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十字下的幽冥 - 澳大利亞核潛艇計劃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4T02:46:48+00:00

今年9月,國際軍貿市場上發生了一起極為罕見的毀約事件,澳大利亞忽然宣布放棄2016年簽署的法國常規動力潛艇訂單,轉而與英美建立新的防務夥伴關係,合作製造核潛艇。

今年9月,國際軍貿市場上發生了一起極為罕見的毀約事件,澳大利亞忽然宣布放棄2016年簽署的法國常規動力潛艇訂單,轉而與英美建立新的防務夥伴關係,合作製造核潛艇。

這一事件在全球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僅僅涉及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巨額合同,在英美澳和歐洲之間撕開了一條外交和防務上的巨大裂痕,更開啟了傳統非核國家擁核的先例,對全球防止核擴散造成深遠影響,仿佛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澳大利亞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意孤行撕毀協議轉向核潛艇,本文將一探究竟。


澳大利亞海軍概覽

澳大利亞是個四面臨海的海洋大國,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統計2020年對外貿易依存度為44%,疫情前的2019年更是接近46%;澳大利亞也是個典型的資源型國家,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24.11%,其中礦業和燃料就獨占了50.9%,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高居首位;而且澳大利亞還是大洋洲當之無愧的大哥大,對印-太地區周邊眾多島嶼小國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處於這樣的政治、經濟和地理環境中通常都意味著需要建立一支相對強大的海軍,例如英國、日本甚至彈丸之地的新加坡。

但澳大利亞情況比較特殊,在整個大洋洲和東南亞都幾乎沒有和它體量相當的潛在對手,周邊國家的海空軍普遍較弱,再加上澳大利亞和歐美的結盟地位,海上交通線和國土安全沒有實質性的威脅。所以自二戰以來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發展十分緩慢,一直維持在一個較小的規模。

位於坎培拉的皇家海軍總部由中將銜的海軍參謀長領導,其下設有艦隊司令部和海軍戰略司令部,後者負責訓練、工程和後勤支持,海軍總兵力1.6萬人。

艦隊司令部由4個兵種司令部組成,分別是艦隊航空兵、水雷戰/蛙人/水文/氣象/巡邏部隊、潛艇部隊和水面艦艇部隊。現役艦艇44艘,主戰艦艇包括2艘「坎培拉」級兩棲攻擊艦、3艘「霍巴特」級宙斯盾防空驅逐艦、8艘「安扎克」級護衛艦和6艘「柯林斯」級常規動力潛艇。澳大利亞軍艦的艦齡較低,規模略大於西班牙、德國海軍,但遠不及法國、義大利、日本等二流海軍強國。


潛艇部隊歷史

澳大利亞潛艇部隊最早成立於1914年,因損失和預算等原因先後解散又重新組建了3次,但在一戰後就再未投入過實戰。在上世紀60年代初駐澳的英國皇家海軍第4潛艇分隊撤回英國本土後,澳大利亞第4次組建自己的潛艇力量,訂購了8艘水下排水量2400噸的英制「奧白龍」級常規潛艇,最終建成6艘,後兩艘訂單被取消以採購10架A-4艦載攻擊機。「奧白龍」級的圍殼特別高大,艇首頂部龐大而突出的聲納罩是它的顯著標誌。

這6艘「奧白龍」級從1967年開始服役,母港在雪梨的「鴨嘴獸」海軍基地。1987年為了執行澳大利亞政府制定的兩洋海軍政策,潛艇母港被轉移到西澳珀斯南部的斯特林海軍基地,1994年潛艇部隊總部和大部分潛艇支持設施也搬遷到那裡。

90年代起「奧白龍」級逐步退役,被「科林斯」級取代。該級艇以瑞典考庫姆公司的「西約特蘭」級為母型,由澳大利亞潛艇集團(ASC)在阿德萊德建造,為適應澳洲廣闊的水域和獨特的海洋環境進行了重大改進,水下排水量增大到3400噸,續航力2.1萬公里,自持力70天,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常規動力潛艇。

> 首艇「柯林斯」號1993年8月28日下水時的場景

澳大利亞東西向橫跨兩洋,南北向從炎熱的赤道地區一直延伸到西風咆哮的南大洋,各海區的水溫、鹽度、密度、氣候差異很大。潛艇部隊基地位於西南角的珀斯,而澳大利亞關注的戰略熱點遠至波斯灣甚至北太平洋,距離超過8千公里;即使是前往東帝汶這樣最常規的巡邏區航渡距離也在3千公里,以10節的水面或通氣管速度單程需要航行一個星期,往返路程就消耗掉15%的自持力。這些客觀條件令澳大利亞的潛艇必須進行特化設計,動力系統、蓄電池和艇體空間比一般國家的潛艇大得多。

不過首次在本土建造的首艇「柯林斯」號在海試中發現大量嚴重缺陷,包括嚴重的艇體噪音、低劣的管路質量和失效的作戰系統,花費了兩年時間才逐步解決,後續5艇到2003年全部入役,2005年又用雷錫昂的產品更換了全部六艘潛艇的作戰系統,並且最大下潛深度受到限制。


漫長的新一代潛艇規划過程

「柯林斯」級將於2026年起陸續達到30年壽命期,澳大利亞政府自2007年底就開始考慮替代計劃,項目代號「SEA 1000」,尋求一型航程更遠、自持力更長、作戰能力更強的新型潛艇替代「柯林斯」級,預計採用帶AIP系統的常規動力。新潛艇明確將在本土建造,但是設計上有4個選項:直接採用現成的軍用貨架產品(MOTS)設計方案、根據澳洲的特點修改現有MOTS方案、「柯林斯」級發展型或者設計一型全新的潛艇。

