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家拳發源地的地緣載體

魏美智 發佈 2024-04-26T09:20:35.786184+00:00

導引養生的鍛鍊核心是滲透逆運之術,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使人身的經脈暢通,保和太和,益壽有延年,永葆青春。

中國內家拳發源地的地緣載體

魏美智

內家拳產生的基礎是以易經八卦為指導,以道家的導引養生為基礎,佛家的靜修陶冶性情為目的的靜修,以延年益壽為宗旨的修煉活動。導引養生的鍛鍊核心是滲透逆運之術,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使人身的經脈暢通,保和太和,益壽有延年,永葆青春。中國內家拳的基本載體是佛道儒三教文化。佛道儒三教文化的載體是廟宇、道觀、儒學。

第一節

從劍俠武術到內家武術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司馬氏在戰國時期分為三個支屬流傳。一是在秦國者,其後裔以司馬談、司馬遷為代表的以研究國家歷史為業;二是在趙國者,以司馬凱為始祖,以傳播劍論成績顯著;三是在衛國者,從事行政管理,當了衛國的宰相。

中華武術的根脈在司馬氏。歷史典籍關於中華武術理論的記載有兩處記載。第一處,司

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在趙的司馬氏先祖,以傳劍論顯。第二處,《後漢書•藝文志》具體記載了司馬氏所傳的武術理論《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六篇,這是所有中華典籍記載的司馬氏所創的中華最早的武術理論。《中國武術史》載:一些武藝高強的武術世家,還以傳授武術而著名,如《史記》著者司馬遷就追述其祖先的一支,「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表名當時劍術已積累了較豐富技藝要領,形成了專門的學問。此一時期徒手拳搏的技巧,已有較大的發展。」

司馬凱的武術著作《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六篇,大約寫作於公元前300多年,這是史籍記載的最早的中華武術的拳譜和劍譜。在司馬氏遷居無極里的兩千多年,司馬氏不斷發展了中華武術的內容和理論和內容,是中華武術的搖籃。司馬凱的職業傳授《手搏》《劍論》,培養出了許多武術家,劍客。在中國武術的歷史上無極里的有三大著名的劍客,分別為司馬凱,司馬蒯聵,荊軻。三大劍客中司馬氏祖孫有兩位。另一位劍客荊軻距離無極里約10公里的荊里村,這三位劍客應該是一脈相承。

從劍俠武術到養生武術:司馬氏武術思想的重大轉變。司馬氏的一大功績是幫助佛道儒三教僧侶,締造了中國文化史上佛道儒三大文化實體為核心的寺廟群無極里的三大文化實體即太乙宮(太極宮)、三聖祠、千載寺,是秦漢以來我國最大的寺廟群。其中:千載寺位於河南省博愛縣城南8公里唐村西北偶的博內路東畔。原名為「無極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年,距今約1940餘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後建立最早的寺院之一。

千載寺是由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三座寺廟共同組成的三教合一的寺廟群,占地約五百四十畝。寺廟中殿宇巍峨,碑碣林立,古柏森森,既莊嚴肅穆,又生機盎然。

千載寺,由績善亭、無極殿、三教堂、天王殿、大佛殿等佛教殿宇組成。殿後側是練武堂,是歷代高僧、道人與俗家弟子演武的地方。

寺廟群的中間是三聖祠,建於西漢,由孔聖殿、伏羲殿、文王殿、女媧池等儒教諸神的堂殿;山門之前是博鰲潭,相傳潭內有黑白兩種魚,互相追逐,所形成的圖形,就是八卦圖。博鰲談之濱有兩大碑刻,右側是無極圖碑刻,左側是太極圖碑刻。

寺廟群的東側是太乙宮(太極宮),不知建於何時,是寺廟群建立最早的寺廟,秦漢之交,已經有許多道士出師傳道。如金傘山萬壽觀太玄真人劉自然,劉自然的弟子河上公等,都是太乙宮著名的道士。河上公先後侍從漢文帝、漢武帝;漢武帝元朔二年曾陪伴漢武帝駕臨金傘山萬壽觀學習導引養生。太乙宮由八卦門、太極殿、老君殿組成的道家諸神的殿宇。

這些寺廟的建成,不僅浸透了司馬氏先祖的心血,而且對儒道佛等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無極里司馬氏協助寺里的僧眾到處化緣,從官府到民間,跑斷了鐵履,費盡了口舌,集腋成裘,蓋起了佛道儒三座寺院,實現了儒道佛三教和諧共融,聚集成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精華。

