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論述200條,你看那一條對你有用

書法密碼 發佈 2024-05-06T18:28:37.995092+00:00

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為。書法亦就佛法,始於戒律,精於定慧,證於心源,妙於了悟,至於極也,亦非口手可傳焉。

(1)古之善書者多壽,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為。

(2)書法亦就佛法,始於戒律,精於定慧,證於心源,妙於了悟,至於極也,亦非口手可傳焉。

(3)內典《金經》云:「非法非非法。」書家悟得此訣,何患食古不化。

(4)惟筆軟則奇怪生焉。——蔡邕《九勢》句

(5)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誠中形外之一證。

(6)渣滓去,則清光來,若心地叢雜,雖筆墨精良,無當也。故揚子云:字為心畫。

(7)昔人有聯語云:夫復何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書亦當知此意。

(8)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書亦如之。

(9)「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作書須有此氣象。而其細心運意,則又如穿針者束線納孔,毫釐有差,便不中竅。

(10)明窗淨几,筆墨精良,於時抽紙揮毫,以繪我胸中之所有,其書那得不佳!若人聲喧雜,紙墨惡劣,雖技如二王,亦無濟矣。

(11)一部《金剛經》,專為眾生說法,而又教人離相。學古人書,是聽佛說法也。識得秦漢晉唐書法之妙,而會以自己性靈,是處處離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12)每日焚香靜坐,收拾得此心,潔潔淨淨,讀書有暇,興來弄筆,以自寫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惜余未之能也。

(13)作字須敬,非僅欲字好,即此是學。味明道此語,謂作字能主一無適,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4)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氣,不食其質。

(15)心粗氣浮,百事無成。書雖小道,亦須靜定。

(16)冷看古人用筆,勿參以雜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7)離形得似,書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8)黃山谷曰:「詩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余謂書亦不可鑿空強作,神與古會,便自工耳。

(19)握筆之法,虛掌實指。指聚則實,指實則掌自然虛。

(20)死指活腕,書家無等等咒也。指死則筆直,腕活則字靈。

(21)逆筆起,最得勢。褚河南書,都逆起,隸法也。

(22)字須筆筆送到,到筆鋒收處,筆仍提直,方能送到。

(23)作楷須明隸法,作隸切忌楷氣。作隸須有萬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氣象。

(24)用筆最忌妄發筆力。筆鋒未著紙,而手已移動,則浮而輕,蓋力在外故也。

(25)「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此兩句極盡書法之妙。意到筆隨,不設成心,是上句景象也;無垂不縮,欲往仍留,是下句景象也。

(26)初學臨書,先求形似,間架未善,遑言筆妙。

(27)作楷最重賓主分明。譬如寫一「日」字,左豎為賓,宜輕而短;右豎為主,宜重而長;中畫為賓,宜虛而婉;下畫為主,宜實而勁。

(28)筆須凌空,固也。然學者誤會斯語,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氣空筆實,方能無弊。

(29)無垂不縮,欲往仍留。《蘭亭》之妙,盡乎此矣。

(30)書貴熟,熟則樂。書忌熟,熟則俗。未能畫平豎直而遽求神妙,是猶離規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31)書貴熟後生。

(32)書無定法,莫非自然之謂法,隸法推漢,楷法推晉,以其自然也。唐人視法太嚴,故隸不及漢,而楷不及晉。

(33)學楷宜由唐而晉,隸則非漢不可。

(34)漢隸筆筆逆,筆筆蓄。起處逆,收處蓄。

(35)初學,但求間架森嚴,點畫清朗,斷勿高語神妙。

(36)字之縱橫,猶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傾欹。

(37)筆畫極繁之字,當促其小畫,展其大畫。如《九成宮》「鑿」、「鑒」、「台」、「縈」等字皆是。

(38)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藉筆以達之,方能神似。

(39)意居筆先,形隨法立。

(40)不貴多寫,無間斷最妙。

(41)賓主、操縱、開合、虛實、順逆諸法,可以語人。外此,則欲語不得,有語反惑。

(42)既曰分間布白,又曰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何其言之不相謀耶?不知前言是講立法,後言是論取勢,二者不兼,焉能盡妙。唐代北海、河南書,真是善於取勢者。

(43)欲知後筆起,意在前筆止,明乎此,則筆筆呼應,字字接貫,前後左右,自能一氣相生矣。

(44)疏勢不補,密勢補之。《九成宮》「聖」字上畫,「舜」字下點,皆補法也。若「乃」、「力」等字,左上右下皆缺勢,無可補。

(45)筆法尚圓,過圓則弱而無骨。體裁尚方,過方則剛而不韻。

(46)熟能生巧,凡事皆然。書未熟而專事離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47)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莊子曰:「既雕既琢,復歸於朴。」善夫!

