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主教--張栻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4T16:26:01+00:00

淳熙元年(1174)二月,春寒料峭,隱山一片空寂冷清。一個惆悵的身影在胡氏父子長眠的墳冢前恭敬地鞠躬。他就是把湖湘之學推向空前盛況的理學大師。張栻(1133-1180)。張栻不是第一次來拜謁先師和師祖,上一次來祭掃墓已是三年前。這一次。他是因公事赴桂林,特意繞道在湘潭稍事停留。

淳熙元年(1174)二月,春寒料峭,隱山一片空寂冷清。一個惆悵的身影在胡氏父子長眠的墳冢前恭敬地鞠躬。他就是把湖湘之學推向空前盛況的理學大師。張栻(1133-1180)。

張栻不是第一次來拜謁先師和師祖,上一次來祭掃墓已是三年前。這一次。他是因公事赴桂林,特意繞道在湘潭稍事停留。

張栻下了馬,走入深長的幽徑,又一次來到碧泉潭。潭水清澈依舊,他忍不住拿出碗,舀了一盞,入口果然還是當年一樣甘甜清涼。書堂里聽不到當年的人說話,只有即將綻綠的春樹相互遮掩。多麼希望約定以後還回到這裡,做一個趕牛扶犁的老農啊!

這裡的回憶太多,他的思緒甚至還要回到更模糊的幾十年前。那是1137年,他還是個掛著鼻涕的4歲小頑童,跟隨謫居永州的父親張浚來到湖南。湖南成了他一生中逗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張浚是有名的抗金名相,與胡家人交情很深厚,於是也讓兒子到隱山會見了胡安國父子。 張栻在陪胡安國爬隱山的那年起,就開始跟著張浚攻讀經書。父親的悉心教導和自己的聰慧好學,使他14歲時就「可語聖人之道」。

紹興二十年(1150),年輕的張栻奉父命至碧泉學習,以胡宏為師。當年的小娃娃已長成翩翩少年了。張栻住在碧泉書院期間,把自己的書堂命名為「勿齋」。

紹興三十一年(1161),28歲的張再次到碧泉書院拜見胡宏,這件大事後被記載進了《先儒宣公張子年譜》。交流幾句下來,胡宏立即斷定這是塊大器之材,毫不掩飾欣喜之色說:「聖門有人,吾道幸甚!」張栻就此正式行拜師儀式,接過恩師的衣缽。大約是看到學說後繼有人,心頭的顧慮放下了,幾個月後,胡宏就溘然長逝。

湖湘之學的薪火就這麼匆匆傳給了張栻。

乾道二年(1166年),張栻三十四歲。劉珙在鎮壓李金起義之後,即在潭州重修嶽麓書院,於乾道二年完全建成。劉珙對張栻的學問一向敬佩,請張栻主教嶽麓書院。張栻對劉珙重修書院之舉極為稱讚,作《潭州重修嶽麓書院記》。至此,張栻來往於湘江兩岸的城南、嶽麓兩書院講學授徒,傳道授業。書院辦學的宗旨是宣傳理學的思想、反對功名利祿之學,並在繼承胡宏學統的同時,開展學術交流和探討,從而形成和確立了具有自己學術特點的湖湘學派。張栻辦學的規模已遠遠超過當年胡宏主持的碧泉書院,這樣,湖南學派的重心從衡山轉移到了長沙。張栻講學授徒的活動與宋初以來,社會矛盾尖銳突出,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提倡儒學,宣揚三鋼五常思想分不開。當時書院林立,人才輩出,各理學大師都創辦或主持書院講學,促進了宋學的發展和理學各派的形成。南宋時期,湖南文化發展,人才之盛,實與張栻講學於嶽麓、城南兩書院分不開。黃宗羲評價說:「湖南一派,在當時為最盛。」(《宋元學案·南軒學案》)這說明張栻講學授徒,確立湖湘學派的影響之大。同年,張栻著《諸葛忠武侯傳》成。乾道三年(1167年),張栻三十五歲,主講嶽麓、城南兩書院。著名理學家、閩學代表人物朱熹聞張栻得衡山胡宏之學,並在長沙講學授徒。由其弟子范念德林用中陪同,從福建崇安啟程來到長沙,與張栻「會友講學」,並展開學術辯論。這是兩人的第三次會面。朱熹抵達長沙時,受到張栻的熱情款待。朱,張兩人在一起討論了《中庸》的已發、未發和察識、涵養之序以及太極、仁等理學的重大理論問題,相互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這是宋代理學中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和以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學術觀點的辯論。朱、張兩人的學術觀點產生某些分歧,以至展開較大的爭論。這次辯學,以朱熹大體上接受張栻的觀點而告結束。但事後不久,朱熹又提出新的疑問,否定了張栻的觀點。兩人的辯學和相互影響,開創了書院自由講學的新風,對於加強各學派之間的學術交流,促進學術思想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次張栻、朱熹的「潭州嘉會」共兩個月的時間,兩人相與講學於嶽麓、城南書院,附近的學者聞風而至,聽者甚眾,一時盛況空前,成為嶽麓書院史上的大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