值得一提的是太乙宮所祭祀的尹壽子、老子兩位先師卻是與司馬氏相關的歷史人物。尹壽子是堯舜時期人,據清康熙三十四年《懷慶府志》記載:「尹壽子,相傳虞舜時人,說道經於河陽」。河陽,沁河之陽。有人說河陽在孟州,非也!禹舜時期尚沒有孟州,何來河陽一說?元朝出版的《佛祖歷代通載》:「帝舜時,號尹壽子。說通玄經七十卷,又說道德經八千二百卷。夏禹時號真行子,說元始經六卷。」這說明《道德經》的作者是尹壽子而不是老子。說老子在函谷關寫《道德經》應該是人為編造的故事。關於老子,司馬遷在《老子韓非子列傳》中還有另一種說法:「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列傳》中說,老子者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距離尹壽子所在你的無極里近千里,老子是怎樣知道尹壽子所著的《道德經》的?所以,在老子出生之前數千年尹壽子已經著作《道德經》了,數千年後老子怎麼可能在函谷關著作《道德經》?可見,所謂老子函谷關著作《道德經》的歷史是不真實的。這說明,太乙宮內供奉的老子應該是周太史儋,即司馬儋。

第二節

中國內家拳發源的組織載體

內家拳的組織載體之一:千載寺寺廟群。內家拳的組織載體首推千載寺寺廟群。千載寺原名無極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年,魏太武帝滅佛時遂更名為無極廟,公元453年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恢復舊稱,公元545年東魏武定三年改名為千載寺。千載寺坐北朝南,寺的前院有伽藍菩薩殿、三教堂、績善亭、無極亭、鐘鼓樓、禪道學舍;寺院門內,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等;寺的後院,有練武廳。前、中、後院各有東西廊殿,分別雕塑有各類菩薩、十殿閻君等聖像,和十力和尚李道子的佛像。

千載寺的東鄰是三聖祠或稱三聖門,主要祭祀伏羲、文王、孔子。三聖祠東側是太極宮,亦稱太乙宮,內設老君殿、太極殿、藥王殿等。老君,即尹壽子。《歷代佛祖通載》:「帝舜時。號尹壽子,說通玄經七十卷;又說道德經八千二百。」《辯偽錄五卷》:「帝舜時號尹壽子。說通玄經七十卷。又說道德經一千二百卷。」

尹壽子,民間稱其為太上老君,是博愛人修煉成的第一位神仙。

千載寺南面有湖曰博鰲潭,也稱伏羲觀魚潭,潭邊有周易祠,裡邊存放有經書。周易祠前的右側有無極圖碑;左側有太極圖碑;這幾個建築群左右相連,統稱為千載寺,共占地540畝,所以民間稱之為 「五頃寺」。

千載寺的東側是三聖祠。三聖指的是伏羲、文王、孔子。三聖祠內三聖各建築殿宇一座,分別為伏羲殿、文王殿、孔聖殿。

伏羲殿供奉的是伏羲聖像。伏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標誌著中華文明的開始。

文王殿供奉的是周文王的聖像。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的奠基人,又稱伯昌。商紂時為西伯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內家拳的組織載體之二:金傘山萬壽觀。金傘山萬壽觀位於柏山鎮柏山村。金傘山俗稱小不頂,因山的形狀如同張開的一把巨傘而得名。西漢時期,太乙宮道人李自然結廬於金傘山萬壽觀,修煉導引養生之術。李自然是一位道教大宗師,在金傘山萬壽觀期間,他踏遍了祖國的三山五嶽,考察種過道教的發展情況,繪出一部《五嶽真形圖》,把五嶽的形狀、道教的分布,會成縮略圖。另外,還繪了一部《神仙圖》,將各個道教名山所尊崇的 「神仙」,一一繪影繪形,將他們生存的年代,所習功法,一一俱載。《五嶽真形圖》《神仙圖》成為漢代道教不可多得的瑰寶。據傳,在漢代,只要將《五嶽真形圖》披在身上,無論到了那座道教名山,道眾必須列隊迎接,毒蟲不侵,虎豹潛形。李自然所習導引養生功法經其弟子江上工推薦,漢武帝與漢武帝元朔二年駕臨金傘山萬壽觀,學習導引養生功法。

內家拳的組織載體之三:圪壋坡王母洞。太行山《山海經》稱為太形山,崑崙山。在漢武帝駕臨金傘山萬壽觀學習導引養生功法的八年之後,西王母又將《易筋經》傳授給漢武帝,自稱是來自崑崙山。此事載於《漢武帝內傳》。西王母因向漢武帝傳授《易筋經》被演繹為神仙。金傘山因戰國時期曾建築有營寨,俗稱東寨。劉自然主持的金傘山萬壽觀因位於東寨,《神仙傳》稱之為「東大人」。圪壋坡所在的山稱為西靈山,王母洞位於西靈山腳下,王母洞主俗稱西王母。西王母,民間俗稱王母娘娘,是博愛民間修成的第二位神仙。王母洞不知建於何時,因年久失修,後居士集資將門面修整。

內家拳的組織載體之四:月山寺。月山寺以曹洞宗為宗派,其特色在於「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坐禪向上一路,以探究學者心地為接機之法,即所謂「曹洞用敲唱」,師家應學人之敲而唱之,其間不容毫髮。自稱其法門不論禪定精進,僅須了達佛之知見即是『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

