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青年,「破圈」在路上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3T09:31:57+00:00

戲台上,他們一身古代打扮咿咿呀呀唱歷史;生活中,他們亦是潮流時尚的「小仙女」「小鮮肉」——當代戲曲青年,背靠歷史基奠,面朝時代洪流,這些年輕的傳統文化傳承者,正帶著對傳統與現代的思考,奔跑在「破圈」路上。

  戲台上,他們一身古代打扮咿咿呀呀唱歷史;生活中,他們亦是潮流時尚的「小仙女」「小鮮肉」——當代戲曲青年,背靠歷史基奠,面朝時代洪流,這些年輕的傳統文化傳承者,正帶著對傳統與現代的思考,奔跑在「破圈」路上。

  奇思妙想,戲曲也有如此「玩兒法」

  現在,天津評劇院青年演員齊梓路的抖音帳號已經有1.8萬粉絲。不過,兩年前剛開始拍短視頻時,她還處於懵懂狀態,拍了幾條都不太成功。

  「相較於我們習慣的舞台節奏,網絡短視頻的節奏更快,內容上更要『直給』。還要了解流行的視頻形式,再把戲曲的優長和特色融進去。」碰壁後,齊梓路慢慢找到一些「網感」。

  於是,經過前期精心籌劃和辛苦拍攝製作,齊梓路的「水袖天津」短視頻新鮮出爐。巧妙的鏡頭語言,既展示了戲曲水袖絕活,又帶大家欣賞了古文化街、鼓樓等津門美景。這樣的「玩兒法」,引來許多網友點讚,驚嘆傳統藝術之美。

齊梓路拍攝「水袖天津」短視頻

  付出有了收穫,齊梓路特別開心。而且,這種開心和舞台上收穫掌聲的開心不一樣——是一種「破圈」的興奮。

  此後,齊梓路又拍了很多短視頻,有水袖、手絹等技巧的展示或教學,也有化妝、卸妝等幕後揭秘,漸漸地還開起直播,用網絡新手段宣傳戲曲。

  戲曲青年總有奇思妙想。京劇的拖腔難唱,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的彭芳宇有妙招:把婉轉變換的聲腔,畫成直觀的波浪圖案。前不久,彭芳宇發了一段自己在老年大學畫波浪圖案教唱的短視頻,點讚數很快破萬。有網友稱讚圖案「好用」,也有網友調侃圖案「像心電圖」,更有人直接「點菜」,想讓彭芳宇再畫其他難學的唱腔。大家喜歡,彭芳宇錄短視頻更有動力。

  為戲曲發出洪亮正聲

  當傳統戲曲走在娛樂方式多元的時代,當古老藝術交到年輕人手中,戲曲青年們又是怎麼想的?

  「我有個根深蒂固的想法:我這輩子就是唱戲的,就是忠於舞台。我覺得每個戲曲人應該都是如此。戲曲是值得堅守的中國文化,更需要我們用年輕的方式弘揚。」齊梓路袒露心聲。

  在這個過程中,齊梓路也有困惑。「我拍過一段唱京劇的視頻。我是評劇專業,京劇唱得根本不過關,視頻形象上也沒什麼裝扮,就是閉著眼邊敲節奏邊唱,比較隨意。其實從專業角度講這個視頻很一般,但因為有娛樂性,很快就有兩萬多點讚。」

  平衡「娛樂性」與「專業性」,是戲曲青年思考的問題,他們更擔憂的是一些「流量」對戲曲藝術的誤讀、誤解。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小生演員劉佳朋有一段親身經歷:「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挺火的人介紹京劇小生真假聲結合唱法的由來,其解釋是『演繹男孩變聲期的音色』,但實際上小生的行當年齡是在男孩變聲期之前,小男孩聲音比較高昂,又為了區別於女聲,才用真假結合的唱法。我就發評論,感謝他宣傳京劇的同時,也做了一些正確解釋。可我的影響力沒那麼大,最終被淹沒在評論之中。」

彭芳宇、劉佳朋玩轉新媒體

  面對這樣的無奈,劉佳朋覺得戲曲青年更要站出來。「我有一個小夢想,就是把自己的帳號做好,在網上能有更多的話語權,這樣才能為京劇發出更大的、正確的聲音。」

  放眼網絡,戲曲根在舞台

  為了夢想,劉佳朋努力著。他在B站發布的「京劇演員在家的日常」「當《王者榮耀》呂布會京劇」等視頻,激發了不少網友對戲曲的興趣。當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與新媒體了解戲曲,戲曲青年們也直言:更希望大家走進劇場看戲。

  在戲曲青年的努力下,從網絡到劇場的轉化也悄然生發。有一次,齊梓路的直播間來了個網友,一進來就頻刷禮物,細聊才知,這位網友在北京,此前已來天津看過她的幾場戲,《茶瓶計》《花為媒》等如數家珍。還有個網友,每次看齊梓路的戲都買第一排的票,理由是:「方便給你叫好打氣兒。」

  便捷的網絡,讓觀眾和演員之間的橋樑更寬敞。齊梓路說:「我們走出去,是想讓更多人走進來。『破圈』之後,終究要回來。因為歸根結底,戲曲屬於舞台,我們的根在舞台。」

  這幾天,彭芳宇沒怎麼發抖音,因為她正在潛心投入一台專場演出的排練。面對網友們的「催更」,彭芳宇也期待著,能跟網絡上的朋友們在劇場相見……(天津日報記者劉莉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