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名聯欣賞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2T04:55:21+00:00

走進嶽麓書院,最先讓人震撼的是山門上蒼勁有力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寫於嘉慶年間,書法遒勁醒目,文字雖簡而精力綿滿,含蘊深厚,使人一見而終身難忘。那麼,這副對聯到底好在哪裡呢?初看起來,這副對聯是有弊病的。對聯是一種古老的文學體裁。對聯有非常嚴格的規格要求。

走進嶽麓書院,最先讓人震撼的是山門上蒼勁有力的對聯: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對聯寫於嘉慶年間,書法遒勁醒目,文字雖簡而精力綿滿,含蘊深厚,使人一見而終身難忘。那麼,這副對聯到底好在哪裡呢?

初看起來,這副對聯是有弊病的。對聯是一種古老的文學體裁。對聯有非常嚴格的規格要求。上下兩比,要意思對稱,句式一致,而且上下句的詞語要實對實,虛對虛,句中各節奏節腹的平仄要相對,其中最後一個字的平仄最被看重,通常情況下須仄起平收,即上句的最後一個字須用仄聲字,下句的最後一個字須用平聲字。這副對聯上句最後一個字「材」,是平聲字,下句的最後一個字「盛」,是仄聲字。這叫「失聲」,是犯規的。然而,也不盡然,如果有妙句,則可以破規。古代優秀的詩詞聯中,也有「犯規」的情況,而「犯規」處往往是文本中最見骨力處。如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無欲則剛」,「立」字處應該用平聲字,然而「立」字骨氣端翔,形象生動,換其他的字,都將影響聯句的藝術效果。「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副聯一定程度上,也有這種效果:上句收平,平聲輕清徐緩,下句收仄,仄聲重濁急促,語勢從低到高,與聯句的內容和感情基本吻合。

上比「惟楚有材」出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惟」「雖」,都是語氣助詞。戰國時期,齊楚兩國彬彬文學,《文心雕龍·時序》中說:「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台之宮「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那時湖南屬於楚國,長沙離楚國的中心不遠,後來嶽麓書院是全國四大書院之一,是以文化繁榮的楚國作為背景的。下比"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本為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的人才鼎盛的局面。上下兩比的意思是:嶽麓書院在文化昌隆的楚地環境中,是人才鼎盛中的最鼎盛者。在極其推崇儒學的古代,以儒學經典中的詞語組成「集句」聯,不僅含蘊深厚,而且更加顯得聯句表達的內容非常有分量!

況且,上下兩比語意連貫,語氣一致。上比說楚地文化繁榮,並以此鋪墊和推高下比。聯句所說內容既是事實,同時也表達了嶽麓書院的雄偉抱負,或者不如說是自信。經典尚且如是說,誰又能說不呢!

2021.12.2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