月山寺位於博愛縣城北4公里。建於金大定二年,是曹洞宗佛教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月山寺的第二代主持蒼公和尚為躲避元王朝的禁止漢民族練習武術的禁令,在月山寺挖掘一地下洞府——蒼公洞,偷偷習武,創造了名揚海內外的月山八極拳。月山寺在明清時期最興盛的時期,建有東下院、西下院,東下院習武,傳承月山八極拳;西下院習醫,培養醫學人才。

內家拳組織載體之五:七方五祖堂。原名五祖廟,興建於金明昌六年。是全國唯一為紀念王重陽、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等道家五祖而建的廟宇。王重陽師從呂洞賓,是金傘山萬壽觀主劉自然的近百代徒孫。繼承了千載寺、萬壽觀的三教合一文化和武、醫、易文化傳統。據七方村《王氏家譜》《郭氏家譜》等記載,七方村歷代考中武舉、武林郎、文林郎代不乏人。七方村郭永富於清乾隆年間將博愛縣的《無極通背纏拳》,乾隆年間流傳的十三勢套路多種,傳至山西洪洞縣,

第三節

中國內家拳法與發源地的文化載體


內家拳在博愛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歷經百代而不衰,就在於它是以先進的思想修養,先進的道德文化,才使武術家和武術愛好者,以道德情操養心,以百折不撓的心態養志,以歷風雨寒霜而不餒而養筋骨,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武功修為的卓越人才。

內家拳的文化載體之一:無極養生文化。無極文化始於尹壽子。尹壽子是虞舜時候人。據乾隆五十四年版《懷慶府志》記載,尹壽子曾說「道經」於沁河之陽。《佛祖歷代通載》:帝舜時。號尹壽子。說通玄境七十卷。又說道德經八千二百卷。夏禹時號真行子,說元始經六卷。全唐文第10部 卷九百三十一記載:老君號「尹壽子」,居於河陽,以《道德真經》降授於舜。經之旨也,道以無為居先,德以有稱為次,亦猶三皇之書,言大道也,五帝之書,言常道也。其下薄裁非之義,節兼愛之仁,損俯仰之禮,挫乖巧之智,斥用兵之暴,抑譎詐之謀,使人復朴還淳,以無為無事為理。

史籍還記載,尹壽子帝舜時降於河陽,說道德經,教以太一自然之道。太一,又稱為太乙。千載寺舊有太乙宮,就是為了傳播尹壽子的經典。相傳尹壽子的母親懷胎十二個月了,仍不見分娩徵兆。於是,就去請教一位頗懂醫術的人士。這位老先生讓她沿著博鰲潭轉圈。尹壽子的母親聽了老先生的話,就順著博鰲潭沿一個方向往前走,走著走著就動了胎氣,生下了尹壽子。尹壽子長大成人後,母親就把他如何難產,如何沿博鰲潭順著一個方向走,怎樣動了胎氣生下他,一五一十告訴他。尹壽子是個愛動腦筋的人,他坐在博鰲潭邊,把母親走路的痕跡畫了下來,形成一個圓圈,他認為母親走的這個圓圈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是無極的。尹壽子根據母親走過的路,畫成了無極圖。山門前的路上,有一塊大理石雕刻的無極圖碑。相傳就是尹壽子傳下的無極圖。

尹壽子太乙之道就是養生之道。中國古代有十位長壽之星,其中大多數與尹壽子有關。這是為長壽之星分別為:彭祖:中華第一壽星,商末已有767歲(或說800餘歲)。伏羲氏:在位150年,享壽194歲。炎帝:神農氏,在位120年,享壽155歲。黃帝:壽110歲或稱240歲。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帝嚳在位70年享壽百歲。堯帝在位90年,約136歲.舜帝在位67年,故約117歲禪位於禹。少昊在位84載,壽百歲崩。大禹年百歲崩於會稽。這是人中的中華第一壽星彭祖,師從尹壽子,隱居武夷山,商末已有767歲(或說800餘歲)。

堯帝:五帝之一,史籍明確記載他的都城在冀州。舜帝,《史記》說是冀州之人,家世寒微。30歲被堯相中,20年後繼位,在位67年,故約117歲(或稱110歲)。禪位於禹。大禹,《帝王世紀》:年74舜始薦,薦後12年舜老攝天子事,五年舜崩,年百歲崩於會稽。

到了西漢王朝,太乙宮道士李自然結廬金傘山萬壽觀,修煉導引養生功法。他的弟子河上公向漢武帝劉徹推薦了李自然。漢武帝派遣東方朔前來考察,寫下了《金傘山萬壽觀自然先生贊》對李自然的導引養生功法,進行了詳細的人描述。漢武帝元朔二年,親臨金傘山萬壽觀學習導引養生功法。

