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紅雷:社會企業:從馬克思到孔夫子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3T13:11:01+00:00

會議由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等聯合主辦,特邀原籍海南的當代著名儒學家、中山大學黎紅雷教授發表主旨報告:《社會企業:從馬克思到孔夫子》。


2021年12月3日上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瓊粵對話會」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會議由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等聯合主辦,特邀原籍海南的當代著名儒學家、中山大學黎紅雷教授發表主旨報告:《社會企業:從馬克思到孔夫子》。

黎紅雷教授指出:「社會企業」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提出的概念。按照馬克思的設想,按照資本發展的內在規律,「個人資本」將轉化為「社會資本」,「個人企業」將轉化為「社會企業」。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東方企業家,在實踐中已經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從「個人資本」到「社會資本」、「個人企業」到「社會企業」的探索與思考,從而為馬克思與孔夫子實現了某種意義上跨越時代和地域的思想關聯。

眾所周知,《資本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書。馬克思通過對「剩餘價值」的剖析,揭露了資本剝削勞工的秘密。但與此同時,馬克思並不否認資產主義推動現代社會生產力的歷史功績。

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對現代社會的貢獻,要歸功於市場經濟的作用。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奠基者亞當·斯密看來,一個人對於資本的運作,其目的並不在於增進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和利益。但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來引導他去達到促進社會利益的結果,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還要更大。也就是說,一個人行為的社會效果不是以其動機為轉移的,謀求自利的行為也可能促進公共福利的增長,私人資本的運作也可能促進社會利益的提升。

馬克思與亞當·斯密的最大不同,就是他從一開始就不相信私人資本具有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屬性。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利潤是私人資本追求的唯一目標。為了榨取利潤,私人資本家可以拋棄一切道德的外衣,踐踏一切世間的法律,甚至挑動戰爭禍害人類,這哪裡還有什麼「社會公共利益」可言!

一方面,資本主義確實推動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私人資本又在肆無忌憚地戕害著人類的文明。如何馴服「資本」這頭怪獸,使之真正地造福於人類社會呢?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為「資本」同時也是為人類社會的福祉指出了發展的前景。馬克思指出:「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裡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並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林史達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4-495頁。)

這段話真是可圈可點,為我們全面認識「資本」的屬性指出了明確的方向。首先,「資本」是人類社會的創造,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的生產力。其次,「資本」既可以表現為「私人資本」,也可以轉化為「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最後,在「社會資本」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企業」,與「個人資本」所形成的「個人企業」相對立,即可以避免私人資本的弊病,超越私人企業的局限,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馬克思的天才設想真是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如果我們只讀《資本論》第一卷,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資本是個壞東西」;而讀了《資本論》第三卷,我們卻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社會)資本是個好東西」。質言之,馬克思並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反對「資本」,而是反對「私人資本」而肯定「社會資本」。從「私人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從「私人企業」轉化為「社會企業」,正是「資本」從「壞東西」變為「好東西」的關鍵!

如何從「私人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從「私人企業」轉化為「社會企業」 ?馬克思並沒有進一步深入的探討。令人稱奇的是,在地球的另一邊,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東亞企業家卻在自己的實踐和思考中,似乎找到了這種轉化的途徑。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是從其企業經營的實踐中切身體會出來的。他重新思考了公司存在的意義,總結出公司的經營理念——「追求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幸福, 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作出貢獻」,作為企業追求的目標。

正是基於這種「利他之心」的經營理念,稻盛和夫先後創辦和領導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京都陶瓷和日本第二電信電話公司,並受日本政府委託,臨危受命,出任破產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長。在稻盛和夫的掌舵下,日航在宣告破產重建的第二年,就實現了扭虧為盈,並再次上市,實現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其「秘密武器」就是「利他之心」的經營方式。稻盛和夫指出:「也許大家會認為,歸根到底,『利他之心』是倫理道德範疇內的語言,與企業經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我認為,經營者具備『利他之心』,與提升企業效益這兩者之間,絕不是相互矛盾的。相反,如果想把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那麼經營者就必須提高自己的心性,把『利他之心』、把『為社會為世人盡力』這一條,作為企業經營的基礎。」

現代市場經濟,自亞當·斯密以來,都是推崇「以利己動機而推動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但是,由於對利己動機缺乏堅實有力的約束機制,致使其肆無忌憚地惡性膨脹,以致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罔顧公義的行為大行其道,最終將市場經濟的價值和作用推向了其當初設計者所期望的相反的方向。在這個意義上,稻盛和夫「利他之心」 經營哲學的理論和實踐,可以說是對以往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撥亂反正,對於當代中國和世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稻盛和夫有沒有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資本論》第三卷,我們不得而知。但據公開的資料表明,稻盛和夫十分尊崇儒學,其最高信仰「敬天愛人」,顯然來自孔子的「惟天為大」和孟子的「仁者愛人」;其所遵循的「利他」精神,恰恰也來自儒家的思想觀念。據《論語》記載,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一位經商的弟子、被稱為「儒商鼻祖」的子貢,就曾經問老師孔子:「如果能夠廣泛地給人民施予恩惠,又能救濟大眾,怎麼樣?這可以說是仁了吧?」 這種「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利他」精神,切切實實成為歷代儒商的思想基因,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質言之,稻盛和夫正是秉持儒家所賦予的「文化資本」,而突破西方企業家同行的局限,走上了從「私人資本」到「社會資本」、「私人企業」到「社會企業」的康莊大道。