2009年的澳大利亞國防白皮書確認了新潛艇計劃,並宣布潛艇艦隊將擴充到12艘,以應對亞太地區潛艇力量迅速增長帶來的新挑戰,確保在任何衝突中都能維持潛艇作戰能力。新潛艇將配備最先進的魚雷、聲納、作戰和情報搜集系統,可攜帶遠程巡航飛彈和無人微型潛艇,擁有更強大的特種作戰支持能力。

首艇預計在2030年服役,總造價350億美元。屆時9艘「獵人」級護衛艦也將開始入役,它將裝備遠比母型26型強大的宙斯盾系統和「標準」艦空飛彈,滿載排水量從8千噸猛增到1萬噸,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實力將邁上一個台階。

「SEA 1000」計劃耗時17年,將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歷時最長、耗資最巨的國防採購項目。計劃分為5個階:初始定義階段、設計階段、採購階段、武器階段和單獨列出的潛射對陸巡航飛彈階段。

原計劃概念設計將於2009年啟動,2013年完成初始設計,2016年完成詳細設計後立即開工建造,以銜接上「柯林斯」級的退役時間表。但是一系列行政和程序上的耽擱將啟動時間推遲到2012年中,首艇服役將在2030年之後了。

在概念設計階段,澳大利亞國防科技組織(DSTO)設定了推進系統、作戰系統、靜音性能的需求,開始尋求新艇的設計方案。早期輿論比較看好德國的214型(水下排水量1860噸,航程2.2萬公里,自持力84天),因為它以較小的艇體就達到了「柯林斯」級相當的航程和自持力,克虜伯還專門為澳洲競標推出了全新設計的216型,水下排水量暴漲到4000噸。

> 德國現代潛艇圖譜,最大隻的就是216型

但是基於2012年9月簽署的日澳武器技術交換協議和2014年7月簽署的兩國國防技術共享協議,越來越多媒體猜測日本「蒼龍」級(水下排水量4200噸,航程1.1萬公里)已經被內定入圍,或者將採用「蒼龍」級的AIP系統及艇型設計。

澳洲公眾批評「蒼龍」級並不能達到澳大利亞所要求的航程,而且日本嚴重缺乏武器出口的經驗,兩國動盪的政壇以及各自和中國的關係也給這個可能的合作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

> 「蒼龍」級2號艇「雲龍」號

2015年1月,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安德魯斯宣稱政府仍然在考慮歐洲廠商的選項,包括德國克虜伯海事系統、瑞典薩博考庫姆和法國造艦局。不過在2月份的政府聲明中薩博已經出局,剩下德(216型)、法(「鮋魚」級)、日(「蒼龍」級)三方進入評估。

和航程、自持力以及隱身性能關係最密切的就是潛艇的推進系統,雖然核動力優勢明顯,但是澳大利亞政府長期以來多次拒絕採用,因為澳大利亞早在1998年就立法禁止發展核能,境內沒有核電站(這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非常罕見,同等體量的西方工業化國家中只有義大利於1987年全民公決棄核),有鈾礦開採而沒有民用核工業基礎,國民因為英國曾經在澳洲內陸進行核試驗等原因對核技術具有強烈牴觸心理。

2015年11月,法國海軍造艦局(DCNS)和泰利斯集團聯合推出了「短鰭梭魚」Block 1A設計,它是法國海軍新一代「梭魚」級(也稱為「蘇弗朗」級)攻擊型核潛艇的常規柴電動力版本,艇體縮短2米,直徑不變,水下排水量從5300噸降低到4500噸級,不採用AIP系統,泵噴推進,航程高達3.3萬公里,自持力80天。泰利斯集團提供了同噸位級別潛艇中最先進的聲納系統,裝備了超大尺寸的舷側聲納基陣和拖曳列陣聲納,不過將配備美國的作戰系統和MK-48 Mod 7AT魚雷,由洛馬澳大利亞分公司進行集成。

和其它競標者採用現有常規艇型的升級版相比,由最新一代核潛艇下放而來的「短鰭梭魚」無疑是一種降維打擊。2016年4月26日,澳大利亞政府宣布法國海軍造艦局中標,法國將提供技術轉讓,工程量的60%在澳大利亞本土完成。2018年12月新潛艇被正式命名為「攻擊」級,從2023年開始在阿德萊德的ASC奧斯本造船廠建造,2030年代入役。項目總預算為500億澳元,建造期長達25年,分3到4個批次建造,一直將服役到2070年代。

因為整個項目嚴重滯後,作為備份手段填補新潛艇服役前的戰鬥力空缺,6艘「柯林斯」級將分別在服役30年時返回原廠接受LOTE延壽升級,引進基於「維吉尼亞」級的作戰系統和新一代重型魚雷,並更換和升級所有關鍵系統,幾乎等於重建,每艘艇的改裝期長達2年,完工後可將服役期延長11年,項目總投資約為60億美元。


AUKUS聯盟

2021年9月16日,這項板上釘釘的合作風雲突變,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取消和法國海軍集團(原海軍造艦局)的潛艇合同。澳大利亞已經在「攻擊」級項目上投入了24億澳元,和法方的戰略合作協議包含了「控制條款」,在一定的節點可以撤銷合同。

法國中標後澳大利亞方面就一直批評該計劃不斷拖延,因通貨膨脹等原因總費用猛漲到900億澳元,而且2021年2月提出的初始設計因為過於昂貴被澳方拒絕,法國海軍集團將於9月提供修改設計。此時中止合作澳方仍然需要支付約2.5億歐元的違約罰款。