東漢僧人支謙,其祖先是後漢靈帝時入中國籍的月支族後裔。他從小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精通漢文,後又兼學梵書,受業於同族學者支亮,通達大乘佛教理論。他對從前那些過分樸質以致隱晦義理的譯本很不滿意。漢獻帝末年,洛陽一帶發生兵亂,他隨族人避亂南渡到東吳。之後,他輾轉來到千載寺,在這裡翻譯了著名的佛教經典《大明度無極經》。《大明度無極經》與《易經》的太極、無極學說相結合,成為十力和尚創無極養生武功重要理論來源。

到了東漢末年,千載寺的無極養生文化仍一脈相承。徐庶的母親在戰亂紛擾的情況下,仍題撰碑刻,盼無極養生,保三鼎一統。徐母的碑刻全文為:「漢失亂權柄,吾族河內行,草木進香咽,無極寺佛靈,故天下三分,故抗兵相加,強於取天下,屍骨遍野土,鼎亂何故焉,國患何益哉,解囊飾寺殿,祈求佛善靈,願大佛慈悲,盼無極養生,保三鼎一統,佑草木繁興,鑒忠奸分明,樹賢良千秋。」這塊石碑約三米五十高,螭龍碑首, 文革時被打為數塊,殘碣現仍存千載寺遺址。

到了唐朝貞觀年間,又有千載寺聖僧李道子,將前代的佛、道、儒家理論進引系統研究,將《涅磐》與《攝論》、《黃帝內經》、《老子》等佛、道、儒家理論,融合《易經》、《大明度無極經》,創造了無極養生武功。唐村千載寺有通刊刻於清康熙年間的石碑《千載寺唐僧十力年的和尚傳碑》,記述了唐僧李道子創無極養生武功的事跡。

金元時期,雖歷經戰亂,但是,千載寺的養生文化仍在繼承發揚。是在千載寺太極宮門前,曾有王重陽、邱處機於金大定三年所題的碑撰兩通。王重陽所題的是:「天下古漢傳奇真教之勝無極寺首焉」。邱處機所題的是:「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釋道儒融三教之勝養生之聖地焉」。 王重陽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源頭就在千載寺。三教合一的思想是唐朝僧人慧震所創。《中國佛教大辭典》記載他住梓洲通泉寺,以「弘三論為務」。同書還記載了十力和尚「依慧震住梓洲通泉寺」。在十力和尚的大力倡導下,懷慶府地區的三教合一思想得到了普及。王重陽正是在千載寺倡導的三教合一、無極養生的影響下進行修行活動。王重陽在他的詩中也也到他的無極養生活動。他說:「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他還認真闡釋了無極養生的源泉是:「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邱處機從金大定二十八年至貞四年長達二十九年均在博愛、修武一帶活動,

到了明朝末清初,李春茂根據千載寺的無極養生文化,創作了無極養生武功和《無極養生拳論》。他說:「無極者,人未練之先,無思、無意、無形、無象、無我、無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無所向意者也。」無極養生就是要「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復出歸元,保合太和。」「無極養生功乃人之無意、無形聯先天極妙之主體沖和之本始陰陽動靜之初源也。萬物之生,負陰抱陽,人之真元所從而來,靈明所從而抱,無極生太極矣!」

內家拳文化載體之二:易經與三教合一文化。千載寺的寺門前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易經祠」,周圍潭水碧綠為一深潭,名為博鰲潭。又名伏羲觀魚潭。是伏羲觀陰陽魚,魚畫八卦的地方。 伏羲和女媧是一對親兄妹。女媧在神農山捏泥人造人,伏羲在博鰲潭研究八卦。女媧從每次從神農山來找伏羲,都是互相約好的。每次女媧要來,伏羲都在運糧河北一座小橋上等候。於是,後人們把這座橋命名為女媧橋。博鰲潭內有黑白兩種魚,伏羲每天坐在潭邊觀看黑魚白魚互相追逐,於是根據黑魚白魚追逐所形成的陰陽形象,畫成了太極圖。博鰲潭邊樹有兩塊石碑,一為洛書碑,一為河圖碑。洛書、河圖,與太極圖、無極圖相印成趣,把易經的來歷與發展體現得清清楚楚。

三教合一始於唐僧慧震。慧震是第一位三教合一文化的倡導者。十力和尚在梓洲通泉寺跟隨慧震學得三教合一文化之後,又回到千載寺傳播三教合一文化。在十力和尚的努力下,三教合一首先在河內地區傳播,然後逐漸蔓延到全國各地。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個教派的融和。三教合一的初祖慧震最初的提法為三教融論。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道教的主要思想為《易經》。《易經》為伏羲、周公、孔子三聖創立,伏羲創造了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則為易經作《易傳》,由此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儒教是以孔子為先師,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倡導王道德治、以十三經為宗教經典,以古代官僚機構為宗教組織,以孔廟為宗教場所,以祭天、祭祖、釋奠禮為宗教儀式。儒教是中國傳統的國家宗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經和靈魂。三教的分合是貫穿近二千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遷產生巨大影響。三教合一代表了我國的先進你文化。太極文化以三教合一文化為基礎是太極拳的發展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內家拳文化載體之三:《道經》《德經》合而為《道德經》文化。《道經》《德經》俱起源於尹壽子。《歷代佛祖通載》:「尹壽子。說通玄經七十卷。又說道、德經八千二百卷。」可見,道德經緣起於博愛,是唐代十力和尚創無極養生武功的哲學基礎之一。

