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國學?如何學懂國學?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5T09:08:42+00:00

但如果你問一位學物理學或是化學等等學科的人,他不會說自己在學「西學」,因為西學這個詞太廣泛了,其下有很多科目,哲學、物理學等等。

龐雜的國學

國學是一個很泛泛的稱謂,其相對於西學,即西方的學術,國學就是指中國固有的學術。但如果你問一位學物理學或是化學等等學科的人,他不會說自己在學「西學」,因為西學這個詞太廣泛了,其下有很多科目,哲學、物理學等等。

那國學之下自然也包括各種科目,而且在當今人們的眼裡,其下所包含的科目或許有點兒太多了,甚至可以說有點兒龐雜。唱兩句京劇,也算是國學,讀本《西遊記》也算是國學,甚至舞獅子、皮影戲、抖空竹都算是國學了。

哪是糟粕,哪是精華?

對於古代中國的文化遺產,人們常說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但哪個是糟粕,哪個是精華呢?人們卻常常是把古人眼裡的雜草認成了仙株,反把古人認為的至寶貶低為糞土。真叫人啼笑皆非!

比如說所謂的四大名著,在古人眼裡,那些都是稗類,所謂稗官野史,茶餘飯後取樂的閒書。而如今卻成了「經典」,好像中國古代只有這麼幾部閒書野史似的。但可笑的是,反倒不重視甚至是不知道五經四書。更有一類無知之輩,反要貶低《易經》八卦是什麼「封建迷信」!這不是把白米飯往泥坑裡倒,反要吃田間雜草嗎?(註:稗,音bài,本意為田間雜草,似稻而非稻者。)

國學四科

那所謂的國學應當包含哪些科目呢?古人眼裡的經典都是什麼呢?

遠的不說,就說民國年間的新儒家第一代代表人物熊十力先生,就在《讀經示要》中將中國古代學術分為四科:義理、經濟、考據、辭章。下面就此四者做個簡單介紹。(可見,當時學人尚存古意。)

義理

古人首重義理,而五經四書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講述義理。

《詩》、《書》、《禮》、《易》、《春秋》,闡述義理最豐富者當然是《易經》。所以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十分看重《易經》。但《周易》經文本是卜筮之書,孔子的《十翼》才開啟以義理解經這一途。

但也正因為《易經》的卜筮的用途,所以才免遭秦火。但到了漢代,講《易》者以孟喜、焦延壽、京房為代表,卻都以象數解《易經》,而沒有沿著孔子《十翼》重義理的途徑發展。相比之下,漢人卻特重《春秋》,尤其是《春秋公羊傳》。因為《公羊傳》認為,孔子的《春秋》是為後世立法,而這個繼承周代正統的就是漢朝。

直到宋代,二程兄弟才首倡《大學》和《中庸》,後來與《論語》、《孟子》合成為四書。到了南宋,朱子用了將近一生的精力為此四書作集注和章句,從此四書便成為了包含義理最豐富的經典,以至於勝過了五經。

經濟

這個經濟不是現在人們通常理解的「經濟學」,而是經國濟世之學。

莊子雖然是個道家,但他對儒家的見解卻也非常透徹。莊子稱儒家為內聖外王之學。上面所說的義理,便是教人正心誠意的內聖之學,而此處的經濟便是外王之學。

但可惜的是,從歷史上來看,凡重視內聖者便輕外王,比如宋明理學,最後都淪為迂闊空談;而凡重視外王經濟者,又都沒有內聖的功夫,比如商鞅申韓,最後又都淪為刑名刻薄之法。

其實,儒家自然迂闊,但他的迂闊無用不在只有內聖而無外王,而是他的內聖就是外王。凡在內聖之外去另尋外王經世之方的,最終也都會淪為權謀。用現在的話說,儒家可謂是理想主義。

考據

所謂考據,首先是文字語言上的,這在古代稱為小學。漢代的注經,直到清代的漢學、樸學,都以小學為主。

這種對文字的考據研究,不僅是以傳世的文字文本為對象,而且也會注意到出土的古物上的文字,如青銅器、石碑等,這在古代叫做金石學

除了文字上的考據,還有對古代制度器物的考證和研究。比如究竟什麼是周代的辟雍,歷來就有不同的考據說法。

辭章

此類相當於今天的文學和修辭學,其原也是出自五經,比如《詩經》、《春秋左傳》。

歷來古人都認為《左傳》是文章的典範。雖然在漢代因為受到楚辭的影響,興起了漢賦,但賦也是源自《詩經》,是賦比興之一法。但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這種駢比華麗的辭藻有些過頭,到唐代中葉,韓愈才提倡回到先秦時的平實文風,這就是所謂的古文運動

總結

當然,此四者首重在義理,其他三者都是義理的輔助。而對義理的論述又載於五經四書,尤其是宋儒提倡的四書,闡述義理更加純粹(如果不論象數和術數,當然也包括《易經》)。

可見這裡哪有剛興起幾百年的京劇的地位,而今人卻標榜其為「國粹」,甚哉其謬也!(最後說一句,就是將崑曲稱為「國粹」,也比稱京劇為「國粹」靠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