(48)秦漢之書,其巧處可及,其拙處不可及。

(49)強毫弱紙,強紙弱毫,剛柔相濟,書乃如志。

(50)工夫深,結體自穩;天姿好,落筆便超。

(51)渣滓未淨而遽言渾厚,不可也。須俟筆無點塵,微嫌薄弱,乃向渾厚一路寫去,方妙。

(52)字心貴聚,不可並頭

(53)蠅頭楷宜用大筆提空寫,勢乃開展。

(54)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纖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筆頭過小,雖清不腴。

(55)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雖瘦亦肥。

(56)晉人書,形不貫而氣貫;唐人書,形氣具貫。

(57)唐代諸賢,運筆有靜躁之分,立體有夷險之別,實則殊途同歸,無所分別。

(58)歐書用筆,不方不圓,亦方亦圓。學者欲其方,易板滯;欲其圓,易油滑。此中消息,最宜微會。

(59)唐人嚴於法,所謂法者,不過左顧右盼,前呼後應,筆筆斷,筆筆連,以及修短合度,疏密相間耳。

(60)歐書貌方而意圓;褚書貌柔而意剛;顏書貌厲而意和。

(61)臨漢碑宜有石氣,然非拳曲之謂也。問:何謂石氣?曰:不可說。

(62)顏書極神妙,以深墨重筆效之,輒不合度。問:神妙何在?曰:凡學人所不能到處,即其神妙處。

(63)學漢魏晉唐諸碑帖,須各各還他神情面目,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迨純熟後,會得眾長,又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

(64)古碑無不可學,如北朝諸摩崖,手不能摹,可摹以心。心識其妙,手亦從之。

(65)李北海書,每字上半右邊皆極欹,至末畫兩邊放平。欹故峭,平故穩,不獨北海為然,北海其尤顯者也。與其肥也寧瘦,與其肆也寧謹。

(66)褚書高明,歐書沉潛。學歐不成,刻鵠類頰鶩;學褚不成,畫虎類狗。

(67)唐碑最難學,一畫有一畫之步位,一字有一字之步位。一畫走作,即為一字之累;一字走作,即為通幅之累。若漢與六朝,自可因失得救,因難見巧,非若唐碑之一無假借也。

(68)漢隸為篆、楷中間過脈。《石門頌》篆意多;《西狹頌》楷意多。

(69)正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

(70)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

(71)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蓋草之道千百萬化,執持尋逐,失之愈遠,非神明自得者,孰能臻於至善耶。

(72)顏書貴端,骨露筋藏;柳書貴遒,筋骨盡露。

(73)山谷擘窠書,學《鶴銘》,瘦勁清栗,真出鐵石手腕。

(74)臨書,易得意,難得體;摹書,易得體,難得意。

(75)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便能如人意。

(76)不熟則不成字,熟一家則無生氣。熟在內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

(77)學一家書,知其好不知其惡,學諸家書,好惡瞭然矣。

(78)不見真跡,不知妙境;不觀古刻,孰辨敗筆。

(79)字有三品,曰庸,曰高,曰奇。庸之極致曰時,高之極致曰妙,奇之極致便不可知。

(80)古人法書,篇有篇法,行有行法,字有字法,畫有畫法,是以名帖,隻字半行不可苟且。

(81)好古不知今,每每入於惡道;趨時不知古,侵侵陷於時俗。

(82)字熟必變,熟而不變者,庸俗生厭矣。字變必熟,變不由熟者,妖妄取笑矣。

(83)初學書,先須大書,不得從小。

(84)鐘太傅云: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衛夫人云:意在筆前者勝,意在筆後者敗,二語皆佳絕。