內家拳武術文化載體之四:《劍經》三十六篇,《手搏》六篇就出自河內司馬氏。司馬氏在趙國的始祖司馬凱是一位著名的劍客,與司馬錯同宗,一直司馬錯的帳下任職。司馬錯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將軍,司馬凱就是在秦昭襄王二十一年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之間,作為守衛河內的秦國官員駐守河內,後定居柏壁寨(唐村),傳下了趙國一支司馬氏。《手搏》《劍經》雖然在漢代已經失傳,但是,兩篇著作的精髓在民間流傳,為創造中國內家拳提供了歷史經驗。

第四節

中國內家拳發源地的自然載體


博愛武術創作的優越條件是什麼?這是關乎博愛武術能否創作、流傳、傳播的重要條件。講博愛武術,不講博愛武術的創造條件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博愛武術的優越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自然環境優越。博愛縣號稱太行山下小江南,是黃河以北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域之一。北部有太行山抵擋住了西北而來的狂風暴雨等惡劣氣候,四季分明,有利於農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生長。秦漢之後,有對域內的河流進行了開掘利用,社會生產條件優越,相較於周圍地域來說,這裡就是米糧川。只要你不偷懶,不耍滑,老老實實的種地,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這裡的水利條件優越,到處流水潺潺,足下溪流繞足。人們生活富裕了,才有心思去學習,去練習武術。反之,如果是吃了上頓還不知道下頓在哪裡,哪會有閒心思去練習武術?創造武藝?

二、社會環境良好。博愛縣四面環河。北有答對河與燕京河,南有沁河,西有丹河,東有大石河,域內又有小丹河,幸福河,勒馬河,於是,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地理板塊。再加上地處河內東面,武德西面,溫縣北面,澤州南面,歷代都是統治階級統治力量薄弱的地方,政治氣候祥和,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不為政治所累,周邊的《地方志》也鮮有記載,大有世外桃源之感。人們做什麼都可以集中思想去做,不受外界條件的干擾。

三、社會遺留豐富。一是軍事遺留。這裡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歷代在這裡都發生過激烈的戰爭、戰鬥。遺留下來的軍事遺產,如軍事器械,軍事裝備較多;被戰爭淘汰的戰勤人員多,這些人都是從戰爭的血與火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作戰經驗豐富,有良好的武術造詣,知道戰爭需要什麼,練什麼才真功夫,什麼是花拳繡腿。為民眾學習武術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二是文化遺留。武術創作大部分是具有文化 功底的人,經過學習研究而創作出來的。沒有創作,必錄譜諜,以求長期留存,已成習慣,所以歷代的武術文化遺存比較多,為後世學習者的學習提高創造了良好條件。三是三教遺存。農村村村有廟宇,城區走百步必有一廟,廟廟都有戲樓、舞樓,都有研文習武的場所。

四、人文遺產眾多。博愛是五帝和夏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商周時期的副文明化中心。夏商周曆代帝王的文風、學風都會對民風民俗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如大禹治水的責任感,夏啟的晚年已發生了諸子爭立的動亂,他的小兒子武觀發動叛亂,想用暴力奪取繼承權,幾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統治。夏啟讓彭伯壽率師出征西河,平定武觀的叛亂。這種不為私利所亟盼的情懷對形成河內人不講情面的民風起到重大影響。夏桀與殷紂的孔武,對民風尚武的風氣也形成了重大影響。

第五節

懷商對內家武術發展的歷史作用

博愛武術即千載寺武術在明清時期大發展已經達到鼎盛時期,千載寺武術的發展為懷商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作用,促進了懷商的發展。

所謂懷商,顧名思義應該是懷慶府商業。但是,懷慶府八縣中除了河內縣(博愛縣)其他縣成為規模的商業,甚為了了。唯獨河內縣(博愛縣)的商業如火如荼,經營全國的的大商號如經營藥材業的杜盛興、協盛全;經營鐵鍋業王泰順;經營竹編業和電石業的西復興;經營鞭炮業的王順興、高寶興、傅正興;經營鹽業的振興鹽場等等,大的商號十數家,小的商號數百家。構成了明清時期的懷慶府的商業繁榮。

