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7T00:45:27+00:00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是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於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17年建立的國王學堂和1324年建立的麥可學院。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是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於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17年建立的國王學堂(King’s Hall)和1324年建立的麥可學院(Michaelhouse)。三一學院也因擁有眾多的著名畢業生和校友而名聲顯赫,如培根、巴羅、牛頓、拜倫、丁尼生、懷特海、羅素、摩爾、哈代、米爾恩、維根斯坦等。三一學院孕育了無數的偉人,有「世界學院」之稱。

三一學院的院長不是由學者選舉產生,而是由王室指定。三一學院傳統上被認為是劍橋最貴族的學院,為英國王室普遍的就學選擇。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國王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格洛斯特的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of Gloucester)、格洛斯特和愛丁堡的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of Gloucester and Edinburgh)和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均畢業於此。三一學院擁有卓越的國際學術聲譽,到目前為止,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有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如約瑟夫·約翰·湯姆遜(Joseph John Thomson)、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 Edward Meade)、約翰·肯德魯(John Kendrew)、沃特·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亞倫·克盧格(Aaron Klug)戴維·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等。

三一學院位於劍橋的三一街,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同時,它也擁有劍橋大學中最優美的建築與庭院,包括大庭院(Great Court)、納維爾庭院(Nevile’s Court)、新庭院(New Court)等。此外,在三一學院大門(Great Gate)對面,即三一街東面還有一個休厄爾庭院(Whewell’s Court)。今天學院依然保留著最古老的建築,可一直追溯到中世紀時期國王學堂所使用的學院鐘樓,鐘樓上的大鐘直到今天還在為學院報時。

三一學院大門高聳,建有四座都鐸磚砌成的角樓,宛如宏大的城堡。學院大門入口處有亨利八世的雕像,威嚴的國王左手托著一個象徵王位、頂上帶有十字架的金色圓球,右手卻舉著一根椅子腿。據說,本來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徵王權的金色節杖,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個學生惡作劇,悄悄地爬上去把王杖抽出來,用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奇怪的是,幾百年來竟然沒有任何人去管它。劍橋人不僅聽其自然,而且還津津樂道地不斷向新生和遊人介紹這個「精彩」的故事。

三一學院大門外北側的一塊綠草坪上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蘋果樹,是1954年從牛頓故鄉伍爾索普莊園花園裡的蘋果樹後代移植過來的。我們在劍橋經歷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從未見過這棵樹結果實。

亨利八世是都鐸王朝第二任君主,是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國王。他是英王亨利七世與伊莉莎白王后的次子,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懂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和希臘文,愛好詩歌和音樂,並能作曲演奏。亨利八世還喜歡打獵,並且擅長馬術、射箭、摔跤等,可謂博學多才,能文能武。亨利八世也是音樂家、作家和詩人。他最有名的曲子是《與好夥伴一起消磨時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這首曲子也被稱為「國王的歌謠」。他還是最早研習全球地理的歐洲統治者。亨利八世與劍橋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畫像在劍橋隨處可見。

學院大門另一面,即面向西位於大庭院的一面是國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其妻「丹麥的安妮」(Anne of Denmark)和他們的兒子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後來的國王查爾斯一世)的雕像。牛頓於1679年—1696年間居住在大門北面的樓里,就是大門(Great Gate)與禮拜堂(Chapel)之間第二層的房間裡,他曾在這裡寫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劍橋大學期間我們曾無數次地走進三一學院,也曾探訪牛頓居住過的小樓,樓高為三層,牛頓的房間並無任何標識。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名利場》(Vanity Fair)的作者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1811-1863)後來也曾在同一樓的第一層居住過。1829年,薩克雷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只待了一年多一點。據說薩克雷在社會活動方面成績斐然而學術上卻平庸無為。在劍橋期間,他曾為本科生期刊《勢利人》撰稿,參加學生會的辯論活動,但他熱衷於擊劍、喝酒、玩樂等,最後沒有取得學位就離開了大學。

《龐貝的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的作者愛德華·布爾渥-利頓(Edward Bulwer-Lytton, 1803-1873)也是三一學院的學生。192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2003年7月,本書作者之一曾遊歷了義大利的龐貝考古遺址。公元79年8月24日,那不勒斯灣地區海拔1277米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 強烈的火山活動噴出的岩漿、火山碎屑物質和氣態噴出物把山下的龐貝城全部湮沒,一座原本充滿生機的城市頃刻之間被極其灼熱的岩漿所凝固,瞬間即成了一座死亡之城。後來我們在閱讀愛德華·布爾渥-利頓的《龐貝的末日》時仿佛昔日充滿生機的龐貝古城再現眼前。