(85)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

(86)小心布置,大膽落筆。

(87)結字因時而轉,用筆千古不易。

(88)篆字必須正鋒,須用飽筆濃墨為之。

(89)學篆字必須博古,古器之款識,神氣敦樸,可以助人。

(90)篆書中小篆、真書中小楷,非強紙不可。二體行筆,不得急就故耳。

(91)未曾從事於漢隸,而欲識晉唐楷法,恐數典忘祖,終不濟事。

(92)晉唐媲美,晉以韻勝,唐以力勝;晉人法度,難以揣摩,唐人法度,歷歷可數。

(93)智永、世南得寬和之量,少俊邁之奇。

(94)歐陽得秀勁之骨,而乏溫潤之容。

(95)顏柳得莊嚴之貌,而失之板。

(96)李北海得豪挺之氣,而失之疏窘。

(97)過庭得逍遙之趣,而失之儉散。

(98)旭、素得超逸之興,而失之怪。

(99)米元章書得縱逸之致,惜時有諧筆。

(100)趙孟頫得溫雅之態,然過於妍媚。

(101)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揚雄《法言》句

(102)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蔡邕《九勢》句

(103)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104)凡落筆結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蔡邕《九勢》句

(105)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蔡邕《筆論》句

(106)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見萬象皆類之。——鍾繇筆法句

(107)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可為強哉?若人顏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趙壹非草書句

(108)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衛鑠《筆陣圖》句

(109)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王羲之書論句

(110)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蘇軾題二王書句

(111)王僧虔書如王、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種風流氣骨。——蕭衍古今書優劣評句

(112)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王僧虔筆意贊句

(113)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孫過庭書譜句

(114)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孫過庭書譜句

(115)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故可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孫過庭書譜句

(116)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反玉輅於椎輪者乎!——孫過庭書譜句

(117)文則數語,方見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張懷瓘文字論句

(118)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於鋒茫。——張懷瓘文字論句

(119)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若精意玄鑒,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張懷瓘文字論句

(120)夫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韓方明授筆要說句

(121)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陸羽懷素別傳句

(122)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它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韓愈送高閒上人序句

(123)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書小史載柳公權句

(124)蘇子美嘗言: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歐陽文忠公集句

(125)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歐陽文忠公集句

(126)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東坡集句

(127)故仆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似言法華。——蘇東坡論書句

(128)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蘇東坡次韻子由論書詩

(129)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東坡集句

(130)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後句

(131)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東坡集句

(132)今時學蘭亭者,不師其意筆意,便作行勢,正如羨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山谷題跋句

(133)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黃庭堅論書句

(134)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已意左右。——黃庭堅論書句

(135)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黃庭堅論書句

(136)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山谷文集句

(137)凡書害姿媚是其小疵,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於放筆自然成行,則雖草而筆意端正。最忌用意裝飾,便不成書。——黃庭堅《山谷文集》句

(138)凡書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黃庭堅論書句

(139)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豈易言哉。——山谷文集句

(140)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米芾海岳名言句

(141)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別為一好縈之,便不工也。——米芾海岳名言句

(142)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米芾自述學書帖句

(143)壯年未能成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句

(144)前人作字煥然可觀者,以師古而無俗韻,其不學臆斷,悉掃去之。——趙構翰墨志句

(145)翟伯壽問於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後能之。——姜夔續書譜句

(146)與其工也寧拙,與其弱也寧勁,與其鈍也寧速。然極須淘洗俗姿,則妙處自見矣。——姜夔續書譜句

(147)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松雪齋文集句

(148)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蘭亭十三跋句

(149)學書有二,一日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崑山志載趙孟頫

(150)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趙孟頫蘭亭十三跋句

(151)右軍人品甚高,故書入神品。奴隸、小夫、乳臭之子,朝學執筆,暮已自誇其能,薄俗可鄙。——趙孟頫蘭亭十三跋句

(152)字之中點畫重並者,隨宜屈伸以變換之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之布算子。——陳繹曾翰林要訣句

(153)大率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欹;繼知規矩,戒不活與滯;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項穆書法雅言句

(154)書之法則,點畫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異,猶同源分派,共樹殊枝者。——項穆書法雅言句

(155)未書之前定志以帥其氣;將書之際養氣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於書也,無間然矣。——項穆書法雅言句

(156)古人名跡,愈閱愈作,仆性善草書,每一閱,必有所得,益知古人不易到也。——文彭六硯齋二筆句

(157)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句

(158)作書之法,在能放縱,又能攢捉。每一字中,失此兩竅,便如晝夜獨行,全是魔道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句