讓澳大利亞不惜代價撕毀巨額協議的原因,是澳大利亞、英國、美國領導人於9月15日通過聯合視頻會議宣布成立三國安全聯盟AUKUS(三國英文縮寫AU、UK、US的聯體拼字)。和現有的五眼情報共享聯盟、四方夥伴機制等較鬆散而籠統的政治軍事合作方式不同,這個AUKUS打著維持印-太地區長期和平穩定的旗號,最主要的目的卻是幫助澳大利亞獲得8艘核動力潛艇。這將使澳大利亞成為唯一一個擁有核潛艇的非核武國家,其它6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是美、俄、英、法、中和印度。

此外AUKUS聯盟的合作內容還包括網絡戰、人工智慧、量子技術、其它水下作戰能量等軍事方面的合作,澳大利亞將增強遠程打擊能力,採購戰斧巡航飛彈飛彈和JASSM增程型空對面巡航飛彈。莫里斯總理聲稱因為印-太地區戰略態勢的改變,澳大利亞現在需要的是速度更快、水下航行時間更長、可以攜帶更多載荷的核動力潛艇。

這是一場現實上演的「陰謀與背叛」大戲,早在2020年3月份澳大利亞海軍司令在倫敦參加澳英軍事例會時就向英國海軍參謀長詢問過英美幫助澳大利亞建造核潛艇的可能性,因為澳大利亞軍方評估已訂購的法制常規動力潛艇將不足以應對中國不斷增長軍事實力,尤其是新型攻擊核潛艇的威脅,英美擁有的核潛艇技術將是「更好的選擇」。

英國首相辦公室指定國防部常務副大臣勒夫格洛弗爵士處理此事,並得到了詹森首相的全力支持,他希望能在潛艇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三國的戰略關係,行動代號「無鉤」 (Operation Hookless)。因為涉及核武器、核不擴散條約、對歐關係等重大問題,行動被列為絕密級,整個英國只有10人知道細節。

隨後英國開始秘密接觸美國,但正值美國大選年的五角大樓官僚機器運轉緩慢,調研、協調花費了大量時間,所以三方協商拖延了很長時間。澳法合同規定的節點時間正在迅速逼近,坎培拉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退出毀約成本將成倍增加。最終新上台的拜登政府原則上同意了合作,而英國在脫歐後並沒有和歐盟簽署任何外交和防務方面的條約,可以自由地建立第三方同盟關係。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合作的關鍵細節都是在2021年6月的英國康沃爾G7峰會期間由三國最高領導人關門協商親自敲定的,而與會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卻在關心歐英團結問題。G7會後莫里森立即訪問了法國,和馬克龍會談時提出對常規潛艇作戰能力以及項目進度的擔心,並沒有涉及任何放棄的意向,反而口是心非地表示雙方將繼續落實合同。法國方面回應可以將「攻擊」級升級為核動力,澳方對此保持沉默。

8月30日法澳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又發表了聯合聲明再次確認該項目的重要性。莫里森在9月16日的聲明中卻承認澳大利亞政府在18個月前就已經開始考慮「攻擊」級的替代計劃。

瞬間丟掉了史上最大的武器出口訂單且遭到三個盟友的集體背叛,憤怒的法國政府召回了駐美澳的大使,歐盟也強烈譴責美英「缺乏忠誠」,我國和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都表示嚴重關切,此舉蓄意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威脅地區和平穩定,損害國際核不擴散努力。雖然事後英美極力安撫法國,兩個大使也返回崗位,但是剛剛脫歐的英國和美國、澳大利亞與法國、歐盟之間的矛盾已經是肉眼可見,真正闡述了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澳大利亞的核潛艇之路

對澳大利亞海軍來說如果沒有核政策和經費的限制,核潛艇理所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可以全程高速水下航渡更快抵達巡邏區;排水量是常規潛艇的一倍以上,攜帶更多武器和補給;機動性、生存力和隱身性都更加優秀;自持力成倍增長。美國攻擊核潛艇一次作戰部署通常持續6個月,是「柯林斯」級的2.5倍。和法國將「梭魚」級核潛艇降級成常規動力的「短鰭梭魚」相比,能得到貨真價實的核潛艇當然「更香」了。

澳大利亞國防部在9月份成立了一個由米德海軍中將領導的核動力潛艇特遣隊(項目辦公室),它將在英美的幫助下用18個月時間確定潛艇的基本設計和關鍵技術,2023年做出最後的採購決定,2040年代服役。新潛艇仍然在阿德萊德的奧斯本造船廠建造,這將對澳大利亞的造船、修船基礎設施提出重大挑戰,需要耗費巨資升級,以具備核資質,適應更大更重的核潛艇噸位。

【 從租借開始 】

在新潛艇服役前澳大利亞可能租借甚至購買英美的現有核潛艇作為過渡,培訓艇員,熟悉核潛艇操作和作戰程序,積累核裝置維護經驗,但是艇型選擇很有限。英美現役共有5型攻擊型核潛艇,分別是英國的「特拉法加」級和「機敏」級、美國的「洛杉磯」級、「海狼」級和「維吉尼亞」級。兩國最新的型號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短期內租借的可能性都很低。

「機敏」級規劃7艘,4號艇「大但」號今年9月23日剛剛服役,5號艇「安森」號正在海試,剩餘2艇尚未下水,要到2026年底才能全部交付。自「特拉法加」級開始一型7艘就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標準建造數量,按照1艘執勤、1艘訓練、1艘維護的模式日常只有2-3艘可供部署,如果其中1艘擔任值班戰略核潛艇的護衛,另1艘加入「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打擊群,幾乎沒有機動兵力可用。