曾就讀於三一學院的另一位文壇巨匠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他是20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納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4月22日,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他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執教於多所大學,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三一學院顯赫的學術地位和氣派的庭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人。從遊人充滿敬意的眼神中,不難看出人們對這所學院的無比崇敬之情。三一學院的整個建築群在17世紀初時進行過大規模的整修,是在當時的院長托馬斯·納維爾(Thomas Nevile)的親自設計和主持下完成的。三一學院的大庭院既不是正方形的也不是矩形的,無論是草地還是道路都不對稱,三座門塔沒有一座位於配樓中央。庭院是哥德式風格,四周是精美的校舍和古老的建築。庭院裡面有一座伊莉莎白時代修建的噴泉,水聲潺潺,不絕於耳。據說當年還是三一學院學生的拜倫曾在噴泉池裡洗澡,學院的管理人員對此極為惱火。學院的禮堂在庭院西面的中部,也是學院餐廳。餐廳很大,前面牆正中懸掛著亨利八世的全身畫像,兩側牆上掛滿了名人畫像。餐廳有一條通道,可通向納維爾庭院。餐廳即禮堂北側的建築是院長室。

三一學院的禮拜堂位於大門的右側,即庭院的北面,是由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都鐸(Mary Tudor)和女王伊莉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資助,建於1555—1567年。

一天,我們再一次來到三一學院禮拜堂,虔誠地推門而入,前廳擺放的6尊令人肅然起敬的名人大理石雕像映入眼帘,他們分別是被譽為「三一之子」的牛頓、培根、巴羅、麥考萊、惠威爾和丁尼生。牆壁上布滿了三一學院傑出畢業生的半身像和銘牌。來到這裡的人們都會放慢腳步,心懷敬畏。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Grantham)附近的伍爾索普村,1655年 12歲 入格蘭瑟姆中學——國王學校(King’s School)學習。1661年,就讀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5年獲文學士學位。1727年3月20日,牛頓在倫敦病逝。

1661年,牛頓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成為三一學院的減費生,靠為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在這裡,牛頓開始接觸大量自然科學著作,經常參加學院舉辦的各類講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數學等。牛頓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他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並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牛頓系統地學習了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笛卡兒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巴羅的《數學講義》及韋達等許多數學家的著作。其中,對牛頓具有決定性影響的要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它們將牛頓迅速引導到當時數學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1664年,牛頓被選作巴羅的助手,1665年,牛頓獲文學士學位。1668年,牛頓獲得碩士學位。1669年,巴羅為了提攜牛頓而辭去了教授之職,26歲的牛頓晉升為數學教授,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等。巴羅讓賢,在科學史上一直被傳為佳話。

在劍橋訪學期間出於對牛頓的敬仰,我們曾兩次赴英格蘭林肯郡(Lincolnshire)的伍爾索普莊園(Woolsthorpe Manor),即牛頓的出生地艾薩克·牛頓莊園(Isaac Newton Manor)和埋葬地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探訪名人的遺蹟,有一種朝聖之旅的感覺。

大庭院的北側即禮拜堂入口西側的建築是國王愛德華塔樓(King Edward’s Tower),建於1428—1432年間,是這個庭院最老的建築。塔樓上有一個大鐘,是1910年安裝的。大鐘下方是愛德華三世(King Edward III)的雕像。塔樓下方的拱門又叫「國王門」(King’s Gate)。大庭院的南側即對應於國王愛德華塔樓的南端是女王門(Queen’s Gate),建於1597年。拱形門上有女王伊莉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的雕像。

此外,在大庭院和劍河中間還設計了另一個納維爾庭院(Nevile’s Court),庭院的命名來自托馬斯·納維爾(Thomas Nevile),但是這個庭院的整體風格要到17世紀末由建築大師克里斯多福·萊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設計的圖書館矗立起來之後才算完整。庭院的南面、北面和西面均有美輪美奐的迴廊建築,東面是禮堂的西側面。庭院中是一長方形草坪。庭院西面是萊恩圖書館,圖書館的屋頂上佇立著四座石像,從左至右分別代表的是四門最古老的學科:神學、法學、醫學和數學。樓下是萊恩圖書館迴廊。納維爾庭院南面的庭院是新庭院,新庭院的西門可通往劍河,過三一橋(Trinity Bridge)沿著後園的林蔭路向西,再過三一門(Trinity Gate)即可到達王后路。