(159)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句

(160)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句

(161)黃山谷書如劍戟,構密是其所長,瀟散是其所短。蘇長公書專以老朴勝,不似其人之瀟灑,何耶?米南宮書一種出塵,人所難及,但有生熟,差不及黃之勻耳。蔡書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勁淨而勻,乃其所長。孟頫雖媚,猶可言也。其似算子率俗書不可言也。嘗有評吾書者,以吾薄之,豈其然乎?倪瓚書從隸入,輒在鍾元常《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散,未可以近而忽之也。吾學索靖書,雖梗概亦不得,然人並以章草視之,不知章稍逸而近分,索則超而仿篆。分間布白,指實掌虛,以為入門,迨布勻而不必勻。筆態入淨媚,天下無書矣,握入節,乃大忌。……」——徐渭集句

(162)余於書於詩於文於字,沈心驅智,割情斷欲,直思跂彼堂奧,恨古人不見我,故飲食夢寐以之。——王鐸瓊蕊廬帖句

(163)學習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也。——王鐸文丹句

(164)寫字無奇巧,只有正拙,正極生奇,歸於大巧若拙而巳。——傅山霜紅龕全集句

(165)吾極知書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紙筆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於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傅山字訓句

(166)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適發明者一笑。——傅山雜記句

(167)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傅山霜紅龕全集句

(168)筆意貴淡不貴艷,貴暢不貴緊,貴涵泳不貴顯露,貴自然不貴作意。——宋曹書法約言句

(169)作字惟有用筆與結字,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勻美。——馮班鈍吟書要句

(170)橫不能平,豎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終不能工;分布不工,規矩終不能圓備;規矩有虧,難雲法書矣。——笪重光書筏句

(171)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出於紙上,意懶則淺薄者無神,不能書畫——原濟大滌子題畫詩跋句

(172)作書之道,規矩在心,變化在手:體欲方而用欲圓,指欲實而腕欲虛,神欲行而官欲止。審量於此,方可學古人法帖。——王宗炎論書法句

(173)學書如窮經,宜先博涉,然後反約。不博,約於何反?——梁獻承晉齋積聞錄句

(174)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梁讞評書帖句

(175)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後可為人,缺其一,行屍耳。——王澍論書剩語句

(176)書著意則滯,放意則滑。其神理超妙渾然天成者,落筆之際,誠所謂不及內外及中間也。——張照天瓶齋書畫題跋句

(177)學書無他道,靜坐以收其心,讀書以養其氣,明窗淨几以養其神。——梁同書頻羅庵書畫跋句

(178)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阮元《北碑南帖論》句

(179)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豪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包世臣藝舟雙楫句

(180)外間人見子貞書不以為高奇,即以為怪誕,豈知無日不從平平實實,匝匝周周學去,其難與不知者道也。——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集句

(181)心聲心畫,無可矯為,然非刻苦用一番精力,雖人已成就,不見得全能搬到紙上。——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集句

(182)子貞用筆法:中鋒直立,運腕而指不動又不失,乃得神。筆弱而指動則大遜,凡用手之事,皆以指不動為法。——陳介祺箐齋尺牘句

(183)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劉熙載書概句

(184)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劉熙載書概句

(185)每作一畫,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於主鋒,外界出於副毫,鋒要始中終俱實,毫要上下左右皆齊。——劉熙載書概句

(186)起筆欲斗峻,住筆欲峭拔,行筆欲充實,轉筆則兼乎住起行者。——劉熙載書概句

(187)結字疏密須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然乘除不惟於疏密用之。——劉熙載書概句

(188)字體有整齊,有參差。整齊,取正應也;參差,取反應也。——劉熙載書概句

(189)學書通於學仙,煉神最上,鍊氣次之,鍊形又次之。——劉熙載書概句

(190)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劉熙載書概句

(191)字宜上半右邊欹,至末畫放平,欹故峭,平故穩。——姚孟起字學憶參句

(192)心地叢雜,紙墨精良,無益也。揚子云,字為心畫。——姚孟起字學憶參句

(193)書貴熟,熟則樂書。忌熟,熟則俗。——姚孟起字學憶參句

(194)既曰分間布白,又曰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前言是講立法,後言是論取勢。——姚孟起字學憶參句

