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柳畫橋》:沉澱「水上天堂之城」的詩情畫意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6T21:56:52+00:00

古樸文雅的橋樑,作為東方古典美學意象,與杭州一起,透出靈動開放的底蘊。已著有長篇報告文學、人物傳記、散文集等40餘部,如《杭城憶昔》《十里建國路》等;

杭州自古多橋,

歷史文化在此方沉澱。

「煙柳畫橋」是古代文人對街巷河橋美麗的讚美。

斷橋、長橋、拱宸橋、南星橋……

一個個坐標記錄著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古樸文雅的橋樑,

作為東方古典美學意象,

與杭州一起,

透出靈動開放的底蘊。

重磅推薦

↓↓↓↓

《煙柳畫橋》

新書上線

作者簡介

孫侃,1964年出生於浙江慈谿。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廣播電視局二級調研員。現主要從事報告文學創作,兼及杭州文史研究和寫作。已著有長篇報告文學、人物傳記、散文集等40餘部,如《杭城憶昔》《十里建國路》等;並多次在《杭州日報》「城紀」專欄發表專版文章。作品曾獲公安部金盾文學獎、浙江省社科成果一等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浙江樹人出版獎等。

750多年前,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元時的杭州。在遊記中,他盛讚杭州是一座「水上天堂之城」,更讚美杭州「城中有大小橋樑一萬二千座」。在這座多水的城市裡,從古至今,座座橋樑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厚重內涵,記錄著一則則感天動地的傳奇。「城市街長十里遙,河港橫臥十四橋。」杭州的橋樑儘管沒有像馬可•波羅描述的那樣多,但作為江南水鄉的著名城郭,橋樑之美在江南各城首屈一指。本書不單敘述杭州重要橋樑的滄桑變遷,還展現蘊含其中的詩情畫意。

蘇堤六吊橋:樹煙花霧繞堤沙

說到與杭州相關的歷史名人,大家一定會想到蘇軾。他用自己的功業及文學使得西湖美名得傳天下,令文人墨客都魂牽夢繞於此地。他一生曾兩度在杭州任職,第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被任命為杭州通判;第二次則是在元祐四年(1089),出任杭州太守。

北宋元祐五年(1090),55歲的蘇東坡發現西湖草長水涸,淤塞過半,已嚴重影響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和杭州百姓生活,便向朝廷奏報《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要求疏浚西湖。不久後,朝廷允准了蘇東坡的請求,給予100道僧人之「度牒」,作為疏浚西湖的資金來源。蘇東坡很快將這些「度牒」售出,獲得的錢買米傭工,並採用以工代賑的方法,集中了20多萬人工,把葑草打撩乾淨,並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在西湖西側築起一條長堤。後人稱此堤為「蘇公堤」,簡稱「蘇堤」,以此懷念和感謝他。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長近6華里。雖說這條蘇堤,昔時還只是今蘇堤之雛形,但堤上的六座橋樑當時就有了。這被杭州人稱之為「蘇堤六吊橋」的6座單孔石拱橋,自南向北,分別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束)浦、跨虹。以六吊橋為主景的蘇堤,美的讓世人難忘,書里是這麼描繪的:

蘇堤六橋是西湖景色之精華,杭城百姓向來有「西湖景致六吊橋,間株楊柳間株桃」的民間諺語,道出了蘇堤景色之所以迷醉人的原因。自蘇堤建成以來,蘇堤兩側遍植花木,主要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尤其以柳樹和桃樹為多。南宋年間,蘇堤上還先後建起了不少亭台樓閣,更添其景致。元時,蘇堤六橋之景被稱之為「六橋煙柳」,被列入「錢塘十景」之一。清代又將「蘇堤春曉」列為「西湖十景」之首。

明代文人聶大年曾有一詩《蘇堤春曉》,幾乎還原了當年的蘇堤美景:「樹煙花霧繞堤沙,樓閣朦朧一半遮。三竺鐘聲催落月,六橋柳色帶棲鴉。綠窗睡覺聞啼鳥,綺閣妝殘喚賣花。遙望酒旗何處是,炊煙起處有人家。」

拱宸橋:卅丈環橋首拱宸

拱宸橋,是杭州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是中國江南地區三孔薄墩連拱橋的典範之作。要知道薄墩橋在歐洲直至18世紀方才出現,因此拱宸橋的橋型在世界橋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拱宸橋歷史上經歷過多次修建,現存拱宸橋橋長共98米,高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兩端橋堍處寬12.2米,外形敦厚樸實,氣勢雄偉,是京杭運河浙江省境內三大古橋之一(另兩座為餘杭廣濟橋、嘉興長虹橋)。

1908年以前,拱宸橋是在杭州人經運河北上滬、蘇、寧、津、京等地的必經之路,也是人員自北方進入杭州,再過錢塘江到浙南、浙西乃至閩、贛的要隘。它在杭城的地位和意義,書里這麼寫道:

清代王彥威、王亮所撰《清季外交史料》中有言:「船由滬來,先經拱宸,過省城,乃達江干,深入內地。」當年,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隻進出杭州,必定從橋下穿行而過。它是古運河起訖點的標誌,堪稱杭州地理標誌。

它給杭州人以種種聞所未聞的事物:杭州最早的日報《日商杭報》,創刊地是拱宸橋;杭州放映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放映現場是在橋東里馬路街頭;杭州的第一家戲院丹桂園和後來的榮華戲院,在二馬路,名角譚鑫培、劉鴻聲來把過場子;國內當時少見的郵便所、西藥房等等,也在這裡相繼出現……

當然還有不少名人在此留下足跡:周作人求學期間在拱宸橋換乘小火輪;郁達夫將拱宸橋作為他多部文學作品中的本源地。清代文人丁丙用「卅丈環橋首拱宸,追懷摸石動酸呻。叮嚀去楫來橈客,慎守金緘效吉人。」展示拱宸橋的風姿,點明它所蘊含的別樣的文化意味……

《杭州優秀傳統文化叢書》

「杭州優秀傳統文化叢書」是一套旨在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堅持「講故事、輕閱讀、易傳播」,充分呈現時代特色、全域特色、故事特色、開放特色。

整套叢書包括一部專著和十個系列一百餘冊圖書,內容涵蓋城史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遺蹟文化、辭章文化、藝術文化、工藝文化、起居文化、風俗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既有全面展示,又有亮點凸顯。

為了吸引更多讀者尤其是年輕受眾,叢書一改以文史專家為主要作者的習慣做法,邀請省內外作家擔任主創團隊,組織文史專家、文藝評論家把關提升,以豐富的歷史故事承載優秀傳統文化,以細膩的對話和情節蘊含優秀文化思想,但願成為一套令人開卷有益、愛不釋手、喜歡推介的好書。

來源:浙江之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葉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