「文化資本」(capital culture)是當代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對一定類型和一定數量的文化資源的排他性占有。正如西方人獨特的文化資本「新教倫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一樣,東方人獨特的文化資本「儒家倫理」推動了資本主義的改進。這正是東亞儒家文化圈企業家能夠「回應」馬克思的天才設想,推動「私人資本」向「社會資本」、「私人企業」向「社會企業」轉化的秘密。

儒家經典《大學》明確指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在儒家看來,財富取之於民就應該用之於民。財富聚集在當政者手裡,民眾就會離心離德、流散而去;財富疏散給廣大民眾,民眾就會同心同德、聚在一起。從根本上說,有了民眾才會有國土,有了國土才會有財富,有了財富就要與民眾共享。

儒家的上述財富共享思想雖然是對國家組織及其當政者說的,但其原則同樣適用於商業組織及其領導者。受此影響,中國明清時期的山西商人(晉商)發明了著名的「身股制」。他們將商號的股份分為銀股和身股,銀股是財東(相當於股東)投資商號的合約資本,對商號的盈虧負無限責任;身股是財東允許掌柜等重要夥計以人力(而非資本)充頂股份,可以參與分紅,但不對商號的虧賠負責。在利益分配上,身股與銀股同權同利,都是在工資之外對利潤的分紅。唯一的不同在於,身股不得轉讓,「人在股在,人走股沒」。

縱觀古今中外的經濟史,「身股制」堪稱一個偉大的創造。它第一次將「人力」與「資本」並列,成為經濟組織利益分配的基本要素。這不僅超越了西方企業奉為圭臬的「股東資本主義」,而且為馬克思關於「從私人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私人企業轉化為社會企業」的天才設想提供了一個東方儒家色彩的解決思路。

在當代中國,不少儒商型企業家正在積極推廣「身股制」。例如深圳華為公司的「員工分享制」,其8萬多名員工全部購買並持有華為的股份,而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的持股比例只有1.4%。再如寧波方太集團的「全員身股制」,其一萬多名員工,凡是在方太工作滿兩年以上者均可按不同比例參加身股分紅,最高者拿到的年度分紅甚至相當於全年的工資收入。又如東莞泰威公司的「天地人和股份制」,其51%的企業股權由創始股東捐出成立公益基金,以促進社會大眾、天地萬物的和諧共生,剩餘之49%的51%,即25%由創始股東捐出成立全員績效分紅股份,讓全體員工分享企業的成長。最後剩餘的24%(49%的49%)為企業原始股東持有。

這些現代企業的「身股制」改革的深度和力度都已經超越了晉商當年的框架,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一致遵循儒家的思想和教導。華為深圳總部刻碑樹立的公司信條是「小勝靠智,大勝在德」,把儒家所倡導的「德」作為企業的最高追求。方太集團則將《論語》中的「修己以安人」作為企業最核心的經營之道。 其董事長茅忠群解釋道:「『修己』,有兩個主體,一個是企業家自身,一個是全體員工。每一個人都要修己,修身心,盡本分。然後『安人』,是讓人心安定。主要有兩個對象群體,一個是員工,一個是顧客。如果把自己修煉好,同時把顧客、員工安頓好,企業還會不成功?還會沒有利潤嗎?」東莞泰威「天地人和股份制」的靈感來自孟子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其董事長李文良論述道:「沒有天地萬物,則沒有人類,沒有人類,則沒有企業員工,沒有企業員工,何來股東?可以這樣比喻:天地萬物是企業的大父母,全體員工是創始股東的小父母。因此,如果企業的原始所有者拿出企業所有股權的一半以上來回饋天地萬物,同時,拿出剩餘的一半以上來回饋企業的全體員工,那麼,則天下大同矣!」

黎紅雷教授最後指出:中國當代企業家汲取孔夫子的思想智慧,落實馬克思當年的天才設想,推進從私人資本到社會資本、私人企業到社會企業的轉化,將 「老闆」與「員工」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將「所有者」與「管理者」的積極性融合在一起,將「貢獻」與「分配」的質和量聯結在一起,從而為企業的「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可靠的基礎。這就表明:誕生於兩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蘊藏著解決當代企業與社會發展難題的不朽智慧。「孔夫子」和「馬克思」,在這裡完全可以交會互通,以共同造福於當代人類世界!

責任編輯:PDH 審核:冬日陽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