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編《家譜》的那些事35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10:14:54+00:00

第三十五回 制篦是個技術活。左手用壓板壓著拉,拉出規定寬尺寸。正反都要拉一次,先拉竹黃的一面,刀口稍高;

第三十五回 制篦是個技術活

拉制篾片需用兩種刀具拉制。一是窄拉。左手用壓板壓著拉,拉出規定寬尺寸。二是平拉。正反都要拉一次,先拉竹黃的一面,刀口稍高;後拉竹青的一面,刀口調至需要的尺寸。

「折篦片」看似小活計,卻是個細緻技術活。

製作前的備料活完成後,接下來要做的是「折篦片」,有了篦片下面的活兒才能有序進行。

一把篦子兩面有篦齒,沒有加工整理的篦齒毛坯叫「篦片」。篦子兩面中間豎著的圓潤硬條叫「篦梁」,篦梁的作用在於方便人們手握篦子箆頭髮。兩端的白色月牙片,叫「骨檔」用牛骨製成。同樣篦兩頂端的圓形或方形蓋片叫「擋頭」也是用牛骨製成。

成品篦從表面看篦梁兩邊是一樣的篦齒。其實兩邊的篦齒不是一個整體,它是由兩片篦片沾粘組合而成,中間的沾隙被篦梁所遮掩。

製作篦片在泰州地區被稱為「折篦片」,在常州可能是稱為」編楂」,按其操作過程筆者以為叫「折篦片」更貼切。不管怎麼叫意思都一樣,就是製作箆齒坯。

這個過程在泰州被稱為「折篦片」,其實確有道理。

單個篦片寬約五公分左右,高約十公分左右。

篦片的製作步驟為①先將四根約十二三公分長的細竹絲,其中兩根稍短,一長一短為一組在下端纏線,兩根線分別連著各自的線團。②然後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揑住纏線後的雙竹絲組,分開約兩三公分,

③用右手在竹絲置放一擋片,同時右手將兩組竹絲下端的線,分別往上順時針方向繞過竹絲,這樣操作是利用繞線將擋片和兩組細竹絲連接成一個廾字行的框架,便於後續折篦片。

④細竹絲內線上放上蔑絲片,同樣將線繞一次。

⑤放上一根蔑絲同肘將線繞一次。⑥如此反覆放篦絲,繞線,直至達到規定高度,⑦將兩組竹絲頂端用線紮緊,一片本色篦片方告製作完成。

注意上面的第⑤這時放置的蔑絲是已預先製作有摺痕的蔑絲,繞線後,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移動到右側,揑住纏線後的竹絲和蔑絲處,右手同時將蔑絲順帶著往下拉一下,將蔑絲「折」斷。這個「折」在這裡用得真是恰如其份,製作一張箆片需要連續幾十次「折」斷蔑絲。

製作本色篦片和夾色篦片過程是一樣的。區別在於製作夾色篦片時有兩三種顏色。製作者在墊放蔑絲時要牢記篦片顏色的分隔要求和規律,稍不注意折出的篦片夾色會「亂碼」而不堪入目。

萬事開頭難,熟悉掌握了就一點都不難,人世間很多事能做成功,都包含了這個道理

「折篦片」用的棉線有粗細之分,棉線的粗細,決定著篦齒間的疏密。在兩組細竹絲上繞線,看著簡單,卻真正是個技術活,繞緊了篦齒疏密不均,而且影響以後抽兩組細竹絲、抽線的難度;繞鬆了篦片不成型,這樣的篦片就不能用,嚴重的三碰兩碰就散了。所以繞線要鬆緊適宜,千萬不能帶手緊或帶手鬆。

筆者領悟:仔細用心不分神,記住夾色別大意,心手合一折篦片,方能順利做完成。

說「折篦片」是個技術活,是一句實話,但就篦子製作的整個過程而言72道工序那一過程不是技術活?其技術含量和操作要求都遠遠高於「折篦片」這個小活計。

正因如此筆者和大多數人一樣才真正懂了為什麼會有個學徒三年的規定。一項技能學會容易,熟悉掌握並不難,關鍵在於精,精在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用起來得心應手,能夠掌握整個過程的操作,圓滿完成工作生產任務。業精於勤常施之,技高在於有心人。

篦子後期製作

製作精品工藝梳和精品梳篦,就須在梳背和篦樑上,進行五種工藝的精工細作。這五種工藝即:"雕、描、刻、燙、嵌"。藝人製作時皆徒手而成。雕,是在梳背、篦樑上淺雕花鳥、魚蟲、人物等圖案;描,在梳背上,用筆彩繪出多種戲曲人物和花草圖紋,並配之相應的背景。爾後上蠟,色彩調配與組合要求和諧美觀,刻,用特製刀刻出各式藝術字及梅蘭竹菊圖形,運刀的力度是關鍵;燙,近代使用特製電筆,燙烙出人物、花蟲、山水,要求線條精細,層次感分明;嵌,即在木梳背、篦樑上嵌珠鑲銀,在黃楊梳上嵌象牙,再刻花。

篦梁一側常以字畫描繪,另一側篦梁則會標印廠家字號,簡單廣告詞。

篦箕篳除發垢,利於整發按摩,再飾以雕、描、刻、燙工藝,融實用與欣賞為一體,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梳篦在常州被繼承和發展

江南有諺云:「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晉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 常州卜恆順梳篦店開設於明代天啟年間(1622),世代相傳,有「雕花、描花、刻花、燙花、嵌花」五種工藝。

明末清初,常州梳篦已馳名南北,常州西門和南門一帶有幾萬人從事梳篦生產,世代相傳。城內有篦箕巷、木梳街,均因梳篦集散地而得名,有卜恆順、王大昌等千年老店。《常州賦》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述,「文亨穿月,篦梁燈火」是明朝末年的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歷史上常州梳篦生產盛況由此可見。

如今梳篦製作這傳承幾千年的老行當,在常州得到大力保護,常州梳篦生產走上了集體化和半機械化的道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雕、描、刻、燙」技藝的同時,揉合日用品、工藝品、裝飾品種種特點,不斷推陳出新,使梳篦成為富有民族傳統風格和藝術魅力的日用工藝品。

為適應時代的要求,梳篦的形狀和外觀已從初期是單純日用梳篦,發展為日用工藝梳篦,藝術欣賞梳篦和旅遊梳篦。現在更變革為兼具實用與藝術欣賞的旅遊禮品。更可貴的是還開發出了髮飾梳篦和胸飾梳篦。這些梳篦造型逼真、色彩絢麗,融實用、觀賞、裝飾、收藏於一體。其中有融藝術欣賞保健功能於一體的「長壽梳」,有「四大美女」、「紅樓十二釵」等造型欣賞梳,有蝴蝶、龍鳳、臉譜、民族娃等旅遊紀念梳,以及玲瓏剔透的各式篦箕。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