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寶:《朱熹的兒童哲學研究——蒙學思想的現代路徑》出版丨202112-97(總第1881期)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5T07:18:17+00:00

本書從朱熹存世文本《小學》《童蒙須知》《近思錄》和《朱子語類》中挖掘其兒童觀,進而闡釋朱子理學中的兒童哲學思想。

朱熹的兒童哲學研究

蒙學思想的現代路徑

丨陳永寶 著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ISBN:9787559843302

內容簡介

本書從朱熹存世文本《小學》《童蒙須知》《近思錄》和《朱子語類》中挖掘其兒童觀,進而闡釋朱子理學中的兒童哲學思想。內容包括與馬修斯兒童哲學的對比、赤子之心與兒童哲學、前語言時期的兒童哲學、兒童哲學與家庭哲學、朱子兒童哲學思想的踐行等。其中既有教師主導、價值引領等方法論層面,也包括天理意識的本體論、格物致知的知識論及修身至德的倫理學面向,以此回答朱熹兒童哲學存在的合理性問題,亦為中國兒童哲學的研究開闢一條可行的新路。

作者簡介

陳永寶(1984-),吉林舒蘭人,台灣輔仁大學博士,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台灣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台灣《鵝湖月刊》外審委員,《泰山學院學報》外審專家。長期從事朱子理學、兒童哲學、中國傳統美學等相關領域研究。在《哲學與文化》(A&HCI)、《孔學堂》(CSSCI)、《思想與文化》(CSSCI)《朱子學研究》(CSSCI)、《中國美學研究》(CSSCI)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

第一章 朱熹的兒童哲學

第一節 朱熹兒童哲學產生的理論背景

第二節 朱熹兒童哲學的文本梳理

第三節 朱熹兒童哲學的主要內容

結語

第二章 蒙學思想與兒童哲學

第一節 朱熹的兒童觀

第二節 朱熹兒童哲學的文本搜集

第三節 朱熹兒童哲學的問題意識

結語

第三章 沒有 「兒童」的兒童哲學

第一節 與馬修斯兒童哲學的對比

第二節 兒童哲學與小學、大學的建構

第三節 兒童哲學與赤子之心、求放心

結語

第四章 赤子之心與兒童哲學

第一節 赤子之心與純一無偽

第二節 赤子之心與至誠之心

第三節 赤子之心與敬直心

結語

第五章 前語言時期的兒童哲學

第一節 前語言時期的兒童哲學存在判定

第二節 前語言時期的兒童哲學存在的合理性檢視

第三節 前語言時期的兒童哲學的哲學分析

結語

第六章 兒童哲學與家庭哲學

第一節 兒童哲學與家庭哲學

第二節 朱熹的家庭哲學理念

第三節 朱熹家庭哲學的價值

結語

第七章 草稿思維與兒童之跡

第一節 草稿思維與中國文化

第二節 草稿思維與語錄體

第三節 草稿思維與 《朱子語類》

結語

第八章 草稿思維與兒童哲學

第一節 原初性與兒童哲學

第二節 潛在性與兒童哲學

第三節 未完成性兒童哲學

第四節 目的指引性與兒童哲學

結語

第九章 兒童哲學與理學美學

第一節 理學美學的弔詭

第二節 理學美學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理學美學與兒童美學

結語

第十章 兒童哲學與問題導向學習

第一節 從 「問題導向學習」方法到問題意識

第二節 「問題導向學習」方法與中國哲學研究

第三節 朱子學中的問題意識與問題導向窺探

結語

附錄:《小學》

內篇

外篇

參考文獻

後記

後 記

兒童哲學是這些年大陸掀起的一股研究熱潮,無論是中國大陸成立的以兒童哲學研究為名的研究中心,還是舉行關於兒童哲學的夏令營,都把兒童哲學的研究由起步推向高潮。

我對兒童哲學最早的接觸得源於博士生時期。在博士入學後便有學長學姐對我說,這是我指導教師的專長。但當時由於視野的局限,加之對教育的厭倦,並沒有讓我對這個已在台灣勝行30餘年的一種研究感興趣,而是一味的鑽進了中國古典儒學之中。在眾多的中國古代思想家中,由於我與朱熹特殊的緣分,他則成了我博士研究階段的主要研究對象。

在讀博士之前,對朱熹的研究也是有一些的,但多是宣傳類的研究。最初也沒有想過將朱熹研究當成自己的研究主業,就像我剛去台灣時,未將兒童哲學當成自己的研究主業。在讀博士之後,我廣泛的搜集關於朱熹的各種文本,這裡有較為權威的《朱子全書》,也有不知作者何人的《朱子道德哲學研究》,總之,不管是紙質版,還是電子版,只要標明朱熹思想的,都均入手一本,或者去整本複印。我讀博的生活費,絕大數都花在這個方面。