明清時期的商貿活動貨幣制度是以金、銀、銅錢的銀兩個數結算的,攜帶不便。數額大的生意,一次交易就是千兩、萬兩;特別是年終決算的時候,需攜帶大量的金銀貨幣,這就需要對貨幣的運送加以保障,由此,新興了一種行業:保鏢業。清化是武術之鄉,武術種類多,人才輩出,武術家、鏢師很多。這些武術家、鏢師就成了各商號運送金銀的保障者。博愛是河南山西陝西南北經濟交流中心。博愛縣的武術發展為眾多的懷商的商業運輸、貨幣交流提供了安全保障;懷商經濟發展刺激了武術產業的發展,開拓了習武之人的就業門路。一是保鏢業。大批的習武人員被保鏢行業僱傭,走南闖北押鏢送鏢。二是武教頭人數增多。許多人到全國各地開設武術學校,辦班授徒。三是保安業繁榮。許多官宦人家為了家道平安,多僱傭武師,白天教授子弟習武,晚上看家護院。

千載寺武術在河內縣(博愛縣)的傳播非常廣泛,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如社會的不安定,農村的宗族械鬥,民族的尚武之風,俠義俠客思想等習武之人的身體狀況在缺醫少藥的社會也起到了示範作用,凡是習武者身體健康,有活力,壽命期長,也為農村習武活動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造成農村習武成為風尚,村村都有習武人,社社都有武術隊、武術學校、習武場等武術活動場地。廣泛的習武活動造就了許多高端的武術人才。這些人才的出現,成為懷商的發展的強烈的推動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僅清化鎮就有鏢局十二家。每家鏢局有鏢師三五十人不等;這些鏢局、鏢師為懷商保駕護航,

例如杜盛興商號對武術人才非常重視,重要表現在與千載寺的關係上。杜盛興在千載寺專門設有隆興會館,接待前來清化經營懷藥的香港和外國客商。杜盛興家族的墳塋就在千載寺不遠,千載寺神像的彩繪、描金都是杜盛興商號出資。並且在孫思邈殿前刻有「懷藥王碑」一通,碑內表示,只要杜盛興存在,千載寺無論何時彩繪、描金神像,都由杜盛興商號出資。

清化商貿活動的發展,刺激了清化保鏢業的發展壯大;清化保鏢業的發展,保證了清化商貿活動的安全發展。據在民間考察得知,直到清末民初,清化鎮還有鏢局十二家。

明清時期,博愛基本村村都有武術,大的叫武學,小的叫武場。剛開始學武是群教群學。大帶小,老帶新。長輩們人人都是老師,發現不足,都及時示範、指正。中等以上層次是徒弟擇師而學,老師擇徒而教。這樣提高很快。其中,太極、心意、通臂、八極四大拳、心意六合槍練習者最多,鏢師很少只會一種武術的。都是以一個拳種為主修,旁及其他拳種。這樣的結果就出現了多拳種兼容的狀況。比如,趙中原的五虎運氣捶,就兼容心意六合拳與太極拳。現在的白猿通臂、猿仙通臂,就是兼容了太極拳與通臂拳而創造出來與原始通臂拳有別的通臂拳。這些鏢師大都是轉益多師,各拳種內都有太極拳的影子。太極拳提高了拳師的綜合素質。

3、懷商與鏢師鏢局之間是僱傭被僱傭關係。懷商的鏢師有兩種。一是商號自己培養的鏢師。各個商號都自辦有武術學校,商號內部小的押鏢活動,用的都是商號自己培養的鏢師。大宗的押鏢、路途遠的押鏢大都是僱傭鏢局押鏢。內部鏢師與鏢局鏢師報酬結算辦法不一樣,商號自己培養的鏢師大都是年薪制。商號與鏢局的酬金結算辦法,大都採取單宗鏢物標的結算的辦法。每一種鏢物由雙方協商標的物價格,先預支一部分,押鏢任務完成後一次付完。明清時期的商業分四大類。一是工商業,如煤礦開採,鹽礦開採,絲綢業等。二是手工業,如清化花炮,清化紙扇,清化竹篦,清化菸葉,柏山缸,期城黑礬,清化編織。三是商業貿易。從事懷藥的杜盛興,協盛全;綜合經營西復興。王泰順的鐵鍋業。四是金融業。如魏同錢莊。其中,王泰順、協盛全、杜盛興,在全國各地的商號都在一百家以上。

6、杜盛興對博愛武術發展的影響。

商業文化與武術文化發展的好關係是利用互相、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關係。商號自辦武校,培養武師,聘請鏢師,為習武之人提供了就業門路,鏢師保鏢為商號的貨物、金融,提供了安全保障,商號對武師、鏢師的需求,壯大了習武之人的隊伍。商號與武術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共同發展。懷商文化與武術發展的相輔相成關係比較突出的是懷商巨子杜盛興商號。

杜盛興商號,主要經營四大懷藥懷山藥、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等藥材;後以經營麝香聞名全國,是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杭州的胡慶余堂等著名商號的供貨商。商號遍布全國,有走遍全國不住別家客棧之美稱。