「維吉尼亞」級規劃66艘,現役19艘,在建11艘,已訂購8艘,看似數量龐大,但是對全球部署的美國海軍來說還是捉襟見肘。航母打擊群需要護航,北大西洋、地中海、西太平洋、南海、中東等熱點地區也要保持前沿存在,平均一個戰略方向只能分配到4艘具備淺海作戰能力的「維吉尼亞」級,1-2艘投入部署,剩餘兵力缺口需要依靠老舊的「洛杉磯」級填補。

「海狼」級因造價過高一共只建了3艘,全部加強到西太平洋方向,2號艇「康乃狄克」號剛剛在南海發生原因不明的碰撞事故受損待修,3號艇「吉米·卡特」號進行了重大改進,執行機密的特種任務,被美國海軍視為鎮海之寶的「海狼」級絕對屬於非租非賣品。

從未操作過核潛艇的澳大利亞海軍可用於練手的只有「洛杉磯」級或者「特拉法加」級,理想情況下可以直接接收剛退役的「熱艦」,比如延期一年到2022年退役的「特拉法加」級6號艇「天才」號。這樣可以免除重新啟封改裝的費用和時間,還能維持現役潛艇的性能標準。

不過這兩型艇中」洛杉磯「級的可能性更高。實力不濟的英國皇家海軍如今在蘇伊士運河以東部署潛艇的機會屈指可數,英澳海軍合作的頻率和規模都非常小。美澳之間則熱絡很多,每年都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或者混合作戰部署,澳大利亞對美制潛艇的特點非常熟悉,可供選擇的退役或者現役「洛杉磯」級數量也多得多。租賃「洛杉磯」級後澳大利亞可以取消常規潛艇延壽計劃,節省大量資金;或者組成一支規模更大的核常混編部隊,再逐步過渡到全核艦隊。

> 2019年2月27日,美國海軍「聖塔菲」號核潛艇和4艘「柯林斯」級潛艇在西澳海岸參加當年的「海洋探索者」聯合演習

2019年下半年美國太平洋艦隊派遣常駐關島的潛艇支援艦「蘭德」號前往達爾文,支持在該地區活動的美國核潛艇,隨後該艦還前往西澳演練了對「柯林斯」級潛艇的支援任務,美澳潛艇部隊之間的深入交流可見一斑。

> 2019年9月13日,根據美澳雙邊訓練計劃「西恩」號潛艇在珀斯接受「蘭德」號的補給和住宿服務

【 新艇面向未來 】

而對於新建潛艇的艇型選擇情況將正好相反,冷戰期間建造的「洛杉磯」級和「特拉法加」級都早已停產處於全壽命末期,較小的艇體用盡了升級空間,完全無法勝任2040年的作戰環境。「海狼」級的技術不可能輸出,從費效比角度看最合算的是引進「機敏」級或者「維吉尼亞」級的成熟技術進行澳大利亞本土化改進。

美國或許會提供「維吉尼亞」級Block4的設計。從2017年開始美國海軍訂購的都是Block5型,和之前的4個批次相比改進幅度最大,在艇體中部插入一個維吉尼亞載荷模塊(VPM),縱列配備4具VPT多聯裝通用發射管,每具VPT除了攜帶7枚「戰斧」巡航飛彈,還可以更換模塊發射不同口徑不同長度的新型飛彈,甚至包括藍鰭金槍魚-21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一類的迷你型無人潛艇。加上艏部原有的2具6聯裝VPT,全艇共能攜帶40枚戰斧巡航飛彈,對陸遠程攻擊火力相當強大。

但相應的艇體加長了25米,水下排水量從7070噸增長到9250噸,單價從28億美元上漲到34.5億美元(2021年幣值)。這個體量對於澳大利亞來說能力過剩,對造船廠船塢、基地碼頭等基礎設施的要求提高很多,還是攜帶12枚「戰斧」飛彈的Block4更實用。

不少軍事專家(例如美國《海軍技術雜誌》)認為「機敏」級是目前世界上最優秀的攻擊核潛艇,也更適合澳大利亞海軍。它的噸位適中,長度比「梭魚」級還短2.5米,雖然沒有配備垂直發射裝置,武器攜帶量低於「維吉尼亞」級(49對38件),但是「機敏」級水下航速更快(30節對25節),作戰系統和聲納系統性能先進,自動化程度很高,艇員更少(98對135人),這對海軍兵源不足(尤其是潛艇艇員)的澳大利亞海軍意義重大。

「機敏」級對偵察、滲透、特種作戰能力的支持更強大,可以替換圍殼後沿組件,在其後插入一個DDS乾式儲藏櫃,用於收納皇家海軍特別舟艇中隊操作的美制SDV濕式微型潛艇。艇員可以直接從潛艇內部進入DDS,在氣密狀態下完成準備工作,再注水釋放出SDV,全過程都在水下完成,保持了隱蔽性。這些都是澳大利亞特別重視的潛艇作戰能力。

「機敏」級的產能也是現成的,在完成最後2艘的建造後將出現空窗期,如果以提供散件的方式協助澳大利亞新建的生產線對雙方都有利可圖,能夠加快交付進度。

不論是「維吉尼亞」級還是「機敏」級都有一項超過法制」梭魚「級的絕對優勢,那就是核反應堆壽命。到目前為止美國只和英國共享過核潛艇推進技術,兩國雖然各自研發潛用反應堆,核心技術卻來自美國。根據1958年英美國防協議,羅羅專利引進了美國西屋電氣的S5W反應堆的技術,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日後的PWR1和PWR2反應堆。目前英美潛用反應堆都採用豐度達到95%的軍用高濃縮鈾燃料,堆芯壽命30-33年,全壽命周期不用更換核燃料。