17世紀晚期最傑出的圖書館非三一學院的萊恩圖書館莫屬。圖書館僅從外部難以揣摩這棟建築的內部設計,它的樓梯比外面看起來低得多,幾乎和拱門的頂部齊平。這樣萊恩爵士就能將書架設立在牆壁及其直角處,形成一個壁龕,光線從兩邊高處的窗子投射進來,照亮整個大廳。如今我們看到的古樸而又獨具匠心的書架、書桌和書托全都出自於他的構思,圖書館也因他而得名。

在三一學院圖書館約20萬冊藏書中,學院圖書館的核心萊恩館保存著1820年前出版的圖書,近5.5萬冊。圖書館的盡頭正中是拜倫的大理石雕像。這尊雕像是由丹麥著名雕塑家貝特爾·托瓦爾深(Bertel Thorvaldsen)完成。館藏珍品包括聖保羅的「使徒書信」(Epistles of St Paul)副本、牛頓注釋過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初版、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Alan Alexander Milne)的《小熊維尼》(Winnie- the-Pooh)手稿等。

圖書館裡有許多展櫃,在圖書館中間通廊的兩側,展示著一些名人的珍貴手稿和實物。我們在一個展櫃裡看到有一個圓形小盒,裝著牛頓的一縷頭髮,還有牛頓的作品《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和他用過的筆記本、懷表和手杖。一個展櫃裡保存著拜倫的一封親筆信,同一展櫃裡我們還看到了《小熊維尼》的手稿,標註年代是1926年。此外,我們還在展櫃裡見到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的4本日記,其中有1本被標註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一本,還有他的一些打字文稿。後來我們又多次來這個圖書館參觀,發現展櫃裡的展品是變換的。2015年10月16日,我們和一位新加坡朋友再次來到圖書館,發現展櫃裡維根斯坦的4本筆記本這次只看到一本,展櫃更換了展品。遺憾的是,圖書館裡不允許拍照。

三一學院的畢業生和院士約翰·雷(John Ray)是一位英國博物學家。在17世紀時,他是第一個提出要對物種進行分類的人。1627年11月29日,約翰·雷出生於英格蘭艾塞克斯(Essex)的布萊克諾特利(Black Notley)村。他16歲入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49年,成為三一學院的一名教師,主講希臘語、數學和人文學科。約翰·雷的代表作有《英格蘭植物目錄》、《植物新方法》、《植物史》等。

大名鼎鼎的詩人拜倫也畢業於三一學院。這位天生跛足的蘇格蘭貴族在中學時代就有「激情公子」的外號。在劍橋大學,他初次顯露了卓越的詩歌才華和諷刺的鋒芒,也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他在大學二年級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詩集《閒散的時光》。他在校時風流倜儻,熱衷於拳斗、騎射、豪飲、賭博、游泳。他常游泳的地方是在格蘭切斯特的劍河上游,現稱「拜倫潭」。他風流倜儻,熱衷於酒色。為了戲弄「不准養狗」的院規,他竟養了一頭性情溫馴的小熊。他在給一位女士的信中說:「我有了一位新朋友,是世界上最好的,它是一隻小熊。當我帶它來這裡時,他們問我準備怎樣處理它,我的答覆是:它應該參加院士的選舉。」1809年21歲的拜倫在劍橋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拜倫自認為他在劍橋大學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1814年,拜倫回到母校,詩作《恰爾德·哈羅德》帶來的聲譽使他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劍橋人似乎忘記了這個三一學院的浪蕩公子在校時的種種不檢點。在喝彩聲中,拜倫從未像現在一樣感覺到劍橋大學對自己有著如此重要的意義。

拜倫成為三一學院歷史上最具反叛精神的一名學生,也是劍橋大學浪漫派三傑——拜倫、柯勒律治和華茲華斯中最年輕的一位。但是,驚世駭俗的一代詩聖死後朋友欲將他的一尊大理石雕像放進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卻遭拒絕,理由是此人生前有傷風化。最後是三一學院念舊情,接納了拜倫的雕像,並將其放在萊恩圖書館南端中間最醒目的位置。