對於兒童哲學的關注,是回大陸後,孩子的出生讓我出現有興趣來研究這個新來的小生命。從他降生,到他笑笑的求抱,突然覺得世界中有一個一直被忽視的角度沒有被發掘。於是,我找到自己在讀博期間收集的所有兒童哲學書籍,也努力回憶所聽過的所有兒童哲學的講座(教室里或書店裡),都無法讓自己滿意。而且,關於李普曼和馬修斯的理論,雖然讚賞他們邏輯的嚴謹和內容的高深,卻總是覺得他們走在一個錯誤方向的路上。

馬修斯沒有清楚的是,他企圖建立理論為孩子爭奪更多權利,卻忽視了,正是這些「被爭取來的權利」,在逐步消滅兒童的最根本的權利,即生存權。父母過重的心理和生理負擔,使婚姻和生育變成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換來的結果是,不婚主義和不生主義。當孩子從根源上被剝奪存在的權利時,其他所有的權利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欺欺人。

我們要做的,不是盡一切可能得束縛父母,給父母帶上各種枷鎖,而且要給父母在思想上解綁,甚至要「放縱父母」,「誘惑父母」,目的是爭取最大可能得兒童出生權。

對於兒童哲學來說,根本性的本源權利是讓「兒童的存在」而非其他。因此,我們希望達成的,是讓孩子成為父母的「禮物」、「開心果」或「希望」,亦或是「家中的勞動力」,而不是「責任」、「生活質量的降低」和「無盡的磨難」。雖然這是父母在生理層面的「必修課」,但絕不能成為他們心理層面的「必修課」。

我們要清楚的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他所經歷的磨難是無法統計或規避的。我們以往的觀念是,家庭只能成為兒童的「愛的港灣」而不是兒童生長的「訓練所」。我們從現代「自由」的視角開始給父母各種捆綁,以求為兒童騰出「自由」發展的空間,這實際上只能造成更大的「父母反噬」,即,「愛的港灣」變成了「父母的煉獄」,而像愛情一樣會慢慢的死去。

我們需要明白,中國的現代兒童教育不能等同於西方的兒童教育,這裡面有文化的不同,和經濟維度的不同。以文化角度來看,基督教文化中,父母和孩子是「夥伴關係」,他們的共同father是上帝;在中國儒釋道文化中,兒童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意志的延續」。如「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謂孝矣。」另一種是經濟的不同。我們在對外國的觀察視角的選取中,習慣性的將目光定位在「富人區」或者「白人群體」。也就是說我們的拿月薪5000美金和5000人民幣的兩個家庭來對比。問題的,我們往往將視角定位在「父母的角色」層面,而沒有定位在「父母的生存能力」方面。於是,美國諸如XX教授給出的「陪伴孩子」的理論設想,在窮人區、黑人區和中國的廣大家庭中,可能都是不適應的。

這到不是中國的父母「不願意」,是「擁抱」和「麵包」的衝突和矛盾導致的社會產物。如中國廣大的留守兒童,對他們宣傳這些「自由」式的親子關係,簡直就是一個災難。

另一個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正在由農業社會進去工業社會。這意味著,兒童即將由生產力,演化為家庭的負擔。這是很可怕的一種現象。參照歐美和和日韓的低生育率,現象一目了然。

要警惕兒童哲學教育中的「新自由主義」泛華的傾向。在兒童經濟未能「自主」的前提下,謹慎使用「自由」的觀念來引導學生。因為,這給兒童帶來的一個錯誤引導傾向是:複雜的社會,「父母必須和」我一起面對,而變成巨嬰。」他們要學會的最基本的生存法則,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社會規則」。自由是「經濟自由」後的產物,而不是「以他人的受難」為代價的自我放縱。顯然,對於中國的父母來說,這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方面。

更為讓我心驚的是,但我看到身邊研究兒童哲學的朋友,開始拿這種兒童哲學的理論,試圖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我更加體會到不寒而慄。這種恐懼感是我一開始接收到這套理論就產生的本能反應。

那,這些兒童哲學理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十分樣的思考呢,才會使我有如此強烈的恐懼感。答案是:懷疑精神和提問。這種兩在西方哲學被提倡了千年的正向精神,為何在兒童哲學這裡讓我恐懼,原因是這些被教育的對象是認知還未成熟的兒童。

