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五糧液」成果發布:揭開古代宜賓釀酒產業圖景和「酒人」生活色彩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6T22:26:51+00:00

12月17日,在2021中國國際名酒博覽會開幕式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發布了「考古五糧液」項目成果,歷時18個月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為以「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為主要特徵的宜賓多糧大曲釀酒技術和五糧液古窖池群歷史年代提前至元代提供了實證,為溯源宜賓乃至中國南方白酒釀造歷史提供了線索。

12月17日,在2021中國國際名酒博覽會開幕式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發布了「考古五糧液」項目成果,歷時18個月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為以「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為主要特徵的宜賓多糧大曲釀酒技術和五糧液古窖池群歷史年代提前至元代提供了實證,為溯源宜賓乃至中國南方白酒釀造歷史提供了線索。

宜賓走馬街遺址

此次在「火燒房釀酒作坊遺址」發現上限為元代,主體為明清時期的釀酒作坊,其窖池是多糧大麯酒生產中常見的地穴式窖池,與五糧液古酒坊中延續使用的窖池形態相同。而在五糧液鍾三和作坊發現的早至明代的灶也與該遺址的灶基本形制相同,可見兩者的釀酒設施具有年代的重疊性。考慮到古代商業格局的分布和城市格局的特點,五糧液古窖池群和該遺址應是在同一時期出現和形成,是典型的同根同源同生。基本釐清了從元至清以五糧液為代表的宜賓蒸餾酒發展歷史。

唐飛表示,這一發現,不僅將五糧液古窖池群的誕生年代上溯至元代,更說明了宜賓是中國最早進行大範圍白酒生產的地區,為我國蒸餾型白酒起源發展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考古實證。

據了解,此次「考古五糧液」是目前中國酒業考古歷史上參與人員最多、運用學科最全、連續工作時間最長、專家陣容最強、發現前店後坊格局保存最好、發掘釀酒遺址要素最全的考古工作。100餘位考古人員參與,匯聚了30多位國內考古學和行業頂尖專家,採用多學科協作、科技考古與傳統考古結合的方式進行考古研究,項目總發掘面積超過2000平米,發現遺蹟現象95處,出土可修復文物600餘件。

出土瓷片

考古工作者在對四川宜賓全域開展考古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火燒房釀酒作坊遺址」、歷史上的古官道「走馬街遺址」、毗鄰劉鼎興古酒坊的「葉家院子遺址」和五糧液「501車間」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均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

身為「考古五糧液」項目總負責人,唐飛表示,此次發掘運用綜合考古手段,從酒業考古延伸至城市考古,將宜賓城區人類聚居、生產和生活年代追溯至商代早中期。通過調查勘探及對文化層土樣分析,在五糧液張萬和古酒坊區域發現了有距今3500年左右的文化堆積層。同時,根據商周時期青銅器「僰卣」的史料記載,首次從考古實證和文獻資料相結合的研究角度,將宜賓主城區的人類活動歷史追溯到商代早中期。

「考古五糧液」豐富了漢以來宜賓城市發展史的實物資料。在「火燒房釀酒作坊遺址」中,出土了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豐富遺物。並發現了明代城牆、清代臨街商鋪建築、明清大型市政排水設施等遺蹟現象,說明該地點與其鄰近的五糧液長發升古酒坊等是宜賓地區較早發展的區域,歷史文化底蘊厚重。

唐飛稱,「考古五糧液」項目通過實物證明,宜賓明代已是一座釀酒業十分繁榮的城市,作坊林立,飲酒消費、倉儲、碼頭、水運、城市格局,一切圍繞著釀酒業興起。在城鎮發展上,十分類似以陶瓷業興起的景德鎮。「白酒是城市工業文明的代表。」「『五糧液考古』發掘的陶瓷十分豐富,可稱得上一個明清陶瓷業在宜賓的縮影。」唐飛建議,宜賓要保護好遺址,為中國白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未來展示利用做好準備。

紅星新聞記者 羅敏

編輯 王禾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