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大擺迷魂陣,順民屯民不順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7T08:28:35+00:00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電影和小說時,都會給我們一個這樣的印象,那當時又是什麼情況,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這個故事。

「沖啊!殺啊!捉拿反賊!」我們在看《三國演義》電影和小說時,都會給我們一個這樣的印象,那當時又是什麼情況,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這個故事。

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個人結成三兄弟。在小說中,劉備的義,關羽的忠,張飛的猛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仔細想想,作者是在宣揚什麼?實際情況又是什麼?值得深思?

    我們邢台廣宗城北三十多里有個「紅廟村」,村東南二里有片三角地叫「迷魂陣」。這「迷魂陣」,明明是一塊平整的地,大白天,硬是弄不清方向,誰進去誰迷糊!傳說,這兩個地名,都是關羽跟張角打仗時留下的。

    黃巾起義以後,劉關張見升官的機會來了,就一塊拜了把子,投靠官府來討伐義軍。他們領著一股軍隊在河南穎川殺了很多義軍以後,又馬不停蹄帶領隊伍到河北廣宗,打算投靠劉備的老師、中郎將盧植,幫盧植攻打河北黃巾。

    誰知道走到半道上,正碰上一支官軍押送著一輛囚車往京城裡走。劉備一看,車裡的囚犯不是別人,正是盧植。他大吃一驚,急問是怎麼回事。押送的軍官說:「盧中郎與張角戰於廣宗、屢戰屢敗,久攻不下。皇上下旨拿回京師問罪。」關羽見盧植被撤職了,沒有了依靠,就勸劉備領著本部人馬回涿郡老家。

    一天下午,他們走上一座土坡,忽聽背後殺聲震天。扭頭一看,一支官軍丟盔卸甲,狼狽不堪,正拼命向北逃竄。後邊,煙塵滾滾,鼓聲震天,喊殺聲正是從那裡傳來。沒多大工夫,煙塵中衝出一支隊伍,為首一面大旗,上寫「天公將軍」;後面的兵士個個披頭散髮,黃巾裹頭,精神抖擻,奮勇追趕官兵。

    關羽對劉備說:「天公將軍就是黃巾賊首張角。你我何不就此廝殺一番,也好向朝廷請功領賞!」劉備點頭稱是,就帶領人馬衝下土坡,向黃巾軍殺來。

    張角率眾大將沖在前邊。後邊的義軍也正向前追趕,冷不防從旁邊橫衝下一支隊伍、躲閃不及、只好倉促應戰,結果吃了大虧,被劉備的隊伍殺死很多。關羽殺紅了眼。掄起大砍刀在義軍群里橫掃起來,沒有一頓飯的功夫、被他砍死的義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把那一片土地都染紅了!

    後來、管府說關羽殺「賊」有功、就在戰場旁邊的村里蓋了一座挺大的「關王廟」、立碑為紀。還把村名改叫「紅廟」。當地老百姓也順著官府改叫「紅廟」。可不是紀念關羽,而是為了紀念被關羽殺死的黃巾弟兄。直到現在,巨鹿、廣宗兩縣北部一帶的村子、都不供香關公。家家戶戶沖門牆窯里、都供香一個「宅神「」、是紅臉張角。

    再說天公將軍張角,率領義軍殺散了前邊的官軍,扭頭一看,跟在身邊的隊伍不多,後邊的隊伍都沒跟上來。知道出了意外,就趕緊調轉馬頭、回軍救援。等來到紅廟一帶,一看遍地都是自家弟兄的屍首、氣得他嗷嗷大叫。拍馬舞刀、與劉備的隊伍狠狠廝殺了一陣。此時天已黃昏、不便再戰、雙方就地安營扎塞,只等來日決戰。

    劉備的營寨扎在紅廟村北;張角的營寨扎在紅廟村十里外的柳林里。當晚、埋鍋造飯吃罷,張角領著部將,穿上夜行衣,乘著月光,悄悄騎馬來到紅廟村南查看地形。

    這是一片開闊地,全部是沙質黃土。紅廟村東南二里外,有一座古代留下的烽火墩台。墩台北沿下、有五條道溝在這交匯、都比地面低七八尺。人、鐵輪大車在道溝里行走,從地面上都看不見,墩台東邊不遠,也有一片柳樹林。張角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決心利用這地形、狠狠收拾一下關羽,為弟兄們報仇雪恨!

