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系列--汝窯(二)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4T20:30:45+00:00

台北故宮藏汝窯器共二十一件,分為三期發完,內容還是比較多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研讀一下。圖片部分來自官網,部分來自上一次汝窯特展。單色釉拍成照片很難反映器物原貌,說這些圖片是藝術照一點不為過。所以希望大家懷著欣賞的心態,千萬不要過於依賴圖片信息,更不要按圖索驥。


台北故宮藏汝窯器共二十一件,分為三期發完,內容還是比較多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研讀一下。


圖片部分來自官網,部分來自上一次汝窯特展。單色釉拍成照片很難反映器物原貌,說這些圖片是藝術照一點不為過。所以希望大家懷著欣賞的心態,千萬不要過於依賴圖片信息,更不要按圖索驥。


版權全部歸台北故宮所有,請勿將資料圖片用做任何商業用途。


8、北宋 汝窯 青瓷紙槌瓶



紙鎚瓶形制如造紙打漿時所用槌具,故名。此瓶原為盤口,或因口沿損傷,刻意磨平,故成直口露胎。底微斂,平底支燒,器底留有五支釘痕跡。通體均施粉青釉,釉色瑩潤樸雅,釉面滿布細碎透明及淺色開片紋,頸肩聚釉處,呈色青綠。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南宋葉寊《坦齋筆衡》、明代田藝蘅《留青日札》皆稱贊其為宋瓷之冠,可見汝窯盛名是其來有自。汝窯窯址1986年於河南省汝州市附近的寶豐縣清涼寺村被發掘後,發現其燒造專供宮廷使用的青瓷種類頗多,紙槌瓶亦有幾種尺寸。此器成為清宮收藏後,甚得乾隆皇帝喜愛,乾隆四十一年(1776)命人於器底中心挖釉一方,在長方形的淺黃胎地上刻詩一首:「陶得純青生二成,果然色質勝難兄。緣銅試看守口器,書座堪思防意城。簪朵雅宜名意蕊,稱懷已自息心。足釘薜暴誠何礙,詎以微瑕棄美瓊。」由詩文得知,露胎的口緣原本是加鈐銅圈的。

9、北宋 汝窯 青瓷膽瓶


圓口嵌銅釦,細頸,圓碩腹,圈足外撇加嵌銅邊。通體施天青色釉,釉質勻潤,釉面滿布灰色開片,局部微現粉色光澤。底心刮去釉層,形成一無釉圓面,加塗黃色薄汁。沿邊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溫壺〉御製詩,內容為:「通體純青纈細紋,用圜旅食古攸聞。難為兄固有其事,生二精陶實出群」。句末署「乾隆乙未春御題」(乾隆四十年:1775)紀年款識,並鈐「太璞」一印。 乾隆皇帝在這首詩中,表達出他將汝窯膽瓶看成是章生二窯,通過詩注的解說也得知此一資訊主要來自明人陸深《春風堂隨筆》的記載,也就是章生一和章生二兩兄弟各自主持一個窯廠燒造瓷器,章生二窯的成品質佳近於「官窯」,在他筆下遂勝過章生一窯。 對照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出土的標本,以及大英博物館的汝窯長頸瓶,從互為相似的頸腹、圈足中,得以推想此件作品原來亦具喇叭口長頸的造型特徵。


10、北宋 汝窯 青瓷蓮花式溫碗


北宋汝窯擁有「青瓷之魁」的美譽,此件蓮花式溫碗是同型器中舉世唯一的傳世品。作品造形似如綻放的蓮花,俯看如十曲花瓣,口微外侈,深腹壁上豐下斂,圓底,高圈足。器型仿自金銀器,是當時南北方窯場皆生產的類型。全器施青釉,釉質勻潤,色呈藍中帶青,器表滿布細密開片紋,口沿、圈足和底部釉薄處微現粉紅色光澤。燒造使用滿釉支燒法燒製,故底部存在五枚芝麻點狀的支燒痕跡,透過支燒點痕可見灰黃色的胎土。整體氣質靜謐典雅,可稱為陶瓷工藝的代表作。 這種花式溫碗多與執壺配套使用,注入溫水,可保持壺中液體的溫度不易散失。相似造型的蓮花碗另可見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的汝窯窯址,而十二世紀韓國高麗青瓷生產與之相似的青瓷花瓣式碗,則反映了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中提到的北宋和高麗交流的史實。