而法制潛艇使用的是7%~20%的軍民兩用低濃度鈾,堆芯壽命只有10年,全壽命期得換料多次。法國擁有高度發達的核工業,核電占全國總發電量的70%位居世界第一,可以為本國潛艇提供充足的核燃料。澳大利亞完全沒有這樣的核工業基礎,換料將不得不前往英美法等國進行,不但花費巨大、耗時長,而且工期安排自己無法掌控,將嚴重影響戰備,弊端很多。莫里森特別提到新潛艇的反應堆在全壽命周期不用換料,澳大利亞也無需建設任何民用核設施以提供核燃料。

在AUKUS聯盟公布後僅僅2天,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就宣布價值1.6億英鎊的SSNR下一代攻擊核潛艇啟動方案,向BAE系統公司海洋分部和羅羅授予了2份初速研發合同,為期3年,支持350個工作崗位。SSNR將於2035年起替代現役的「機敏」級,它的反應堆將改進自羅羅為下一代「無畏」級戰略核潛艇新研發的PWR3反應堆。

在這個節點啟動SSNR,無疑給澳大利亞送上了一份更誘人的選項,一旦澳大利亞決定加入SSNR計劃,英國可以分攤高昂的研發和建造成本,澳大利亞則將獲得遠比現役潛艇先進的下一代技術,不至於在2040年代服役時就落伍。這還意味著澳大利亞可以立即獲得一個成熟的核潛艇開發團隊,不用另起爐灶搭建設計平台。而且兩國已經有了26型護衛艦和「獵人」級的合作先例,水到渠成。

美國國會在2021財年也向美國海軍撥款1百萬美元作為下一代SSN(X)攻擊核潛艇的項目啟動預算,首艇計劃在2031年採購,隨後兩年採購最後4艘「維吉尼亞」級,從2034年開始以每年2艘的速率批量生產SSN(X)。

SSN(X)項目目前還沒有具體設計,美國海軍在考慮3個方案,分別是「維吉尼亞」級改進型、「哥倫比亞」級改進型和一個全新的設計,據透露SSN(X)將強化反潛能力,艇體直徑、速度、武器攜帶量和種類、隱身性能都將超過「維吉尼亞」級,可能應用共形陣聲納、巨型舷側聲納列陣、量子通信、X尾舵、高超巡航飛彈等最新技術。這些都意味著SSN(X)的排水量將遠超「維吉尼亞」級,造價也會更加高昂,而且很多美國獨有的「黑箱」科技未必會和英澳分享,因此澳大利亞引進SSN(X)的可能性並不高。

無論如何美國方案都是澳大利亞手中的一個籌碼,可以利用英美之間的競爭為自己獲得更好的談判條件。即使英澳聯合設計美方也不會被完全排除在外,澳大利亞幾乎肯定會引進部分美國核潛艇技術,因為英國潛艇主要作戰區域是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和廣袤的印-太地區差別很大,澳大利亞也更傾向於採用美國的作戰系統和全套美制潛射武器。

所以最終很可能是一個三方共贏的局面:澳大利亞加入英國的SSNR計劃共同開發新一代核潛艇,但是澳大利亞版本將引入大量美國技術滿足自己的要求,噸位、火力和作戰系統可能還超過英國自用型號。

AUKUS的影響

澳英美三國結盟,這屬於西方傳統盟國中出現了一個範圍更小的盎格魯-撒克遜小圈子。對澳大利亞而言它將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上更長的潛艇巡邏時間和更多的可部署潛艇數量,憑藉「戰斧」巡航飛彈超過一千公里的攻擊距離在戰時可以從遠離本土的攻擊陣位打擊深處內陸的關鍵目標,這對沒有戰略轟炸機、彈道飛彈和航母的澳大利亞來說是夢寐以求的戰略性攻擊能力,威懾範圍從大洋洲和東南亞局部一舉擴展到全球。而且核潛艇深藏水下,無需對抗潛在對手龐大且迅速發展的海空力量,是一種相當高效的不對稱作戰方式。

擁有核潛艇可以迅速提高澳大利亞的國際形象,從加拿大、義大利、德國、西班牙等傳統盟國以及三流軍事國家中脫穎而出,對周邊的印度、日本、韓國等海軍強國形成水下優勢,在大洋洲和東南亞鞏固自己的大哥大地位。這些軟實力的增長也是澳大利亞願意為8艘核潛艇投入數百億巨資的重要原因。

> 2020年6月離開雪梨參加當年環太平洋軍演的3艘澳艦,這個陣容在日韓海軍面前毫不起眼

對英國而言它遠在萬里之外,支持澳大利亞發展海軍實力間接地幫助自己提高了對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英國首相詹森是AUKUS聯盟的積極推動者,他對澳大利亞潛艇這麼上心主要目的是為本國的軍工集團謀取最大化的利益。英國的造船業日漸萎縮,國防預算一減再減,如果能獲得來自澳大利亞的數百億資金足夠相關行業維持幾十年的繁榮,創造更多高科技崗位,讓英國的核潛艇研發、建造進入良性循環。

這方面英國曾經有過慘痛教訓。1997年3月英國政府和BAE系統公司及羅羅簽署合同建造「機敏」級,因為設計階段的拖延到1999年才開工。從1986年開始的4艘」前衛「級戰略核潛艇建造工程已經在1998年完成,僅僅一年的空窗期導致超過3萬名具備十年以上熟練經驗的造船廠工人流失了90%,留存的3千員工完全無法應付新艇的建造。BAE不得不和美國海軍簽署合同引入通用電船支援(包括一名美國項目總監)才恢復「機敏」級的建造,英國納稅者則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 同時建造中的三艘「機敏」級