    第二天,張角把義軍屯在墩台東邊的柳林里,囑咐弟兄們不必出戰。看見號令搖旗吶喊。他帶領兩名大將及一百名騎兵,直奔劉備的大寨。見了關羽、厲聲喝道「關二銼子!你敢跟我決一雌雄麼?」這關羽自從投軍出世以來,還沒有打過敗仗,他生性傲慢、那裡把張角放在眼裡?也不搭話,輪刀便砍!張角也不示弱,縱馬輪刀、真取關羽。二人你進我退,左盤右旋,一場好殺!三十多個回合不分勝敗。雙方軍士看得眼花繚亂,也分不清誰是關羽,誰是張角、想上手幫忙都不敢,只怕誤傷了自己的將軍。一一因為二人穿的都是綠戰袍,戰器都是大砍刀,又都是紅臉漢子。區別只是:關羽「提刀上馬」,張角「舉刀上馬」。可上了馬打起來,雙方軍士誰也分不清了。

    他又打了十幾個回合,張角對關羽喊道:「吠!關二銼子,我擺了一個迷魂陣,你敢到我陣里打麼?」說完就拍馬向墩台跑去。關羽哪管什麼「陣」不「陣」拍馬舞刀,窮追不捨;劉備、張飛一見,急忙催動大軍,蜂湧向墩台殺來。

    這時,只見張角登上墩台,挎好大刀,從腰間抽出一把寶劍和一面三角小黃令旗。左手掌劍,右手執旗,背南面北,口中念念有詞,令旗一,說聲「轉!」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周圍的地塊都圍著墩台轉起來。劉關張和他們的士兵們立時覺得天旋地轉,個個頭暈目眩,都象沒頭蒼蠅一樣,在陣里亂碰亂撞。劉備舉著雙股劍,關羽掄著大砍刀,張飛挺著丈八矛,心裡清清楚楚要衝上墩台殺張角,不知怎的,武器落下,殺傷殺死的卻都是自己的士兵!這時,張角把黃令旗一揮,柳樹林的義軍拉鞭擂鼓,齊聲搖旗吶喊,並不衝殺。劉備的士兵在陣里東竄西撞,不管到哪個方向,都好象在黃巾軍的包圍之中。沒一頓飯光景,碰傷的,拌傷的,自相砍死砍傷的,不計其數!

    少時,張角把令旗輕輕一擺,地不轉了。劉、關、張和他們的士兵們如夢方醒,趕緊揉揉眼辯別方向,急於逃跑。正在這當口兒,天公將軍張角從懷中掏出一袋黃豆,晃了晃,吹口法氣,向空中一撒,撲楞楞變成數百精兵。個個頭裹黃巾,手執利刃,向官兵殺去!一陣混戰,官兵被殺死大半。混亂中,劉備、張飛奪路提前逃出了迷魂陣。

    看看太陽當頂,張角收了黃豆兵,將寶劍交於右手,左手拇指掐住中指內關節,披頭仰天,念動真言;之後,搶劍來了個「仙人指路」,朝天空大喝一聲「來!」霎時間黑風驟起,黑雲排空,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風、雲、雷、電都來到了,張角又來了個「烏龍擺尾」接著是「宿鳥投林」,好傢夥,這一招不要緊,只聽天崩地裂一聲炸雷,天空中飛下了五條金龍!一頭扎進那五條道溝,翻一翻,滾一滾,立時大雨如注,溝滿壕平!五條金龍各在一條道溝里張牙舞爪,推濤擊浪,駕水游騰。

    劉關張的士兵正紛紛退陣,很多人已跳下道溝,準備逃回紅廟老營。這樣一來,淹死的,嚇死的,叫水沖走的,叫金龍吞吃的,又有好幾百!迷魂陣里,只剩下關羽一人一騎了。

    單說關羽帶頭衝進迷魂陣後,先是被地轉迷了魂,辨不清東南西北,無法打仗;後來費了好大力氣,砍死不少「黃巾」卻都是些「黃豆兵」,差點兒氣破肚皮!最後又是颳風又是下雨,手下的兵逃的逃,死的死,剩下自己一人再也不敢與張角作戰,急忙催馬逃到溝邊。

    關羽正想騎馬涉水過溝,忽見一條金龍,張開血盆大口向他撲來。他一勒馬韁,總算沒有滑到溝里。張角這時也跳下墩台,向關羽殺來!關羽前有溝擋,後面追兵,再也沒有平時那種塌眯眼的傲慢相了,又是抽馬,又是抖韁,在泥濘的溝沿上團團打轉。在萬分危急中,關羽咬咬牙死命朝紅馬狠抽一鞭,紅馬受疼不過,一聲長嘶,騰空躍起。張角趕到,手起劍落,砍下紅馬的半截尾巴,再一眨眼,紅馬已馱著關羽到了溝北,逃命去了。張角見關羽逃走,就又拿出黃色令旗,對東邊一揮,電在柳林里的黃巾軍象離弦的箭,吶聲喊,向劉備大營掩殺過去!又得了很多刀槍劍戟,鑼鼓旗帳,方才收兵。打那以後,劉、關、張就敗退幽州了。關羽把他那匹救命的短尾巴紅馬,就叫做「赤兔馬」紅廟村東南二里這片三角地,就叫「迷魂陣」,那五條過大車的道溝呢?就叫「五龍溝」。