11、北宋 汝窯青瓷盤


斂圓口,淺弧形壁,平底,圈足微外捲,足緣嵌銅釦。通體滿施釉,釉薄處微現粉色光澤,內周壁底緣積釉處,有冰裂紋。底周有五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面刻乾隆皇帝〈詠官窯盤子〉:「周尺將盈尺,宋瓷方是瓷。晨星真可貴,劫火未曾虧。薜暴寧須議,完全已足奇。穆然陳綈幾,獨切水圓思」御製詩。詩末署「乾隆戊戌仲夏御題」紀年銘(乾隆四十三年:1778),並落「會心不遠」、「德充符」兩枚鈐印。 乾隆皇帝鑑賞之際,雖然注意到這件作品釉色不純,但是因他具有以古為貴的觀念,故於詩注中特別說明:「物以少為貴,舊瓷雖微有薜暴,亦入珍玩,若新瓷則以為腳貨也」。由此可知,相較於乾隆七年(1742)乾隆皇帝降旨頒定腳貨瓷器就地變賣不准送京的規定,古董瓷器確實深受乾隆皇帝所喜愛。


12、北宋 汝窯青瓷盤

青瓷盤,斂圓口、弧形淺壁,盤面寬平;圈足外伸,因裹足的釉汁積垂而顯得足緣捲起。周壁胎薄,底及足略厚。全器滿施天青釉色,釉澤內斂,色腴潤;積釉處微偏綠色調,薄釉處胎色透映若粉紅調。釉面滿布魚子狀細紋片,色淺淡。足圈外緣有小片縮釉,露香灰色細膩的胎。器底五個細小支釘痕,呈五角形排列。


13、北宋 汝窯青瓷碟

侈圓口,週壁稍深,平底,圈足微外捲。胎體薄而滿施天青色釉,釉薄處隱現淺粉色光澤。內周壁積釉處,可看到冰裂紋。底周留有三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但是,依據孫新民所長的說法,窯址出土瓷片重新打碎之後,絕大多數露出淺灰或灰白色胎。底刻乾隆皇帝〈詠汝窯盤子〉:「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油。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御製詩。詩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題」紀年銘(乾隆四十一年:1776),並落「朗潤」一枚鈐印。因乾隆皇帝在詩注中,對「景德」一詞,有「鎮名,陶瓷皆於此,有官窯、民窯之分」的解釋,遂反映出他當時以為再也燒不出像汝窯一樣瓷器的窯口,是同時指官窯和民窯而言。相對於近代學界自一九三〇年代方開始探討汝窯的窯口、釉色與產燒背景,乾隆皇帝對汝窯的識別,無疑超前將近一百五十年之久。


14、北宋 汝窯青瓷碟


侈圓口,鑲銅釦,週壁稍深,平底,圈足微外捲。胎體薄而滿施天青色釉,釉薄處隱現淺粉色光澤。內周壁積釉處,有冰裂紋。底周留有三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底周鐫刻乾隆皇帝〈題官窯碟子〉:「淡青冰裂細紋披,秘器猶存脩內遺。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材歎亦或如斯」御製詩。詩末署「乾隆甲午春御題」紀年銘(乾隆三十九年:1774),並落「雙龍乾卦」一枚鈐印。乾隆皇帝鑑賞之際,因注意到器底存在的「丙」字銘,故於詩注中,以「大內古玩以甲乙品其等第,此器底有舊鐫丙字,是彼時三等,為今一等,因並識之」。以此解說刻於前朝的「丙」字銘,代表這件文物的等級。同時因古物稀珍罕見,在以古為貴心態下,又以「古丙科為今甲第」,將古人認為是三等的文物,提昇至「甲」級一等的評價,同時也借機以「人材歎亦或如斯」,大抒慎選人材的重要性。北京故宮亦典藏一件器形與之相同,底心刻「丙」字,周繞同一首詩,詩末亦署一樣紀年銘與鈐印的汝窯,間接反映出乾隆皇帝降旨刻詩,極可能確實掌握該件作品的具體外觀,否則不會在同類作品上鐫刻相同的印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