦艱難,時常有饑荒,只有到過年才偶爾能吃上一頓肉,改善一下伙食。但正是在這樣貧窮艱難的日子裡,愈發顯出農村「人情味」的好來。


好吃的分享給鄰居

我出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對當時農村落後的面貌印象深刻。雖然大家都很窮,但鄰里之間卻處得非常和諧,人們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體現農村人情味的第一點就是分享好東西。

秋季新米上市,比別人要早收割一點的人家,會率先用糯米打糍粑。我們老家打糍粑時,主要依靠手工錘搗,越往後越辛苦,往往需要多個壯勞力輪流工作。

打糍粑之前,主人家就開始喊別人幫忙。打好之後,要將糍粑分成小塊,用海碗裝著,命令家裡的孩子趁熱給鄰居送去。

東家給西家送了一點糍糕,西家也會回贈東家一碗豆腐。偶爾做點精美小食,或者從山上搞點野菜野味,都要跟鄰居們分享。

過年全村都要殺年豬,每家每戶要舉辦一場殺豬宴,邀請村里人出席。在那個年代,過了臘月初八,每天都像過年一樣,東家吃完西家吃,張三換李四,哪家也少不了。


互相搭手幫忙幹活

以前農村家家戶戶種地,全靠勞動力的多少。如果家裡壯勞力多,種的地幹得活多,日子可能就會好過一些。

但也有些人家勞動力少,孤兒寡母,生活非常貧困。

大家都是鄉里鄉親,自然會出手幫忙。比如插秧割麥,經常是自家割完了就會主動去幫別人。被幫助的人會準備一頓飯菜,招待那些前來幫忙的鄰居。

這種幫助是完全不需要支付費用的,是義務幫忙。當然並不是無限制的義務幫忙,因為只有雙方的付出才可能維繫長久的人情。

等到別人家有事了,你也要去幫別人。我們老家養蠶,摘蠶繭時有先有後,鄰居們就會根據先後順序,你幫我,我幫你,大家一起行動,既維繫了感情,又讓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


紅白喜事全村人出動

對農村人而言,紅白喜事算得上是最重要的活動。如果僅僅依靠家裡人,根本就做不到。尤其是像白事,自家人都要守孝,不管是通知賓客前來調研,還是安排賓客的飯食,甚至整個喪事活動操辦,都是由村里人或者是鄰居幫忙。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到了冬天經常會主辦結婚這樣的盛典。那時候習俗很隆重,一場婚事下來,前前後後要操辦五六天。

在婚事之前,主人家就要把村里人都請來吃頓飯,商量著怎麼安排。一頓飯吃完,婚事安排也就妥當了。年輕人去抬嫁妝,婦女負責飯菜,年長者負責在家招呼上門的客人……每個人都有工作,每個人都有任務,安排得妥妥噹噹。

而如果要是喪事,那更是全村出動,不分男女老少。俗話說死者為大,農村特別重視喪葬禮儀。人去世之後要通知親戚來弔唁,要請道士法師來做法,要殺豬宰羊,要請風水先生探尋風水寶地。最後,還要請村里人把棺材抬上山,負責墓地的修建。

這些事情甚至不需要主人家拜託,就會有長者負責安排妥當。用我父親的話說,當別人家有錢人去世時,你不去幫忙,等到自家有事了,就只能幹瞪眼。

農村的人情味很濃,但同時也很現實。沒有人能夠長期一味付出而不求回報,只有相互之間的對等付出,你給了我好東西,我就要回報你更好的,等下一次,你又付出​更好更好​的,只有這樣來來回回不斷升級,才能讓人情關係維繫持久。

就像這幾年,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許多村子都成了空心村,平時根本沒什麼人住。家裡辦紅白喜事,想找人幫忙都找不到。因為大家都在全國各地打工,如果不是至親的關係,別人根本不會回來。


所以現在農村的人情關係比以前要大了許多,常常看到冷宴冷席的狀況。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也是讓很多人懷念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淳樸熱鬧人情味的原因所在。

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您覺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情味濃嗎?歡迎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