   在過春節的時候,許多地方在家裡供香關公,可在邢台冀南老漳河一帶家家戶戶不供香關公,而供香張角,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翼南有條「老漳河」,河面比大運河還寬兩倍。兩邊的大堤也有幾十丈寬。東漢時候,這漳河水很大,堤岸上樹木成林、蔭登登的,走進去瘮人著哩!

    這樹林裡,住著三個響馬,其實是三個好漢。他們聚著八九十號人,在漳河兩岸,廣宗北部、巨鹿東部一帶殺惡霸、除髒官,替老百姓出氣。官府開頭還發兵捉拿過幾次,但這伙響馬來無蹤去無影,去幾次都提拿不住。後來朝廷里挺亂,又鬧災荒年,天下各地亂起兵造反,朝廷也就顧不上這伙小「賊」了。

    且說這大響馬,名叫陳板堂,是巨鹿大孟莊人。能開二百四十斤大弓,箭法高超,最善於指東射西;二響馬叫黨金虎,張王人。手使一桿丈八長槍,威風凜凜;三響馬叫馬有膽,閣家橋人,三節棍搶起來風雨不透。他們三個都是受苦的出身,手下的嘍羅也都是窮受苦的,因此上對老百姓都不錯。張角兄弟造反時,三個響馬帶著這夥人都隨了黃巾。

有一回,關公領兵到這一帶捉拿黃巾家屬。這傢伙見人就殺,就是婦女孩子也不放過。真是殺人不眨限,血都流成河!陳板堂、黨金虎、馬有膽三個好漢知道了,騎著馬飛奔趕來解救鄉親。三人闖入關公的隊伍,各顯本領,拼命廝殺起來:箭射的箭射,槍挑的槍挑,棍砸的棍砸。像放「草個子」一樣,一會兒就放倒一大片。

    關公正在村里殺人,忽見自己的隊伍四散奔逃。拍馬舞刀趕來一看,見三個好漢正殺官兵,勇不可當。急忙上前迎戰陳板堂。還沒等關公走近,陳板堂挽弓搭箭,朝東一指,喊聲「著!」「嗖」的一聲,箭卻向關公飛來!關公躲閃不及,「啪」箭碰到護心上。關公「啊呀」一聲,驚出一身冷汗。他再不上前交戰,只叫官兵團團圍住三人。

    趁這混戰的工夫,這幾個村的老百姓都四散逃奔了。

    三人雖然英勇,但終因寡不敵眾,力氣不濟,黨金虎、馬有膽當場戰死在亂軍之中。陳板堂死命殺出一條血路,衝出了重圍。但他多處受傷中箭,坐下馬也被砍傷。跑出十幾里,馬就因流血過多死了。

    等關公領兵離開這片地方以後,陳板堂和鄉親們找到那匹死馬,把它當作「兒」痛哭了一場並且挖了個坑,埋好,地面上安了個墳頭。過不多久,陳板堂也病死了。大孟莊的人就在村里給他修了座「陳板堂廟」,一直到民國年間還有哩!

    漳河西這幾個村,因為與關公有仇,儘管後來幾個朝代都下令供香關公,吹捧關公「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是「文武一聖人」,但他們就是不供關公;為了感謝三位好漢的救命之恩,還把陳板堂埋馬的那個村叫成「大兒莊」;東邊不遠的小村叫成「小兒莊」。後來兩村人口多了,村子大了,在兩村南邊又分出個小村,就叫「孫孫屯」。時間長了,後人把「大兒莊」、「小兒莊」叫成「大留莊」、「小留莊」,把「孫孫屯」改叫成了「前屯」。這三個村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邢台巨鹿縣有一個村,起名「順民屯」,但至今也未叫起來,為啥叫不起來?

