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記憶,走進史家胡同,解讀人藝大雜院裡的京味兒生活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0T12:03:17+00:00

史家胡同24號院,這個親切的大院兒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當年陪嫁的房產,兜兜轉轉,變成了老北京人的回憶據點兒,也就是史家胡同博物館,事實上,史家胡同的人氣一直都很高,北平解放沒多久的時候,史家胡同就來了一批俊男靚女。

史家胡同24號院,這個親切的大院兒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當年陪嫁的房產,兜兜轉轉,變成了老北京人的回憶據點兒,也就是史家胡同博物館,事實上,史家胡同的人氣一直都很高,北平解放沒多久的時候,史家胡同就來了一批俊男靚女

在史家胡同里,不少大宅院兒的門臉兒氣度不凡,相比之下,20號院兒顯得平平無奇,但外地人有所不知,這裡就是北京人藝的家屬宿舍,甭看這個院兒的前門兒在史家胡同,後門兒一直開到了乾麵胡同,解放戰爭,有很多國民黨高官都跑了,但這個院子留了下來

華北人民文工團就選史家胡同作為自個兒的用地,人藝的老演員李濱老師,也就是《甲方乙方》裡的齊大媽,就是當年隨人藝前身華北文工團一起搬進這兒的一員,聽老太太的往期採訪可以得知,過去這兒破舊不堪,屋裡也沒有爐子

1950年,北京人藝藝術劇院正式成立,當時的人藝是個綜合藝術團,話劇當年還是藝術團里相對較弱的一環,當年只有演員『葉子』在北京比較有名兒,正兒八經的國立藝專,第一屆的陳白露,其他人都是半不囉囉的

據說于是之老爺子當年都想改行,壓根兒就沒信心演戲,當年老爺子絕對想不到自個兒後來會出演《茶館》裡的王利發王掌柜,成為人藝里的頂樑柱,但最初讓這些演員一炮而紅的並不是《茶館》當年北京命題文章,讓寫一個反映進城以後,市政建設路線

正好老舍先生回來了,寫的這一部命題作文兒話劇,正是經典中的經典《龍鬚溝》有了劇本兒,當時的人藝院長李伯釗又親自出山,把焦菊隱請來執導話劇,當時焦菊隱聽說是個任務劇,差點甩手不干,直到看著劇本兒才答應下來

有了兩位大人物加盟,但當時人藝的演員們心裡還是犯嘀咕,青年藝術劇院在東單,排了一個《保爾柯察金》孫維世導演,金山,張瑞芳領銜主演,人藝這邊兒正拍《龍鬚溝》呢,人家就已經開始表演了,無形當中給人藝演員帶來了不少壓力

1950年10月《龍鬚溝》正式建組,專心排練沒兩天,抗美援朝戰爭就爆發了,顯然這時候排『龍鬚溝』跟主旋律不符,好在李伯釗掌控了全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51年2月3日,京味經典《龍鬚溝》首演,一炮而紅,正是因為這個劇目,老舍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而《龍鬚溝》的另一位幕後英雄就是導演焦菊隱,他是『自然主義』流派,要求人藝的演員們去崇文區觀察生活,還組織大伙兒去龍鬚溝,也就是今天的金魚池參觀,據老人說當年到了龍鬚溝都喘不過氣來,一不留神就跐溜下去,環境相當惡劣

要是三伏天的話,您琢磨吧,那味兒得多嗆,如今在北京人藝博物館裡,還展示著《龍鬚溝》演員們寫的人物小傳,通過體驗生活,寫下自個兒對角色的理解和認識,成了《龍鬚溝》深入人心的關鍵

1952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團與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合併為現在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焦菊隱任第一副院長兼總導演,住進了史家胡同的人藝大院兒,焦菊隱的舊居雖說也在人藝大院兒里,但已經到了乾麵胡同的地界兒上了,不算在史家胡同里

但我卻得知史家胡同里還有一個焦家大院,史家胡同的來歷,藏在胡同西口的史家小學裡,這裡曾是一戶姓史人家的祠堂,史家胡同因此得名,清朝末年,這座史家祠堂變成了正白旗的私塾,左翼宗學,1909年,舉行了第一次赴美考試

550多名考生參加,最終僅錄取了47名,其中我們熟知的梅貽琦,胡適,趙元任,都是從這兒考試中榜,從而有機會出國留學的,而據史書記載,在左翼宗學以東,也有一座焦家大院,相傳是咸豐年間顧命八大臣之一,焦佑瀛的故居,而焦佑瀛正是焦菊隱的曾祖父

焦佑瀛是咸豐去世前委任輔政的八大臣之一,因為反對慈禧垂簾聽政遭到罷免,受到免職處分,歸隱老家天津,一百多年後,焦菊隱在天津衛出生,如今焦菊隱的小兒子還住在史家胡同的人藝大院兒里,相隔數百年,焦家的幾代人兜兜轉轉,最終在一條胡同里相遇

不得不說這是歷史寫下的一個奇蹟,而就在人藝的演員們熱熱鬧鬧地排練《龍鬚溝》的那段日子裡,史家胡同里還住著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傅作義,他的和平解放的有功之臣,就怕被國民黨暗殺,如今史家胡同的51號院就是當年傅作義的宅院

現在的高牆大鐵門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了,甭看北平解放後傅作義被保護得好,在北平解放前,住在這兒的傅作義一直是戰戰兢兢的,因為他已經有和平解放北平的願望了,但要想進行和談,沒那麼容易,為了防止傅作義,老蔣還派了一支軍隊駐紮在傅作義院子的東邊

這支部隊跟傅作義的宅院中間,間隔了幾個小宅子,不過幸好這支部隊能力有限,沒能看住傅作義,和平解放交接儀式後,這支聽命於老蔣的部隊還鬧出了一個任性的舉動,說死不繳槍,當然了,最後還是被收拾了

而傅作義從史家胡同搬走後,這座宅子又迎來了西康王劉文輝,紅色資本家榮毅仁,這麼多名人住過的胡同,必然會發生不少故事,而老街坊告訴我,史家胡同還真有一個未解之謎,就在胡同西口,老街坊所說的謎面,就坐落在史家胡同的胡同西口

燈市口大街與東四南大街的交匯處,就是這位一隻沒有腦袋兒的石雕,過去是一座二郎廟,裡面供奉的二郎神,據老北京人回憶,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所以二郎廟就被震塌了,唯一留下來的只有這麼一個石雕了

在這張1936年出版的《老北京風俗地圖》上,在燈市口大街東邊的位置上,標註著一座『』狗神廟,那麼這座石雕被不少人都說成是傳說中的哮天犬,其實不然,在這張老照片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二郎神廟門前就是兩隻石獅子,一左一右張望著,應該是遼代的一個建築

除了史家胡同西口這隻老獅子,在胡同東段,還有一塊很容易被大伙兒忽略的小石碑,它是一個老北京典型的『泰山石敢當』有它出現的地兒,對面一定會有一條小胡同,古人認為有一條小胡同,對著自個兒家的倒座房是不吉利的,像一把利劍,那麼它就要擋一下

除了這塊辟邪的石碑,在史家胡同里,還能發現不少有趣的小細節,比方說史家胡同這個院兒的地面,明顯低於胡同路面,它是清朝最早路面的高度,其實在咱北京,這些現象並不是唯一的

因為智化寺的地面更低,那是明朝的路面,要是您去白塔寺還要下台階,那就到了元朝的路面了,總而言之,這條史家胡同,名人眾多,藏著幾代北京人的美好記憶,無疑是一條最地道的京味兒胡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