三個國家中美國的角色最微妙。通用電船和亨廷頓·英格爾斯兩家核潛艇製造商訂單已經排到2030年代,依靠美國軍方的投資就已經達到能力飽和狀態,今後10年每年必須建造2艘「維吉尼亞」級和1艘「哥倫比亞」級,對澳大利亞潛艇項目的積極性遠沒有英國這麼高。

美國積極介入印-太地區事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抑制中國的崛起。目前美國海軍的艦齡相當高,新艦產能有限,四處「自由航行」讓整個艦隊疲於奔命,妥善率下降,各種事故叢生。潛艇部隊也面臨同樣的情況,美國海軍一直考慮為5-7艘狀態較好的「洛杉磯」級進行一次計劃外的延壽改裝,每艘耗時2年更換堆芯並大修,延長10年服役期以填補潛艇數量的不足。「洛杉磯」級延長服役也有不利之處,一方面改裝費用將擠占「維吉尼亞」級的建造預算,另一方面維持2型核潛艇運作增加了後勤負擔。

所以不論澳大利亞使用英式還是美式潛艇,依照美澳同盟關係澳大利亞潛艇部隊實質上就是美國第7艦隊澳大利亞分遣隊,美國在印太地區實際可部署的核潛艇將有顯著增加,可以減輕美國整個潛艇維修、支援體系的壓力,甚至取消部分延壽計劃,節省大量經費。讓澳大利亞出錢出兵為自己當馬前卒,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很響。

對印-太地區的普通國家而言,澳大利亞這個傳統無核國家忽然裝備具有強大戰略性進攻武器的核潛艇,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破壞了域內的和平穩定,刺激相關國家展開軍備競賽,並且對西方列強遵守「核不擴散」條約的誠意產生深深的懷疑。

AUKUS三國都強調澳大利亞不會裝備核武器,不會將濃縮鈾轉用於武器目的。美國官員坦率承認雖然和澳大利亞的核合作將是「一次性的」,不會對其它美國盟友開同樣的綠燈(也包括非盟友的印度),但它確實在很多方面打破了美國政策上的慣例和法律限制。這個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而且為了自己小團體的利益可以不惜對盟友背後捅刀,今後也很難保證沒有其它國家以「下不為例」的藉口不惜代價獲得核潛艇、核武器或者其它受到軍控限制的裝備,威脅世界和平。


澳大利亞潛艇作戰方式

按照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條例規定,潛艇部隊擔負以下職責:

  • 偵察與情報搜集
  • 海上打擊與攔截
  • 支持特種部隊作戰
  • 分層防禦
  • 支持陸上行動

【 偵察與特戰 】

澳大利亞潛艇部隊長期和SAS特別空勤團、第1康曼多團、海軍蛙人等特種單位聯合行動,偵察和特戰所占的任務比例相當大。冷戰末間從1978年開始「奧白龍」級就活躍在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作為西方盟國情報搜集計劃的一部分對越南、中國、印尼、印度沿海目標執行了大量抵近偵察任務,並監控蘇聯和中國艦船在印度洋和南海的行動,最遠甚至達到海參崴外海。兩艘配備了特種情報搜集系統的「奧塔馬」號和「奧利安」號還為此得到了「神秘艇」的綽號。直到1992年「奧利安」號在南海被漁網纏住被迫上浮後類似的絕密行動才被取消。

「柯林斯」級服役後也執行了大量特種任務,包括為國際東帝汶維和部隊護航、監聽印尼通信系統、在兩棲登陸前向東帝汶投送海軍蛙人實施偵察等。「柯林斯」號和「德尚」號還進行了改裝以支持特種部隊的水下收放作業。

> 1999年在東帝汶活動的澳軍特種兵

在獲得核潛艇後可以肯定澳大利亞將充分發揮其航程遠、載重量大、空間充裕的特點,將特種作戰範圍擴大到整個印-太地區,單獨行動或者配合美國海軍的核潛艇展開情報搜集、兵力滲透、兩棲偵察甚至敵後營救等任務。

【 攻勢作戰 】

對於潛艇常規的破交、水面戰等攻勢任務,澳大利亞潛艇通常會被部署到幾個咽喉水道,包括馬六甲海峽西口的安達曼海、印尼群島的巽他海峽、龍目海峽和望加錫海峽,它們也是美國海軍16條必須控制的全球關鍵水道的一部分。

下圖是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2013年對比常規潛艇和核潛艇在幾個澳海軍典型巡邏區的執勤時間(常規潛艇按自持力50天/航渡速度6.5節計,核潛艇按自持力90天/航渡速度20節計),南沙海域距離斯特林基地5500公里,常規潛艇只能停留11天,核潛艇則是77天;如果是到東海,常規潛艇已經達到自持力極限必須立即返航,核潛艇可以巡邏73天。

澳大利亞裝備核潛艇後可以將巡邏區拓展到亞丁灣、荷姆茲海峽、巴士海峽、宮古海峽、對馬海峽等過去難以觸及的關鍵地區,監控過往艦船、執行搜查禁運等任務,戰時伏擊甚至主動攻擊敵方艦船,這對全球航運業和海軍強國的兵力調動都足以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力。澳大利亞水面艦艇力量薄弱,尤其是缺乏大型補給艦的支持,核潛艇將是其唯一可靠的遠洋作戰力量。

【 分層防禦 】

在西方國家中澳大利亞孤懸海外,周邊被大洋環繞,歷史上除了二戰的日本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對它產生過直接威脅。國土西距馬達加斯加6500公里、南面3000公里外是南極洲,朝東除了小弟紐西蘭要跨越9000公里才到達南美大陸,這三個方向都沒有任何海上威脅,唯一可能的外部威脅只能來自於北方。

鑑於總體的國家安全環境和較小規模的軍事力量,澳大利亞建立了一套分層的海上防禦體系。過去由常規潛艇把守巽他群島南側的幾個海峽,擔負前哨警戒任務,戰時採用伏擊方式封鎖海峽,守住這幾個點就能控制延綿3千多公里的印尼海岸線。如果敵方突破海峽進入印度洋或者帝汶海,將由澳大利亞皇家空軍較強的航空兵力進行攔截,空軍長期裝備F-18系列艦載機,本身就擁有出色的海洋作戰能力。最後一層防禦才是靠近澳洲大陸的水面艦艇機動編隊及岸防兵力。

> 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F-18和F-35A混編機群

有了機動性更強的核潛艇可以將對水面威脅的攔截線前推到南海、菲律賓海等西太平洋邊緣海域,極大地拓展本土防禦圈,甚至依靠戰斧巡航飛彈先發制人打擊對方指揮中心或者港口設施,掌握主動權。

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作戰條例條令、戰術訓練體系甚至海軍服裝都承襲英國皇家海軍,又因為長期和美國海軍共同訓練,操作大量美製作戰系統和武器,對美國的作戰方式非常熟悉,其核潛艇部隊也將兼具英美海軍的特點,艇員素質高、作戰經驗豐富,潛艇靜音性好,探測能力強,性能均衡,作為西方列強抑制我國發展的一支奇兵將形成相當的威脅。

至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澳大利亞的核潛艇至少要在20多年後的2040年代才能服役,到時候世界形勢會怎樣變化,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不過以今天中國海軍高速發展的趨勢,攻擊型核潛艇不斷推出新改性、下一代095潛艇蓄勢待發、固定翼大型反潛機和直-20反潛型即將大量裝備、艦載聲納和反潛武器技術領先、海底觀測網絡日漸成型……我們的反潛能力正在飛速趕上世界水平,屆時中國反潛的盾強於西方潛艇的矛是可以預期的。


斯特林基地布局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廣大,東西寬4000公里,南北長3680公里,海岸線長達2.5萬公里。在這樣的地理尺度中,規模很小的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只能分散配置,主要基地只有2個:作為東部艦隊基地的庫塔布爾海軍基地 - 位於雪梨歌劇院旁,和作為西部艦隊基地的斯特林海軍基地 - 位於珀斯西南30公里的花園島,海軍主力都駐紮在這兩個基地。另外三個基地凱恩斯、達爾文和雪梨的沃特漢規模較小,只部署了小型艦艇。

斯特林海軍基地從1969年開始規劃,1973年動工興建,1978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經過多年建設,如今斯特林基地是澳大利亞海軍最大的岸上設施。按照1987年確立的兩洋政策,這裡是印度洋方向的艦隊主基地,部署有2300名現役軍人、600名文職人員和500名承包商。

第一艘潛艇「奧克斯雷」號於1987年進駐,澳大利亞潛艇中隊即今天的潛艇司令部在1994年從雪梨搬遷至此。目前基地駐紮著8艘「安扎克」級護衛艦中的6艘、全部6艘「柯林斯」級潛艇、「斯圖爾特」號補給艦和「天狼星」號艦隊油船。今後新型近海巡邏艇和「獵人」級護衛艦也都會進駐,為此基地已經開始擴建,將現有的武備碼頭延長156米。

基地內設施完善,擁有大型碼頭、棧橋、艦船維修設施、消磁站、直升機支援設施、珀斯國防通信站、西部聯合後勤中心、彈藥庫、醫院、爆炸物處理車間。

基地內還建有一項重要設施 - 潛艇逃生訓練中心,這是全球僅有的6座之一,也是南半球唯一的一座。中心擁有一座22米高的蓄水塔,向所有新艇員提供為期5天的訓練課程,順利通過後才能上艇服役,老艇員每3年必須重新接受考核。這1987年訓練中心投入使用前,澳大利亞的潛艇艇員都必須前往英國朴次茅斯的「海豚」訓練中心進行潛艇救生培訓。

在斯特林基地的海灣對岸建有AMC澳大利亞海洋綜合體,園區內有5家大型造船廠和眾多小型船隻修造企業,包括BAE系統澳大利亞分部亨德森造船廠。船廠擁有澳洲最大的浮船塢之一,可容納長140米寬23米的艦船,托舉能力為8065噸,主要用於「安扎克」級護衛艦和「柯林斯」級潛艇的維修和中期升級改裝。

2020年6月,Civmec公司在AMC園區內建造了一個新的潛艇救生支持設施,以支持2019年採購的新型可空運潛艇救生系統,該系統由菲尼克斯國際澳大利亞分公司研發,可同時支持「柯林斯」級和已經取消的「攻擊」級,也可以用於救援其它國家的潛艇。新的岸上支持設施將提供新救生系統的儲存、維護和培訓服務。設施於今年2月竣工,但是澳大利亞國防部卻在1月底取消了新救生系統的採購合同,原因是項目嚴重拖延。

澳大利亞潛艇部隊目前使用的LR5救生系統還可以服役4-5年,但它只適用於「柯林斯」級,因此澳方正在尋求一個更可靠的替代方案。

> 現役的LR5救生系統

背靠西澳唯一的一座大城市珀斯,斯特林基地擁有良好的後勤保障和技術支持,同時也為這座西澳重鎮提供了海上防禦。作為澳大利亞目前唯一的潛艇基地和潛艇部隊總部,核潛艇在阿德雷德完成建造後也將部署在這裡,為此必須進行專項的擴建工程,增加核潛艇相關配套維護和後勤設施。目前「柯林斯」級是和水面艦艇公用碼頭的,今後出於核安全和警衛等因素8艘核潛艇肯定需要美國班戈基地那樣的專用碼頭單獨駐泊。斯特林基地所在的花園島全部屬於軍事區域,擴建將不會受到環境、民事方面的限制。


達爾文基地的潛力

對潛艇作戰來說珀斯的地理位置並不理想,北面最近的爪哇島也有2600公里之遙,「柯林斯」級以10節的速度水面航渡抵達主要巡邏區的時間分別為:安達曼海11.6天、巽他海峽7天、龍目海峽6.25天、東帝汶8.75天、南沙群島11.5天,核潛艇水下航渡時間減半。

離這些熱點地區最近的是達爾文市區的庫納瓦拉海軍基地,與東帝汶隔海相望,距離南沙群島也只有3000公里,比珀斯近2100公里。常規潛艇航渡時間為6.75天,而且有多條航線可選,如果是核潛艇更可以壓縮到僅僅4天,這意味著增加半個月的戰區巡邏時間。

庫納瓦拉基地目前規模太小,兩座碼頭分別長195米和130米,只能停靠6艘巡邏艇。2017年5月到訪的法國海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編隊只能停靠在東南方2.5公里外的達爾文民用港遊輪碼頭上,長度302米的碼頭擠下3艘軍艦顯得有點尷尬。

> 左上為達爾文軍港,右下是遊輪碼頭

> 庫納瓦拉海軍基地的小型碼頭

> 停靠在遊輪碼頭上的「西北風」號,達爾文商港的規模也很小

2019年澳大利亞海軍投資2億美元開展為期4年的擴建工程,增加儲油設施,建造新的碼頭,完工後將能夠靠泊包括「坎培拉」級兩棲攻擊艦(艦長230米)在內的所有海軍艦艇,也將支持常規潛艇的運作。不過達爾文市人口只有8.2萬,對海軍大編隊駐泊的支持能力不足。

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最近承諾「增強在澳大利亞的軍事存在」,澳大利亞國防部長達頓也表示希望和美國這個最親密的盟友展開更多軍事合作。達爾文已經部署有2200名參加輪換訓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B-52和KC-135也會臨時部署到這裡。最近兩國高層正在討論建立一支陸戰隊和防空訓練聯合旅的可能性,這將是澳大利亞第一支聯合部隊,美國海軍艦艇將常駐斯特林基地。而《泰晤士報》報導根據AUKUS協議條款,英國皇家海軍的攻擊核潛艇將停靠達爾文進行維護。

> 9月22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五角大樓迎接到訪的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

目前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最西端的潛艇基地是關島,部署了第15潛艇中隊的3艘「洛杉磯」級,距離南海僅2700公里,到南沙群島的航線距離和達爾文幾乎相同。關島是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海空樞紐和最重要的補給基地,戰時將成為常規彈道飛彈的首要打擊目標,為了避免被一鍋端的風險,美國空軍和海軍前線部隊都開始採用分散配置的方式,比如今年7月美國印-太司令部剛剛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簽署協議建設一個新基地。如果將母港遠在夏威夷、加州聖迭戈和華盛頓州班戈的攻擊核潛艇派駐達爾文,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美國潛艇的航渡時間,而且可以增強太平洋南線的防禦力量。

而英國皇家海軍目前在蘇伊士運河以東已經沒有任何海軍基地,唯一可共用的是美軍在迪戈加西亞的潛艇設施,距離南沙群島5500公里。達爾文對遠征的英國核潛艇來說將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落腳點和維修補給站,增強自己在印太地區的存在感。

當然目前的達爾文基地擴建計劃並沒有考慮永久性進駐核潛艇的問題,英美核潛艇也只能臨時停靠,依靠潛艇支援艦等設施進行基本的休整和補給。要成為本國核潛艇的北方基地,對相關設施會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單獨的核潛艇碼頭、「戰斧」巡航飛彈和魚雷的專用武器庫、更大功率的岸電供應、萬噸級的浮船塢、具備核資質的消防救生體系等。

澳英美三國加入AUKUS聯盟,各自都在打小算盤,小小的達爾文港今後可能會變得熱鬧非凡。這裡距離中國大陸4300公里,比關島的3000公里要安全很多。不過春風不度玉門關,如今的東風可是颳得非常遠的,AUKUS中文的音譯難度不就是「澳哭死」嗎?




本文為《艦船知識》約稿,刊登在12月號上,共3篇。本來也要分成上下兩篇發在公眾號上的,但是因為篇幅不平均,還是放在一起成為一篇近1.5萬字的長文。

最近我的眼睛出了點問題,工作太忙用眼過度,左眼出現了一塊模糊的區域。今天看了眼科專科,散瞳做了掃描,醫生檢查過後說眼底微血管有血栓,造成發炎腫脹,視網膜不平滑所以模糊。

比較常見的眼科疾病,也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要直接往眼球里打藥物。打針前用眼藥水和藥膏麻痹眼睛的神經,惴惴中閉眼等待的十分鐘就是最黑暗的時刻,真正打針的時候倒很快,兩秒鐘就打完了,碰到眼底才有一點撩撥神經的觸痛感。接下去每個月要打一針,直到痊癒,所以最近會閉關一陣,可能到聖誕前才恢復寫文章,請大家見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