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長江網 發佈 2024-05-06T17:57:29.927525+00:00

長江網訊(記者包孟 通訊員魯黎)2月25日上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的2022「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終評揭曉,十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天門唐馬台遺址群、武漢盤龍城王家嘴遺址、赤壁大湖咀遺址、荊州城牆11號馬面遺址、十堰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西道院區)入選。

長江網訊(記者包孟 通訊員魯黎)2月25日上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的2022「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終評揭曉,十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天門唐馬台遺址群、武漢盤龍城王家嘴遺址、赤壁大湖咀遺址、荊州城牆11號馬面遺址、十堰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西道院區)入選。

「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旨在梳理2022年度湖北考古最新成果,展示湖北考古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揭示長江中游文明燦爛成就。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啟動後收到全省各地數十個考古項目報名,2月15日公布初評結果,共12個項目入圍終評。2月18日,於湖北省博物館舉行評選終評會,經過省內外考古文博界專家評審,最終評定出以上六大項目。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介紹,入圍本屆湖北「六大」終評的考古發掘項目覆蓋地域廣,遺蹟種類多樣,遺址內涵豐富,發掘課題意識強,發掘精細化和規範化程度高,多學科合作緊密,全面展示了2022年度湖北考古豐碩成果,進一步豐富了長江中游文明的歷史脈絡,提升了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十堰鄖陽學堂梁子遺址,在2022年發現了『鄖縣人』3號頭骨,這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為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講好東方人類故鄉先民演化和文化發展的故事,提供了關鍵節點的重要依據與信息。」

2022「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

十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

鄖縣人3號頭骨出土照。通訊員魯黎 供圖

學堂梁子遺址位於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坐落於漢江北岸、曲遠河口西邊。新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徵;該化石處在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演化關係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化石及文化證據。新的發現為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講好東方人類故鄉先民演化和文化發展的故事,提供了關鍵節點的重要依據與信息。

天門唐馬台遺址群

唐馬台遺址油子嶺文化時期彩繪陶片。通訊員魯黎 供圖

天門唐馬台遺址群位於天門市石河鎮姚家嶺村七組,西北距石家河城址約5公里,東南距龍嘴城址約1.6公里。唐馬台遺址群發掘出一批從油子嶺文化時期至後石家河時期,地層疊壓關係清楚、年代序列完整的考古學實物資料,其中油子嶺文化時期遺存最為豐富,這對於學界探討油子嶺文化內涵、演變序列、源流,提供了大量經科學發掘的考古學資料,尤其是發現的一批內容豐富的彩繪陶,其中與太陽有關的簡筆圖案反映了油子嶺文化先民樸素的宇宙觀,為研究油子嶺文化人群的精神信仰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發現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的列罐制度及特殊的祭祀習俗,在江漢地區屈家嶺文化中發現極少,為研究屈家嶺文化的葬禮、祭禮及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較為特殊的新材料。

武漢盤龍城王家嘴遺址

王家嘴H16⑥、⑧出土陶器。通訊員魯黎 供圖

盤龍城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地處大別山余脈與江漢平原間的過渡地帶。2022年是21世紀盤龍城考古工作的第10年,王家嘴地點發現一批年代屬於夏商之際的遺存,為揭示盤龍城聚落的始建年代、認識早期中原王朝對長江流域開發提供了重要線索。王家嘴堤內和堤外的堆積面貌和性質相近,均以房址為核心,南北兩側分布有灰坑。部分房屋面積規模較大,結合出土的印紋硬陶、原始瓷,以及獸面紋陶片等,王家嘴應為一處等級較高的居址。獲取了大量土壤、炭樣樣本,已發現有一定數量的植物種子碳化顆粒。這是盤龍城遺址首次有系統地發現的商代早期植物考古遺存,為認識盤龍城及長江中游商代聚落環境和早期人類生業積累了材料。

赤壁大湖咀遺址

大湖咀遺址出土錫扁壺。通訊員魯黎 供圖

大湖咀遺址位於咸寧市赤壁市高新區赤馬港辦事處夏龍鋪社區三組,地處長江南岸、幕阜山北麓的交通孔道。2022年對城址進行地形測繪和三維建模,初步確認城牆、護城河的結構,明確城址範圍。該遺址年代跨度較大,主體年代大致從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是目前在長江以南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城址。從出土器物觀察,該遺址曾先後受到大路鋪文化、周文化、楚文化等文化的影響,呈現出階段性變化的特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述文化因素對大湖咀遺址呈現出強勢輻射的特點。大湖咀城址廢棄的年代下限正好可與新店土城的年代銜接。推測楚人據有此地後將城址遷移到距此不遠的新店。隨後秦滅楚統一六國,設郡置縣,又成為統一帝國的基層行政單位。

荊州城牆11號馬面遺址

荊州城牆11號馬面位於荊州市荊州區北城牆東段。通過本次發掘,首次發現明代磚牆直接修建在五代~宋代城牆之上的「牆包牆」重要現象,解開了本段牆體的年代之謎、結構之謎以及沿革演變之謎。在宋代三期城牆內護坡上發現一條完整的磚砌排水溝,其中有2件「鄂」字銘文磚出土,為研究古代城牆附屬建築及城牆磚製作與來源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該段磚城牆最早建於五代時期,經後世不斷增補修建,歷經千年,使用至今而從未間斷,是我國持續使用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磚城。該段城牆所反映不同時期的城牆結構、營建方式、營造技術以及城牆功能,為多視角闡釋荊州城的歷史信息提供考古學材料,為科學復原荊州城市的演變提供重要的考古實例,同時也為南方地區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與借鑑。

十堰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西道院區)

五龍宮鎏金銅製真武頭像

五龍宮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五龍宮村,五龍峰山麓的一個凹谷內,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九宮八觀」之一,西道院是五龍宮高階道士修行居住區。已發掘遺存最早年代為宋代,主體建築營建於明永樂年間,繁盛於明嘉靖萬曆年間,衰敗於明末至清康熙年間,廢棄於清乾隆至道光年間。遺存攜帶信息極為豐富,涉及多個研究領域,涵蓋了我國宋元明清時期的政治、宗教、民生、文化等多方面歷史信息。部分遺存類型(五龍祭祀法壇和永樂投龍簡)更是全國首次發現,其歷史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全國少見,填補了相關學科的研究空白,對豐富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的文化內涵有著重要價值。

【編輯:謝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