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綠,獨步千載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7T00:56:23+00:00

2021年的歲末,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展卷於各地,用舞蹈韻律重現大宋美學,為觀眾開啟了沉浸式的「賞畫」體驗。

2021年的歲末,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展卷於各地,用舞蹈韻律重現大宋美學,為觀眾開啟了沉浸式的「賞畫」體驗。千年情感、深情對望、虛實交錯、古今交融,是對華夏文明的回望,亦是千年匠心傳承的迴響。

由此,一個少年天才,一卷傳世丹青,一部舞蹈詩劇,立於時空的交點,使人們的目光匯聚,感受文脈的流動。


王希孟:十八少年郎


王希孟,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史書上難尋記載。僅從蔡京為《千里江山圖》所做的畫跋里窺見他的人生。


據推算,王希孟應該生於1096年,就在他出生幾年後,北宋迎來了一位奇葩皇帝宋徽宗。他是個頗有才華的文青,詩文書畫、騎馬蹴鞠、醫學茶道、瓷器古玩,沒有什麼是他不擅長的。這樣的人若可以做盛世里的才子,可以安寧到老,怎可惜淪為亂世的皇帝,不得善終。


宋徽宗不僅自己妙筆生花,還創辦了畫院,挖掘了一大批雅士。崇寧三年,宋徽宗設立了翰林書畫院,招攬培養書畫人才,王希孟很幸運被選中了。作為書庫小吏的王希孟彼時對繪畫充滿熱情,但作品還顯稚嫩,宋徽宗雖然看不上他的畫作,卻發現了他天資聰穎,也許他看到了少年身上具有罕見的靈性和對藝術執著的純粹,就破例收他為徒弟。這份殊榮,也是極為難得的。


在宋徽宗的親自調教下,王希孟進步神速。半年之後,即創作出舉世震驚的《千里江山圖》。宋徽宗龍顏大悅,視之為珍寶,命蔡京作跋。王希孟以他18歲的眼光,看見了的壯麗江山,是基於真實之外,更加想像恢弘絢麗的江山,也是畫到宋徽宗心裡的無限江山。但此畫之後,王希孟不知所蹤,杳如黃鶴,音訊全無。


關於他的死因,江湖上有幾種傳說,有人說他因作《千里江山圖》耗盡心力而亡;有人說他因後來獻了《千里餓殍圖》而獲牢獄之災,最終走進了畫裡。他的死成了千年之謎,我們也從畫作里看到了一個18歲少年的意氣風發、才情無限、純真熱烈。陳丹青曾說:「早一年,晚一年,都畫不出來,唯有18歲,正好。」


千里江山圖:千古一丹青


《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是天才少年王希孟唯一傳世之作,它以青綠長卷描繪了連綿的群山、浩渺的江水、亭台樓閣、茅屋村舍、水磨長橋、漁船飛鳥等,意境幽遠、雄渾壯闊,畫面爽朗富麗,人物栩栩如生,透過畫作可以看出作畫人對美好生活境界的嚮往,對無限江山的熱情奔赴。


此畫在設色和技法上繼承了隋唐以來的比較有特色的「青綠山水」畫法,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主,在較為單調的藍綠色調中尋求著不同層次的變化。它的步驟繁多,以起稿、落墨、罩色、上色、複色、固色等過程,反覆進行,每一層顏色染量多少全靠經驗來把握。王希孟顯然對於複色的把握相當有功力了,畫面細緻入微,技法嚴謹工整。


與同時期的《清明上河圖》相比,《千里江山圖》更為藝術和浪漫,這恰恰是18歲少年的不羈和興致勃然才好達到的狀態,滿眼裡純淨的繁華,符合北宋文人們的治世理想,仿佛有種天時地利的促成,極為難得。


只此青綠:詩意繪山河


舞台上的《千里江山圖》以北宋美學與哲思的交融,勾勒了古今人們的情感追求。採用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以今天故宮博物院的展卷人,去探尋古代畫者王希孟的內心世界的方式,展開這幅傳世名畫背後創作的豐富歷程,追索《千里江山圖》獨步千載的偶然與必然。


它弱化敘事結構,強化美學意蘊,以詩劇為體裁,以意念的流動構築起整個劇中的精神世界,借鑑影視化的表達方式,適當留白,既呈現給觀者一場絕妙的視覺盛宴,又引人入安靜的境界,去體悟那個遙遠時代的至簡至美的美學境界。


全劇由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多幕組成,更以畫中主色調青綠的視覺線索,展示了作畫者王希孟與篆、筆、墨、畫等產生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以獨特的方式致敬中國傳統文化的匠心。


青綠是一種繪畫技巧,跨越千年,仍帶給人們驚艷的光芒。她也是一種意象,是北宋畫作高雅、纖柔的古典韻味。創作者巧妙地創造了青綠這樣的角色,髮髻高聳、身披青綠長裙,在呼吸吐納間,展示著東方古典美。同時,她以絢爛之身連接古今的時空,用美通達人心。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虔誠之心對《千里江山圖》層層演繹,我們可以領略到第一層是青綠設色之美,第二層是江河日月之美,第三層是王希孟嘔心瀝血創作的藝術之美,第四層是古今創作者對於藝術創作嚴謹執著之美,由此可以升華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五千年絢爛文明之美。



千年前的那個少年以熱血激情和滿腹才學創作了傳世名畫,今天的舞者們以今天的理解盡力立體展現了他的風采。這就是藝術跨越時空的魅力,在不同的時代因人的才思而得到全新的演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