(195)蘇子瞻云:前身相馬九方臬,意足不求顏色似,論書者不當如此邪。——葉昌熾語石句

(196)楷法人手從唐碑,行草入手從晉帖。立此以為定則,而後可以上窺秦漢,下周近世。有本有文,折衷從說耳。——沈曾植宋拓閣帖跋句

(197)學書先貴立品,右軍人品高,故書入神品,絕非胸懷卑污而書能佳,此可斷言也。——清道人遺集逸稿句

(198)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蔡邕《筆論》句

(199)字畫承接處,第一要輕捷,不著墨痕,發羚羊掛解,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朱和羹臨池心解句

(200)用筆之法,有言篆宜緩,隸宜疾。有言隸宜緩,楷宜疾。實則頓之則山安,導之則泉注。不論篆隸真草,皆當如是。——姚孟起字學憶參句


張瑞圖書法10軸


《行書六言聯句》

釋文:修竹茂林書院,喬松古木人家。瑞圖。

張瑞圖擅長書寫高軸大字,此軸雖然字徑近二尺,但字形結構安排得堅固平穩,點畫凝重厚實,筆勢互相牽連呼應,神氣不散,氣勢頗為壯闊。觀其風格規模,當為天啟年間所作。

此軸筆試奔放,點畫堅實。字形或大或小,或長或短,變化十分豐富。線條的果斷勁健,反映出其個人風格已經確立,而結體的聚斂開張,更表現出他在臨紙命筆之際,已進入心手相應,意到筆隨的佳境,應屬其中年時期的作品。

《行書獨嘯層岩第一峰詩》

釋文:獨嘯層岩第一峰,松夢向晚若為容。遙看飛鳥林間度,正憶歸僧月下逢。  

隔樹天低三五尺,當軒雲抱百千重。蒲團坐種萬緣寂,列洞風傳幾處鍾。  

似夢日堵老先生詞宗,瑞圖。

這件書法立軸的內容是張瑞圖為一位姓杜的詩人寫的一首詩。

作品上的字距緊湊而行距較寬。張瑞圖的典型書寫風格:用毛筆的側鋒,斜握毛筆書寫。字形顯出鋒利方折的姿態;行疏字密、尖筆露風,筆勢頓挫復飛揚;在章法上儘量拉開字的行距,同時充分利用字與字之間的牽引連帶。

《屏跡東湖上五律詩》

《捧節下瀛洲詩》

釋文:捧節下瀛洲,居然事遠遊。緗編留直筆,錦纜引輕舟。五月辭京洛,雙星下益州。懿親原魯衛,上客得應劉。劍閣銘何壯,琴台賦轉優。江山多勝覽,歸路及清秋。瑞圖書。

《杜甫晚出左掖詩》

釋文:晝刻傳呼淺,春旗簇仗齊。退朝花底散,歸院柳邊迷。樓雪融城濕,宮雲去殿低。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為平若詞宗先生 瑞圖

《行書杜甫五律詩》

釋文: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瀛)州。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錫飛常近鶴,杯度不驚鷗。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瑞圖

用筆冷峭,取勢方折,剛勁有力,在峭拔險勁中,饒有俊秀之姿,表現出奇逸的書法風格。

《行書七絕詩》

釋文:清曉無人知岸,。瑞圖

用筆冷峭,取勢方折,剛勁有力,在峭拔險勁中,饒有俊秀之姿,表現出奇逸的書法風格。

《行書五絕詩》

釋文:園荒蓬藋長,手鉏薙其穢。那堪蓊蔚區,中有吐芳蕙。瑞圖。

《草書蘇軾無言亭》

釋文:慇懃稽首維摩詰,敢問如何是法門。彈指未終千偈了,向人還道本無言。白毫菴瑞圖

《草書杜甫夜宴左氏莊詩軸》

釋文:楓(風)林纖月落,衣露淨琴張。暗水流花徑, 春星帶草堂。檢書燒燭短, 看劍引杯長。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果亭山人瑞圖

此軸書法熟練奔放,點畫開張。在字形處理上注重緊密變化與大小參差,強調橫向筆劃的堅實和呼應,從而避免了因縱列過長而容易出現的單調平板。用筆的方折峭拔和疾徐輕重變化更突出了作品的韻律感和力量感。從其書風面目來看,當屬天啟年間所作。

張瑞圖(1570-1641年)與董其昌(1555-1636年)、邢侗(1551-1612年)、米萬鍾(活躍於16世紀末至17世紀早期)被人們並稱為明朝四大書法家。張瑞圖出生於中國南部的福建省晉江市,擔任過各種官職。1629年辭官後,隱居故里,從事書法和繪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