提到三一學院,則不能不提一位蜚聲國際的大學者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卻是作為一個數學家而聞名於世的。1890年,羅素18歲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哲學、邏輯學和數學。羅素提出了著名的「羅素悖論」,對20世紀初關於數學基礎的論戰產生過極大影響,導致了第三次數學危機。此後羅素的研究範圍擴展到哲學、邏輯學、物理學等諸多領域。他既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也是極具盛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被西方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等。1908年,羅素成為學院的研究員並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50獲諾貝爾文學獎。

古老的三一學院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習俗,一項有趣的傳統則是讓新生在報到的第一天正午鐘樓敲鐘時圍繞大庭院跑完一圈。學生必須在鐘樓鐘聲一結束,大約43秒的時間內跑完長達367米的庭院。另外,五月舞會是劍橋大學每一學年結束時各個學院舉行的舞會,其中三一學院的舞會最負盛名。這場每年一度的豪華舞會可以說是劍橋學生社交活動的年度大事件,從晚上9時正式開始一直到次日清晨,學生們以徹夜狂歡的方式來慶祝考試結束。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1838年,當時是為了慶祝三一學院划船俱樂部力拔頭籌。但第一次正式以「五月舞會」命名卻是在1866年。

舞會當天,衣著光鮮的學生在學院門口排著蜿蜒曲折的長隊等候入場。光是服裝上的爭奇鬥豔就讓人目不暇接。三一學院的著裝要求是男士必須身著燕尾服、黑褲、白襯衫和白領結,而女士則穿著拖地長裙加禮帽和手套。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個國家各具特色的華麗晚禮服。各種音樂、舞蹈、喜劇等娛樂項目。除了音樂和舞蹈,人們還能享用各種美味佳肴,午夜還有大型焰火助興。

20世紀中期,在聞名世界的英國劍橋大學裡,接連爆出驚人的克格勃間諜事件。「劍橋五傑」(Cambridge Five):蓋伊·伯吉斯(Guy Burgess)、唐納德·麥克林(Donald Maclean)、吉姆·菲爾比(Kim Philby)、安東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和約翰•凱恩克洛斯(John Cairncross),都是20世紀30年代,也就是二戰開始前在劍橋大學就讀。唐納德·麥克林是劍橋大學三一學堂的學生,其餘4人都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成員。這5位劍橋學子出身英國上層社會,因反對法西斯主義而同情共產主義者,他們在畢業前都被蘇聯的情報機構所招募。畢業後曾身居英國最高權力機構要職,卻秘密為蘇聯克格勃提供了幾十年的重要情報。「劍橋五傑」是克格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克格勃始終認為這5位來自劍橋的間諜是那時招募來的最實幹的優秀外國間諜。

蓋伊·伯吉斯和安東尼·布朗特都是劍橋秘密組織劍橋使徒社(Cambridge Apostles)的成員。社團成員大部分為本科生,也有少數研究生,成員主要來自國王學院、三一學院和聖約翰學院。劍橋使徒社成員都是堅定的反納粹主義者。

蓋伊·伯吉斯,帥氣而有魅力,一生狂飲的酒徒,永遠張揚的同性戀者。他曾任英國BBC廣播主持人、英國軍情六處探員、英國外交部部長秘書等職。唐納德·麥克林,身材高大,英俊瀟灑。他是一個十足的酒徒和同性戀者。他曾任英國駐法國、美國、埃及等國的外交官員。吉姆·菲爾比,出生於印度,記者、英國軍情六處探員。他也是這幾名間諜中最重要的一個。此人性情古怪,常常在公開場合批評英國的種種政策。菲爾比還是一個公認的花花公子,結過四次婚,而且有過無數情婦。菲爾比叛逃後任克格勃顧問,曾獲列寧勳章。菲爾比死於1988年,死後哀榮備至,和眾多蘇聯將領同埋於革命公墓,頭像也印上蘇聯郵票。安東尼·布朗特,同性戀者,傲慢冷淡,英國藝術史學家和著名的雙料間諜,即英國「軍情五處」情報員和蘇聯間諜。約翰•凱恩克洛斯,1944年加入英國軍情六處。根據俄羅斯檔案,在1941—1945年之間,他為前蘇聯情報機構提供了5832份文件。

參考文獻:

孫克勤、孫博撰文和攝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