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親屬稱謂 | 追根溯源,「父母」兩字究竟是怎麼來的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7T22:53:47+00:00

現在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有些親屬稱謂正在逐漸淡化,同時隨著年輕人接受西方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有些人已經分不清親屬之間的稱呼了。

現在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有些親屬稱謂正在逐漸淡化,同時隨著年輕人接受西方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有些人已經分不清親屬之間的稱呼了。


但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管今後如何發展變化,傳承了幾千年的親屬稱謂,應有了解的必要,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父母

《爾雅》是中國的第一部詞典,成書於戰國或兩漢之間,最早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裡面按條目解釋了天文地理、禮儀器物、草木蟲魚等眾多內容。《爾雅·釋親》中,就專門解釋了親屬間的各種稱謂。


大致來講,親屬稱謂分為血親稱謂姻親稱謂,這也是每個家族、每個人社會關係的基礎。對每個人來講,關係最為緊密自然是父母。


根據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所說,「父乃斧之初字。石器時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父與斧是同源,從最初的工具,轉而泛指手持工具,為族人獲取食物、保護族人的成年男子。



的確,在人類社會誕生早期,母系社會當中共同撫養幼兒,聯繫氏族的紐帶以母親一方為主。《商君書·開塞篇》中說,「天地設而民生之,當此之時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到了後來,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中,明確提出,「父」是規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長,是帶領、教育子女的人。自家族制度形成始,便將一家之長稱為「父」。


同時,在先秦的文獻中,「父」也有一種讚美、尊敬的稱呼,用以尊稱特別有德行的人。


在現代漢語稱謂中,在向他人提到自己的父親時,可以稱家父、家嚴,這是謙稱,但絕對不能用來稱呼別人的父親。在交談時,提到對方的父親,更禮貌的稱呼是「令尊」



而母字,其起源與「女」是同一字。春秋之前,「母」常寫作「女」。先秦女性人物的「字」中均綴以「女」字,正是對該人的一種尊敬的體現。例如:婦媯(隱公八年)、婦姜(宣公元年)。


在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中說:女,通常幼女;母是成年女性。母的甲骨文線條,象徵著一位婦女跪坐著,哺育嬰兒。母,本意是母親,也可以作為女性長輩來講。



現代漢語稱謂中,在向他人提到自己的母親時,可以稱家母、家慈。父嚴母慈,兩者在家庭教育中的職責顯而易見。同樣,這也是對自己母親的謙稱,不能用在別人的母親身上。在談話時,稱呼對方的母親應為「令堂」。



先考 先妣

在古時,如果父母去世了,一般不能稱亡父亡母,需要敬稱先考、先妣。唐代張九齡在 《追贈祭文》中寫道:「謹以醢脯庶羞之奠,敢昭告於先考先妣之靈。」


先考,對已離世的父親的稱呼;先妣,是敬稱去世的母親;已去世的父親,合稱先考妣。


「先」是亡的諱稱,也是敬詞,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逝長者的尊敬。



據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考工記》解釋,「考,成也;妣,媲也」。大意就是,父親完成了自己的功業,也把兒女養育成人,盡到了責任與義務,可以安心了。而母親輔助父親,以德儀影響和教育子女,對家庭也有很大貢獻,德義與功業可以與父親相媲美。


在後來慢慢的發展中,又出現了顯考、顯妣。顯考的顯,是彰顯去世的長者德行美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