杜盛興聞名全國的經營項目:麝香;產自雲貴川等地。其特點一是稀少;二是難以捕捉。麝是一種小動物,麝香就是麝的肚臍。傳說打麝必須一槍中的,把麝打死,如果打不死,麝就會先將麝香吃掉,以作自救。三是獵戶大都在深山居住,購買需要進入深山。杜盛興生意越做越大,來往貨物、銀兩,往返全國,都需要大批的保鏢人才。先是聘請鏢師,後來隨著保鏢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多,開始自辦武學堂,培養自己的保鏢人才。保鏢業在杜盛興商號的支持下,推進了中華武術在博愛的發展。河內縣丹河東部的清化鎮許多商號都開班了武學堂。如清化二地方的王順興等。

1、杜盛興商號與千載寺隆興堂

唐村有四座武學,分別為隆興堂、心意堂、群英堂、恆心堂。隆興堂位於千載寺北面數十米,人才濟濟。杜盛興商號與唐村相距一公里左右,地塊相連,種地是地鄰,平時是村鄰,兩村姻親也不在少數。於是,杜盛興的東家就找到隆興堂協商,讓隆興堂協助杜盛興開辦武學堂,培訓保鏢人才。杜盛興商號承諾,凡是千載寺的修繕、佛像的金粧,平時的香火錢,都由杜盛興負責。為信守合約,杜盛興商號和隆興堂還在千載寺前立碑刻一通,將雙方協議載入史冊。見於隆興堂與杜盛興的特殊關係,杜盛興的重要客人,香港、南洋的客商都在隆興堂招待,洽談業務。

2、杜盛興武學堂與猿仙、白猿通背拳

隆興堂以普及無極通背纏拳為宗,兼及其他拳種的武學堂。無極通背纏拳是柏山李氏二世祖李孜所創。李孜,字公勉,貢生,明洪武四年洪洞移民時,其父在移民路上與押解官兵發生口角被打致死,分派移民時,將李母所領子嗣三人寄養在千載寺。李孜自幼在千載寺、三聖祠、太極宮習文習武,研究武學經典,融會貫通楊妙真六合槍、無極養生武功的原理和陰陽神韻,精通六合槍神技,其纏槍功夫為至妙,在千載寺比武獲得武魁的稱號。他根據楊妙真槍法的通沉槍和司馬氏的槍法、千載寺的無極養生武功,編創了108式通背槍和108式無極通背纏拳。永樂年間考取忠武校尉,相當於從六品武官。李孜先後在山東巨野、登州傳授108勢通背拳;在山東蓬萊傳授108勢通背槍,在江蘇淮陽一帶傳授通背拳、槍。

通臂拳到清朝中葉形成了三大派系。

第一派系,是原創的無極通背纏拳派系;主要有博愛七方村郭永富傳到山西洪洞的無極通背纏拳和博愛貴屯村三街、義溝村等全縣約有幾十個村子都練習無極通背纏拳。山東蓬萊、登州;江蘇蘇州、揚州;浙江杭州、龍山;河北天津、秦皇島、廊坊等地也都流傳無極通背纏拳。

第二派系,是少林寺為代表的猴派通背拳。明嘉靖三十四年,少林寺牽頭組織千載寺武魁分配到十二個地方招收抗倭槍師。千載寺武魁李盛春,法號天際,是柏山村李氏第六代,被分配到少林徵召槍師。《千載寺山聖門太極宮武魁李盛春傳碑》載:「李公盛春,法字天際。嘉靖壬午,河內懷人。少習文武,千載寺門。無極通背,六合槍棍;聖門比武,槍棍拳魁。嘉靖癸丑,募抗倭寇。山陽南遊,嵩山傳武;少林棍魁,槍拳征吳,剿倭義勇,旌表金牌。晚休靈岩,居玉庵嗣;禪武資深,滅盜護佛。九十四壽,圓寂歸故。三教葬儀,蔭澤鄉賢。」李盛春是槍棍大家,精通無極通背纏拳等武術。他將無極通背纏拳、六合槍棍傳授到少林寺。少林寺僧人根據寺僧年輕、彈跳好,出拳快,身法小的特點將無極通背纏拳進行了再創造,創造了猴派通背拳。猴派通背拳名稱很多,有靈明石猴,赤尻馬猴,通臂猿猴,六耳獼猴等支派,但是根底還是少林通背拳。