兒童哲學初創的本意是:培養兒童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才應該是兒童哲學的核心價值,而是他的外在形式:提問。為什麼?提問有兩種:一種是真心提問。因其不懂,而設問求教,以解其惑;二是惡意提問,可分為質問或假問。所謂質問,前提不是為了獲取知識,也不在於提升自我,而源於對「占勝」,這是一種競爭思維;所謂假問,就是故意提出一個超出時代認識的問題。如「老師您覺好不好,可不可以,能不能」之類的提問。這兩種提問,前者帶有挑戰意味,不利於兒童的思想開發,後者為無效發問,對兒童也多有不宜。

但是,惡意提問相對於懷疑精神的培養,還是較為和善。而在兒童時期提出懷疑精神,可能會造成兒童哲學培養的完全走偏。這其中,馬修斯提出的「父母向兒童放權」等理論,可能正在威脅著家庭的穩固。

與懷疑精神相對立便是儒家的至誠精神。儒家講「正心、誠意」,首先肯定兒童的培養前提是「至誠」而不是「懷疑」。因此,古人通過「灑掃應對之節」,來培養兒童的應世之道,這方才符合兒童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如果在兒童培育之初,或者小學、初中這些兒童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時刻,就鼓勵培養兒童的「懷疑精神」,帶來的後果只能是放大孩子的「懷疑」。這而被放大的懷疑會如同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釋放,無法挽回。

為什麼優先培養兒童的「至誠精神」,而不是「懷疑精神」?因為前難後易。兒童發展到有自我意識之後,他實際上是一直「懷有懷疑精神」的。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因此他們對師生的話很少有完全認同。即使存在著認同,我們也會發現,他們認識的那些「他們暫時還無法取得更為有效解釋的知識」。如他們在沒有學習生物學中細胞等知識前,可能會接收師長所說的「人是泥做的」這個結論。特別是當師長對其說,「如果人不是泥做的,為什麼人身上會一直有泥,為什麼要天天洗澡?」他們的知識缺陷導致了他們「暫時堅信不疑」的接收了這一切,實際上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因此,對兒童進行儒家式的哲學窺探,可能會幫助我們重新尋找出一直被我們拋棄的智慧寶藏。當然,隨著時代的不同,儒家蒙學思想中的很多問題在今天的社會上已經明顯不適合。比如朱熹在教育兒童方面的一些理念:「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嘗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對於孝道本身的肯定,不能忽略其方法。古代的普通治病的草藥,對正常人的產生的毒性是較為微弱的。因此,作為孝子親嘗母藥,是可以被接受,並被看成一個善舉。而現在的藥品多為合成藥,微弱的劑量就可能對正常人產生無法挽回的損害效果。因此,親嘗母藥未旦不能體現孝道,反而事與願違。

綜上,一是我們對朱熹的蒙學思想中既要挖掘出適合當代兒童發展的哲學面向,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主張對其思想的完全復原論、教條論。同時,不能因為西方思想中語言的清晰性與強邏輯性的等優勢,又將中國傳統思想貶低的一無事處,這兩種思路都是不可取的問題。

二是我們在談論朱熹的蒙學思想時,由於南宋的語詞與今天的概念有著巨大的不同性。多數讀者可能對文言文及一些古代詞彙不了解,因此產生閱讀的障礙。因此,在選擇討論的語詞上,我們亦不必完全遵循學術上「完全復原化」的思想。如有人提出諸如「朱熹有兒童哲學嗎?朱熹的文本中只有蒙學。」這些無管痛癢的爭論反而讓我們的討論偏離原有的軌跡。因為,無論是蒙學、還是兒童哲學,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也是不同時代的語言工具。我們的目的是用工具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苛責工具的存在是否合乎形式性。雖然形式性也同樣重要,但為了將討論放置一個現代化討論的平台上,我們有必要做出一定的取捨。但這同時不反對在本書的敘述中依然採用文言文和童蒙、小兒童、赤子之類的語詞。

這其時是一個「度」把控。良好的運用「兒童哲學」與「蒙學」在本書的使用,是一個艱難亦複雜的過程。筆者只能盡一已之力,儘可能將其表達清晰,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歧義。也望讀者多多諒解。

同時,全書在關於朱熹兒童哲學系列的學術論文整理而成,在書中自然有大量的「論文體」痕跡。這也需要讀者多多見諒。由於論文書寫的模式是將閒散的觀點成系統的組織成文,自然與單以撰寫書稿的模式有一定的區別。 但筆者將盡已力,努力的用邏輯的方式將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但相較以往的論文內容,必定存在大量的增補與刪減,也便讀者閱讀。以上作出說明,望本書能給從事兒童哲學研究的學者,亦或者從事兒童教育的教師與家長,帶來一定的借鑑價值。如能實現,遂感心安。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

郵箱:txq1627@126.com

編輯:潘夢斯

關鍵字: