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遼西趕大集:(1)感受濃濃的遼西情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5T08:11:45+00:00

遼西,從地理意義上來說,指遼河以西的地區,今遼寧省的西部以及河北省山海關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包含了遼寧西部地區的五市,即錦州、朝陽、阜新、葫蘆島和盤錦。

遼西,從地理意義上來說,指遼河以西的地區,今遼寧省的西部以及河北省山海關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包含了遼寧西部地區的五市,即錦州、朝陽、阜新、葫蘆島和盤錦。遼西地區屬於遼寧省的欠發達地區,在一些人眼裡,遼西已然成了落後的代名詞。錦州、葫蘆島和盤錦是渤海灣地區的沿海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來說比屬於內陸地區的朝陽、阜新要好不少。因此,現在人們眼中的遼西一般都是指朝陽和阜新,特別是指朝陽。甚至人們把朝陽與遼西給等同起來。說到遼西的落後就是指朝陽的落後。久而久之,朝陽人自己也形成了這樣的意識。

實際上,遼西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古時候有遼西郡,建國後有遼西省,只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才劃歸到遼寧省。遼西地區在歷史上很長時期,是中華文明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的紐帶,文化傳播的路線是北京、承德、朝陽 一線。春秋戰國以來,遼西地區就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帶。這裡曾經是中原漢族力量最先觸及的少數民族地區,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燕、三國時期的烏桓、南北朝時期的前燕、後燕,都在遼西地區留下了歷史足跡。

朝陽在整個遼西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據於中心地位。戰國時,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屬遼西郡。至漢朝時,柳城已成為遼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後被三郡烏桓據為統治中心,曹操北伐烏桓曾揮師柳城,可見柳城在秦漢時期已成為遼東重鎮。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龍山之西」建都為龍城, 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立國88年期間,龍城為三燕都城達52年之久。隋唐時期,朝陽為營州,唐詩人高適寫有《營州歌》。作為遼寧最古老的古城,朝陽曾有柳城、龍城等多種稱呼。


遼西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悠久的民俗文化傳統。這種具有典型遼西地域特點的民俗文化傳統就是遼西鄉情。

感受一個地方的鄉情,就要深入到當地人民的生活當中,而趕集恰恰是了解遼西風情的一個重要窗口。

遼西農村地廣人稀,商業區不集中。人口聚集的村鎮雖然也有不少商店超市,但商品的種類還是不夠全,數量也不多,購買時選擇性很小。農村特殊的經濟環境和生活習慣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商業活動,那就是每月固定的時間會有很多農民聚集在固定的地點出售各種貨物。這種聚集時間長了形成定式,就是現在農村的集。這種商業活動起源於史前時期人們的聚集交易,明代 謝肇淛在《五雜俎·地部一》中具體記載了當時的集:「 嶺 南之市謂之虛…… 山 東人謂之集。每集則百貨俱陳,四遠競湊,大至騾、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謂之『趕集』。」 古往今來,集已經成了農人購物的一種不缺少的方式。

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咱們家什麼東西快沒了,哦,下集去買!集市在農人的意識里就是能買到便宜又好用商品的地方,所以他們大多數的家用,和農用物資都是從集市上購買的,集市是他們的主要購物場所。

集定在每月的固定日子,那個日子的代號就變成了集。農人聊起天來會說,集那天!大家就明白是哪天了。集那天,天不亮集市上就會有商販陸續來了。最先到的是那些做小吃的,他們在塑料罩著鋼架的簡易小棚里賣一些簡單易做的吃食。有油條,豆腐腦,豆漿,燒餅,也有大餅羊湯,還有熱氣騰騰的水餃。小吃都是現做現賣,坐在小桌小凳上吃東西的農人被淡白色的水氣圍繞著,有點雲裡霧裡的飄忽。

別看這些小棚很簡陋,有些食物真能做得比大飯店還有味道,有的農人就為了吃這個特味,寧願空著肚子趕很遠的路到這裡。小商販有時早上走的急沒吃上飯,也會找個空閒來這小棚房內吃上一口。從太陽剛出來,棚子裡就會有人進人出了,直到中午時客人也不會斷。有些人買完了東西,還要吃完飯再回去。 集上的商品種類繁多,價格也很公道。農人的活動範圍小,大家都習慣到附近的集市,所以時間長了,商販和買家都成了熟人。常看到沒買東西卻在互相親近的問候;常聽到商家這樣說,你來了我能多合嗎!他們人心質樸,把這買賣交易做的人情味十足。

在遼西農村,趕集不僅僅是一種商業活動,還加上了農人的個人情感。因為農村的村落稀疏,人們的生活習性一直以清靜為本。每家每戶都是一個獨立的小院,過著寧靜甚至有點封閉的生活。所以在他們心裡,趕集是一個與眾多人交流的方式,也是展示自己的一個方式。

每逢集日,大姑娘,小媳婦都會早起認真的梳洗,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穿上自己認為最滿意的服飾興高采烈的出發。其實她們並不只是為了去買生活必需品,她們有她們的心思!青年男子也是一樣,一定是收拾的利利落落,頭髮都弄得一絲不亂,他們心裡也想著能遇上那個他們心裡思念的人。集市對於年輕的他們是約會的好地方,在農村有很多姻緣都是從哪兒開始的。就是白髮的老者,駝背的老嫗去集上採購也會打扮的煥然一新,因為他們的心裡也保留著年輕時的記憶,他們也要展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可以看出,農村的大集,也是農人的一個服裝表演舞台,一個走秀的場子。 集會因季節和時間變換著交易時間的長短。農忙時開始的早也結束的早,因為大家都惦記著地里的農活,買完東西就會立刻返回家。到了農閒時,就開始的早結束的晚,因為那時趕集的人要逛盡興了才想回去 。

最熱鬧的大集要數年前的大集,這時的集市上年貨琳琅滿目,紅紅的燈籠,紅紅的對聯,五顏六色的服裝,絢爛奪目的糖果。那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場面,讓人們最先感受到年的喜慶。有的農人會有興致帶著放假的孩子一起來,那孩子的手裡一定拿著一串耀人眼的冰糖葫蘆,或是他喜歡的一件小玩具。人們在各個攤位前滿臉喜悅的挑選著,這時的他們,相互遇見打招呼的聲音聽起來更加熱情。他們的眼裡閃著快樂的光,打完招呼總會互相炫耀一下剛剛買到的大包小包的年貨。這時的集市是一個大的竟賽場,農人在心裡都想比比今年誰的年景好,誰更豐收!在春天還沒有來的時候,這裡已經春潮暗涌!

現在,農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集市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集變得越來越興旺。可它在農人生活中的地位卻一直沒有變,趕集時那濃濃的鄉情在農人的心裡就象陳年的老酒,愈久遠愈綿長,愈綿長愈醉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