第三派系,是流傳於焦作地區的猿仙、白猿通背。白猿、猿仙兩種通背拳實質上是一派,稱呼不同而已。特點是將無極通背纏拳與無極養生武功相結合而改編,形成了舒展大方的拳架,柔中寓剛的勁路。在博愛也有幾十個村莊練習。這兩種通背拳動作大同小異,都承認董成是創拳的始祖。說起董成,不得不說趙郭董氏。趙郭董氏在杜盛興武術學校當武術教師、武術學員的不少,有所創造的也不少。最起碼兩種拳術與趙郭董氏都有關。一是猿仙、白猿通背拳。我到趙郭考察兩次,觀看過趙郭董氏的家譜,意欲尋找董成的記載。負責修家譜的董福貴說:董氏家譜在文革時已經失傳,現在的家譜是根據土地證,分家的分單編寫的,遺漏之處不少人。家譜上寫的人名都是大號,沒有寫乳名的。聽說我們一位先祖武功非常了得,在杜盛興武學當武術教師,清乾隆年間人,疑是董成。另外,千載寺自唐代起都有武林戒律,「未成功器,勿名師門。」這是博愛的武術都不很出名,許多歷史難以追究的的根本原因。綜上所述,董成是趙郭村人的可能很大。至於說董成被蛇咬傷,或者深山老猿所傳那就是民間編造的傳說罷,可信度幾乎為零。可作董成是趙郭說資證的,是董政、趙中原所創五虎運氣錘。五虎運氣錘是由杜盛興武學堂的教師董政、趙中原所創。其特點是將無極通背纏拳、心意六合拳融為一爐。董公單名一個政字,武貢生出身,武功學養深厚。董政與趙中元除了教導杜盛興武學堂子弟習武外,還收了本村著名弟子董成齋。董成齋生於1897年,卒於1996年;享年99歲。深得先師養生之精髓!關於五虎運氣錘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李景炎傳趙中原是不可相信的,因為前提不存在。創五虎運氣錘的前提是必須精通通背拳、太極拳、六合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出自唐村心意堂,沒有資料證明此拳曾經傳到趙堡鎮。也沒有資料證明李景炎隨陳清平學習的是六合拳、心意六合拳;也沒有資料證明陳清平教過或者精通通背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3、杜盛興商號與陳氏太極拳的發展

陳氏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北靠沁河,南鄰黃河,由於兩河的阻隔,消息

比較閉塞,陳家溝拳師陳延熙、陳發科父子能夠到北京做家庭武行師爺全靠杜盛興商號的提攜與幫助。陳氏太極的兩次外傳,都與杜盛興商號有密切關係。

陳延熙到杜嚴府上傳授杜毓澤太極拳。

杜嚴(1875--1938),字友梅,河南博愛縣清化鎮二街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式甲辰科第十一名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後留學日本政法大學。回國後,授職翰林院編修,京師豫學堂監督。派赴河南籌備咨議局。清宣統元年(1909年)當選河南省咨議局議長,後歷任河南省民政長,河南省都督府秘書,河南省第二屆眾議院議員及廣西省政務廳長等職。杜嚴在北京任職期間,通過杜盛興商號掌柜禮聘陳延熙至府教授其子杜毓澤陳氏太極拳。杜毓澤拜師的時間是1915年,在他十八歲時,恭執弟子禮,從延熙習陳氏太極拳老架(即現在的小架太極拳),陳延熙之太極拳造詣很高,所授者拳勢甚低且極開展而寓緊湊。陳延熙年事高后,告老還鄉,推薦其侄子陳銘標至杜府當護衛,並續傳授杜公新架(現在的老架)和炮捶。由於杜嚴與陳家溝的特殊關係,陳鑫寫成《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後,柱著拐杖,徒步五六十里,來請杜嚴寫序。

杜盛興與陳發科到王尹文府上傳授王鶴林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第二次進北京,是受在北京任職的清化鎮十街王尹文聘請至北平教授其子王鶴林太極拳。王尹文,出身武術世家,其父親曾經經營一家鏢局,是清代清化鎮十二家鏢局之一。王家鏢局中有一位李姓拳師,清化八街人。一日與鏢主在一起喝酒,酒至半酣,李姓鏢師對王鏢主說:大哥,咱們干鏢師,每日過的是刀頭舔血的日子,傷痕累累。將來咱發達了,有了出頭之日,不能讓別人給咱當保鏢?王鏢主說:老弟我也正作此打算,幼子尹文,頭腦聰明,是讀書的料,非我武林中之物。我打算讓他好好讀書,將來好另謀出路。王尹文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一直讀書到大學畢業,後來到日本留學,與正在日本的孫中山相識,追隨孫中山革命。孫中山擔任民國大總統後王尹文先後做過國民革命政府的參議員、眾議院;河南省的參議員等。其子王鶴林幼年體弱,王尹文乃經在北京的杜盛興掌柜杜芾堂引介,敦聘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到京施教,時為民國17年,即1928年。陳發科抵京後被安置於「覃懷會館」。陳發科在王家院落單獨施教五年。王鶴林後來談及此事說:民國十七年間,余適童稚之齡,身體孱弱,奉父命從先師陳福生先生學習陳氏太極拳,經我師悉心傳授,並嚴加督導指點,初習一年即感精力倍增,疾病消除,復經五年之勤練無間,遂奠定今日之健康體魄。

杜毓澤、王鶴林於全國解放前夕都到了台灣省。杜毓澤成為在台北傳授陳氏太極拳的宗師;王鶴林成為在台中傳授陳式太極拳的宗師,二人均為陳氏太極拳就在台灣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