   東漢末年,巨鹿縣東北部出了兩個奇人:一個是於家莊的宋擔山,一個是黃家屯的牛千斤。兩人都是黃臉腔、大高個兒,渾身有說不清的力氣。

    有年冬天,老宋從山西回老家,沒啥東西可帶,就相中了人家那裡的石頭磨得好,這物件在平原地帶可是挺難得。他就削了條扁擔,一頭一扇,竟把一盤大石磨喝閃喝閃地挑回巨鹿了:這一趟少說也有三百五十里!從此,鄉親們都叫他「宋擔山」,名揚全縣。

    那牛千斤呢?也不含糊!一年夏天,連下了幾天大雨。放晴不久,外村一輛大車從黃屯村東過,車上裝著滿滿的貨物。由於車太重,又剛下過雨,車軲轆一下子陷進泥水裡,任憑車把式怎麼鞭打牲口,也拉不上來。他打聽到黃屯有個姓牛的莊稼漢力氣大,就請老牛進飯鋪吃了一頓飽飯。然後老牛來到車軲轆後邊,貓下腰,吸足了氣,兩膀一叫勁,硬是把大車從泥水裡推出來了!從此,鄉親們就叫他「牛千斤」,全縣揚名。

    鬧「黃巾」那陣兒,巨鹿、平鄉、廣宗這一片的百姓都參加了。於家莊、東孟家莊、黃屯一帶的太平道徒也成立了一個營,就在黃屯安營紮寨。眾人推宋擔山、牛干斤當了首領。

    劉關張起兵以後,頭一件事就是替官府剿拿「黃巾」。他們帶兵來到黃家屯,二話不說,就向義軍大營衝過來。義軍人人爭先,個個恐後,拿起刀槍棍棒扠把掃帚,就跟官兵打起來。宋擔山、牛千斤也各輪著石鎖在官軍群里衝殺。這石鎖每個重一百二十斤,兩個就是二百四十斤。他們兩個搶起來,嗖嗖嗖掛著風聲,誰碰著不是胳膊斷就是腦袋崩,許多官兵都不敢上前了。

    義軍本來是當地的莊稼漢,沒有打過仗,也不懂得陣法戰術。雖然個個勇敢,但最後還是被劉關張的軍隊打敗了。被殺的「黃巾」遍地都是。宋擔山、牛千斤兩人,也因為中槍受傷被官兵活捉了。

    劉備叫人把宋擔山等押入大帳,說,「我知道你們是條好漢,我勸二位降了吧,給皇上出力建功,日後全家都有好處!」

    宋擔山、牛千斤聽了,冷冷一笑,說「你這條走狗,死了這份心吧!爺爺至死也不能象你這樣,替皇家殺窮百姓!」幾句話罵得劉備臉上青一塊、紅一塊,乾結巴說不出話來。

   關羽張飛在旁邊坐著,聽了宋擔山、牛千斤的話,早氣得也嗷叫起來!他們也不等劉備下令,叫幾個官兵推推搡搡把宋牛二人帶到帳外,舉起刀欲了。

    劉關張平滅了這一帶的「黃巾」以後,黃家屯和各村一樣,只剩下些老少孤寡、婦人孩子了。劉關張一來是為自己記功,二來是一聽「黃家屯」這個「黃」字就不順耳,於是就建議官府,把「黃家屯」改叫成「順民屯」了。

    再說宋擔山、牛千斤死後,那些被打散的黃巾弟兄與鄉親們一起,將二人屍首好好裝險了,埋在一座廟前邊。第二年寒食節,大家都去上墳祭祖。有人見宋擔山、牛千斤的墳地里流出一股清凌凌的水,二人的墳頭還是原先那麼大,一年來颳風下雨沒有少一點土!他回到村里一說,全村都感動啦!大夥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

    有個老人說:「宋擔山、牛千斤原來是張角的兩個臣,張角是真龍下世帝王命。二人之死是『臣先下世』;墳地里流出的清水是「龍脈』;墳頭上的土不少是表示黃巾英雄的魂靈不散,『黃天』還不死哩!」

    其實,宋擔山、牛千斤的墳頭不小,是活下來的黃巾弟兄懷念他二人,不斷暗暗給墳頭添土的結果。不過,經他這麼一說,眾鄉親更信奉張角,更信奉太平道,也更恨官府、更恨劉關張了。

    官家原以為,黃家屯改成「順民屯」以後,村裡的老百姓都成了「順民」了,不再造反鬧事了。誰知道這裡的「民」還是「不順」,仍然不斷地抗糧抗稅。就連「順民屯」這個村名兒,也根本沒人叫。本村人外出,對別人說自己是「巨鹿黃家屯」人。「順民屯」這個名字一直沒有叫起來。

是非自有後人說,以前的事情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邢台已是經濟繁榮,發展快速的都市,祝願我們的家鄉越來越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