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在大溪地島的桃花源故事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2T15:33:57+00:00

只一眼,你就會被封面中高更那冷漠、不屑的眼神擊中。如同閱讀《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一樣,去書中尋找高更的桃花源,以及,桃花源中的那輪明月。《印象派——高更》這本書,是2021年8月份出版,介紹高更繪畫作品的新畫冊。

只一眼,你就會被封面中高更那冷漠、不屑的眼神擊中。

如同閱讀《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一樣,去書中尋找高更的桃花源,以及,桃花源中的那輪明月。

《印象派——高更》這本書,是2021年8月份出版,介紹高更繪畫作品的新畫冊。

書中將高更的作品,按照肖像、人物、風景、故事等標題,劃分為八個部分。在每個主題下,用高更在不同時期創作的繪畫、雕塑、版畫、插圖等,進行了詳盡地展示,並對部分作品附有簡單的解讀。從側面描述了印象派畫家高更,追求自由、崇尚自然,浪漫而坎坷的一生。



01 從股票經紀人到畫家的人生之路

高更年輕時曾做過海員,後來,在家人的幫助下,成為了一名股票經紀人。如同現在一樣,股票經紀人在當時,是一個收入非常豐厚的職業。

他不僅娶了漂亮的妻子,還有了五個可愛的孩子,過著讓人羨慕的中產階級優渥生活。生活對於平常人,也許會這樣一直繼續下去。

但是,骨子裡對繪畫的摯愛,以及對自由生活嚮往的高更,在42歲時,毅然決然地離開家人,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人生旅行,前往自己靈魂的歸處——大溪地島,展開了生命新的征途。

在那個遠離現代文明,充滿異域情調的荒蠻之地,不僅釋放了高更「來自秘魯的野蠻人」的性情。而且,讓他的藝術之花得到了充足的滋養,並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02 突破印象派,實現創新的後印象派

十九世紀後期,印象派終結了古典主義的規矩和浪漫主義的虛誇。他們走出畫室,來到室外尋找新的創作靈感。

他們描繪田野里的乾草垛,臨摹池塘邊剛剛甦醒的睡蓮,觀摩海邊蒸蒸日上的陽光,刻畫陽光下貴族繁華的聚會。他們用眼睛仔細分辨著,光線在物體上所呈現的,豐富而細微的變化,記錄那一瞬間帶給我們印象的永恆。

高更受梵谷「別具一格」創作思想的啟示,在印象派畫法的基礎上,大膽突破。將日本浮世藝術的特點,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他不再追求焦點透視和物體的體積感,也不再追求用光線直接描繪景物的形象。

他認為, 「繪畫是表達內心的一種手段」,強調面對外界事物的情緒和主觀感受,為表現主義的產生指引了方向。畫家莫里斯·德尼曾說:「必須臨摹自然的觀點,一直是禁錮我們繪畫本能的鎖鏈。高更解放了我們。」

高更呈現給我們的是,不同於印象派的畫法。單純而樸實的物體形象,簡潔而有力的輪廓勾線;平塗具有裝飾感的濃郁色塊對比,以及由畫面分割營造的空間感覺,成為在印象派與表現主義之間,一種獨特的,充滿浪漫而神秘的繪畫風格。



03 大溪地島的風光,帶給他創作新的靈感

幼時的高更,曾隨同家人在秘魯生活了四年。也許是那四年的快樂時光,給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促使他在成年後,選擇去大溪地島實現自己的夢想。

大溪地島地處南太平洋,四季溫暖如春,特產充裕。在這片熱土的養育下,島民們個個身體強壯,皮膚黝黑。人們在燦爛的陽光和潮濕的海風吹拂下,隨意生活,簡單相處。高更被他們身上原始強大的生命力所感染,被他們質樸單純的品性所打動,心靈受到了莫大的慰藉。他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光中,體驗著島民自由自在的生活。

彎腰在河邊洗衣的婦女,半祼在林中摘果的姑娘,田間休憩聊天的族人,林中舉行祈禱儀式的男子,他們都成為高更創作的源泉。

在大溪地島上,沒有文明社會的繁文縟節,沒有追求金錢利益的勾心鬥角。他不必在乎遵循美術界既定的繪畫規則,也不必討好他人慣有的審美標準。

一切都那麼美好,一切都讓他心曠神怡,他的創作激情被點燃,他的創作靈感得到了釋放。他的作品裡,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深愛,就連畫面背景的筆觸中,都滿是草木豐茂、樹葉葳蕤的景象。



到底是環境促使高更塑造出如此獨具魅力、原始質樸的形象,還是高更在靈魂深處迸發出「和諧並發人深省」的繪畫靈感,並賦予它們音樂般的旋律美和節奏美,讓我們陶醉在這種神秘莫測的氛圍中,我們不得而知。正如美國藝術史家約翰·基西克所說:「高更在他的作品中,希望更多地擺脫自然觀察的束縛,讓觀眾在一定程度上,獨立領悟更多的個人意義,這些在以前的藝術中是不可能得到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